天天看点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戴笠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他曾掌控着国民党十万多名军统特务,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连国民党的许多军政要员都对戴笠忌惮三分。而鲜为人知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显赫人物,也有倒大霉的时候。抗战时期,一天,各大报社的报纸均以赫然醒目的通栏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港警务处拘留三天。

戴笠在香港犯了啥事?导致他被警务处拘押了三天。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这事跟密码专家温毓庆有关。

温毓庆,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由于精通无线电业务,蒋介石请温毓庆为他服务,研究中文密电。中原大战时,温毓庆破译过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李宗仁等方重要密电。受蒋介石赏识。抗战时期,温毓庆曾多次破译日军情报,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抗战时期,有一次,温毓庆前往中国香岛治病。之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港,没有返回重庆。

尽管温毓庆滞留在港,并无显明的“投敌”意向,但因他在国民党中主持密电破译工作多年,知道的机密极多,因此他的滞港不归,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对于温毓庆的“异动”,蒋介石大为光火。他立即召见戴笠,让其负责处理此事。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戴笠在开始时,决定采用缓和的解决办法。他先急电军统局属下的在港组织,让其设法劝说温毓庆从速返回重庆。这一招失灵以后,戴笠决定亲自出马,奔赴香岛处理此事。

戴笠、徐锦成等带着一批特务去了港。可没想到自己刚一到港,就遭到了逮捕,被警务处拘押了三天。

原来,此时在港的温毓庆已获知了戴笠赴港的消息。正在治病的他,对戴笠此举很愤愤。于是,温毓庆马上采取防范的措施。他一方面要求港英当局加以保护,一方面制造戴笠要来港从事特务活动的舆论。

温毓庆与港督关系甚好,请其庇护,港督当即应允。港督本来就对戴笠过去一贯派遣特务在港从事活动深为不满,现在得到戴笠要到港从事活动的报告后,就立即作出安排,要警务处在戴笠抵港时将他扣押,以此煞一煞戴笠的嚣张气焰。

警务处长对军统特务一向不满,因为军统局经常在港制造事件,令其大伤脑筋。现在有这样一个出气机会,他十分高兴。随即开始了“抓捕戴笠”的部署。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戴笠一干人抵达九龙码头后,拎着装有两支美制无声手枪的皮箱走下轮船。

正在这时,一群身穿深蓝色哔叽警服的港警出现在码头上。戴笠立刻感觉势头不对,忙将手里的皮箱和副官拎着的对调了。

“先生们!这里是港警务处的警员在执行任务!请你们出示证件。”一名警官说道。

戴笠乖乖地掏出护照递给那个警官。他的手下也各自摸出了护照。

警官看了一眼,脸上露出笑容:“哦,原来是戴先生,久仰大名啊!请允许我向您作自我介绍,亨利·勃郎,警务处处长。”

戴笠微微一笑说:“呵,是勃郎处长,我们是同行啊。”

勃郎点头,递上一张白色硬纸卡片。

戴笠定睛一看,发现是一张印着中英两种文字的《检查证》,他忙转脸问勃郎:“勃郎处长,这是什么意思?”

“戴先生,本处依照港督以及皇家法典有关规定,对入境者进行检查。”勃郎道。

“九龙海关已经查过了。”戴笠忙说。

“本处进行复查。法律规定,如果有必要,对女王陛下的亲属也可以进行复查。”勃郎说。

戴笠听罢,恨得咬牙切齿,又不得接受检查。

皮箱被打开了,里面是一套洗鼻器。戴笠患有鼻窦炎,凡出门,他必定让随行人员带上这套从美国买来的器具。

戴笠冷笑:“看你们怎么收场!”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这时,勃郎一招手,一名港警拎来又一只箱子。戴笠一看,正是装手枪的那个皮箱!

箱子打开,面里是两把手枪、十几粒子弹和一些文件。戴笠立刻否认:“这不是我的。”

勃郎吩咐警察:“拿给戴先生过目。”

放在戴笠面前的是一张刚冲印出来的照片,上面是戴笠同副官“调包”的镜头。

这时,突然涌进一群记者,一阵闪光灯后,戴笠的窘态和非法入境的武器一一被摄入镜头。

勃郎笑道:“戴先生,从现在起,您被拘留了。”

戴笠闻听一下跳了起来,挥舞拳头嚎叫着:“我抗议!我……”

抗议无效!随即,警务处以非法携带武器入境罪将戴笠等人拘留了。就这样,戴笠这个军统特务头子,在港警务处坐了三天的牢,尝了三天的铁窗滋味。

戴笠在香港干了啥事?港督将其囚禁三天,蒋介石十分恼火:希匹!

当时,各大报均以醒目的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警务处拘留。囚禁三天。

得知戴笠被警务处拘留,蒋介石十分恼火,怒道:“希匹!希匹!”老蒋立刻提出抗议交涉,要求港督立即放人。蒋介石甚至亲自出面与英特使交涉。最终,戴笠被放了出来。

戴笠本想去抓人,不料人没抓到,自己却被关进了牢房。颜面丧尽!丢了面子以后,戴笠恨得咬牙切齿,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