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饭局”,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些“饭局”,往往危机四伏,很多被邀请之人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
在大陆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饭局”出现的次数不少,有的甚至残酷地让人不忍直视。在清朝时期,就有着一场血腥残酷的“饭局”,被邀请者是八位将军。

描述那场饭局的插画
他们的心中满是期待,高高兴兴地入座,根本没有任何防备,结果筷子都还没动就直接被送上了黄泉路。这也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午餐,他们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何而死。
软弱满清,官逼民反
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鸦片战争爆发后,给本就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沉重的一击,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大肆搜刮和肆无忌惮地抢掠,各种的割地赔款。
清政府也不反抗,还把这些割地赔款的内容转移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加大对他们的剥削和打压,这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百姓们苦不堪言,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维持。清政府开始加速衰败,它的腐败无能和不作为,让老百姓们彻底心寒和绝望,农民们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地发动起义,以此来反抗。
其中在民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由洪秀全等人组织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农民起义军不仅占领了南京城,还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太平天国政权。天平天国的发展迅速得益于他们清楚农民的需求,想农民之所想,在最开始是非常占据优势的。
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在面对有着治军之道的清军时,只有一腔热血的起义军力量还是很微小,长期下来还是不足以抵抗,还有内部不断地矛盾升级,开始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起义军后期也开始慢慢地衰弱了。
太平天国运动
当时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始改变方针、转变思想,想方设法地去打败太平天国军队。这时,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一支地方军队——湘军。湘军的训练方式与之前的清军有着很大的不同,曾国藩还学习戚继光的做法,通过改革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
由于清军多次的落败,对太平军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曾国藩只得亲自带领湘军与他们交战,虽然一开始势如破竹,对起义军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其过程中湘军也损失惨重,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最终湘军还是失败了。
当时南方较为富饶的大部分地区仍然被太平军所占去,南方的苏杭地区一直都是鱼米之乡,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在这里太平军得到更好地发展,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慈禧太后也因此十分愤怒,觉得皇家的颜面受到了侵犯,一直对太平军耿耿于怀。
为了维护大清帝国的颜面,慈禧太后让曾国藩不惜一切代价率领湘军去收回这些地区,但曾国藩也有他的智慧之处,十分精明。因为通过与太平军多次交手,他知道太平军的实力十分强大,收回这些地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并且被逼无路的太平军还有可能会让湘军有去无回。
曾国藩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手下白白丢掉性命,曾国藩并没有答应慈禧,而是向慈禧建议道:让将士们休养生息,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主动进攻。慈禧太后也不懂军事,也只好听从曾国藩的建议。慈禧心里再有不满,也对当时手握军权的曾国藩无可奈何。
就在慈禧没有办法,找不到人与太平军抗衡时,这时李鸿章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请求让他带兵攻打苏州和杭州两座城市,并在慈禧太后面前立下能打败太平军的战功。慈禧太后看到有人愿意去收复南方,喜出望外,于是马上就决定派李鸿章前去收复。
李鸿章主动请缨,直取太平军老巢
李鸿章也是个有谋略的能人,实力不容小觑,他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就是他所提出的。年轻时他曾多次前往国外游历,见识到西方各种各样的先进特点,对外国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武器制造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对后来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有着深远意义。
李鸿章面对如此不占优势的战争,他不打无准备之仗,早就做好了准备,在此之前,他就动用大量资源在自己的家乡招募了六千多名英勇善战的士兵,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支军队就是人们所说的淮军,之后李鸿章发现光有人力还不够,还需要完善的武器装备。
李鸿章
他想到了在西方考察期间,他结识到的英国人戈登,应该会对此次战争具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他去请求英国人戈登的支持,并且从戈登那里得到了洋人的先进武器和船只。于是他带着这些武器出发,浩浩荡荡地不费吹灰之力一路从水路攻打到了上海。
在上海郊外打败了当地的太平军,然后直接向着苏州出发,一路上他所向披靡、乘胜追击,先后打下了太仓、昆山、江阴、无锡等重要之地,随后率领实力强大的淮军直奔苏南太平军根据地苏州。李秀成当时正在天京打得不可开交,听到李鸿章已经马上到达苏州的消息,他急忙调遣士兵连夜从天京赶回苏州。
在苏州,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李鸿章所带领的军队实力太过强大,天平天国起义军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李自成在与李鸿章对抗的关键时刻,由于兵力不足,向苏州附近的将领发出支援的请求,谁知他们竟无视李自成的要求,并未向他派兵进行支援,导致李自成输得一塌糊涂。
虽然李鸿章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但经过淮军在苏州与太平军展开的漫长割据战,李鸿章也因此发现想要拿下苏州城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苏州毕竟是太平天国的大本营,他们对此有着很深的了解,要是想要拿下苏州,势必就要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除非打一场硬战,但他的淮军也会因此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李鸿章的淮军
李自成惨败后,就率领余下的人撤离了苏州。通过在激战中支援迟迟不到,他发现,虽然八大将守卫苏州的士兵众多,但他们都贪生怕死并不是真的想和淮军作战,只有谭绍光比较坚定,有着很深的爱国信念。
因此,李秀成在离开苏州之前,他就告诉谭绍光要留心这八个人,一定要看好他们,以防他们叛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个都不能留下。还劝他一同离开,因为李自成知道,在危难之时他们是不会出手援助的。
但谭绍光是一名热血的勇士,他并不打算活着离开苏州,只要他在一天他就绝不会向淮军投降,就要坚守自己的阵地。无奈之下,李自成只能独自离开,告诉他要好好地活下去。就在这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拉锯战中,英国人戈登向李鸿章建议道:可以采用招安的方式与太平天国的将领进行谈判。
李鸿章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决定就用这个方法。于是派人先试探一下镇守苏州的八大将军,看一下他们的态度。李鸿章想到可能招安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可能不免不了大费一番口舌,令人惊讶的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般的顺利,八大将领很是爽快地答应了,还非常配合,像是等这一天到来已经很久了似的。
清军将领和太平军将领
李鸿章作为一个谈判能手,谈判过程中自然是轻车熟路。在与八大将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提出,如果他们愿意归降于清朝,自己会保他们的性命,且为他们谋求一官半职。就在他们还有点犹豫不敢相信时,英国人戈登看出了他们的犹豫不决,表示愿意为他们此次的谈判做担保人。
并承诺只要他们能够归顺于清朝,李鸿章所答应他们的都能实现。看到外国人都出来担保了,让他们本就不安的心放了下来,还觉得高枕无忧,他们心中也十分满意,当即就决定向清朝投降了。其实对于八大将的这些投降举动,谭绍光通过掌握他们与李鸿章的书信中也知晓了。
但他仍然十分自信,凭借他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悔改,可以将他们感化,最终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于是谭绍光决定对他们打感情牌,邀请他们共进午餐对他们做思想工作。八大将此时也知道谭绍光可能已经知晓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前去。
八大将入座后,他与他们举杯共饮,谭绍光先是口头上对他们的贡献和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还说明了苏州城如今面对的困难,苏州城危在旦夕,再醉翁之意不在酒地说明他们当中有人有投敌的倾向,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一起保卫苏州。
谭绍光剧照
等到他说完这句话后,八大将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康王汪钧安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刺向谭绍光的腹部,其他几人看这情况,决定一起上去,割下了谭绍光的首级。随着谭绍光的离去,此时的苏州城已全部在八大将军的控制之下。
李鸿章设下鸿门宴,八大将命丧黄泉
按照之前与李鸿章的书信上的约定,八大将在合力除掉谭绍光后,高高兴兴地将谭绍光的首级献给李鸿章,当做谋得一官半职的敲门砖,还将苏州城拱手让给了李鸿章。就这样李鸿章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苏州城的权力。
李鸿章也信守承诺,按照之前的约定,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到来,还说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官服,只等第二天为他们设宴后就可以穿上了,告诉他们这是对他们的奖赏,八人听到后高兴不已。其实李鸿章知道,他们并不是什么好人,能为了一己之力和一官半职就背叛自己的国家,那么有一天也会背叛现在的大清帝国。
就算被招安后,这些见风使舵的人也不好控制,以后再遇到同样的情况还很有可能被他们所杀害。所以,他在第二天的宴席上就准备把八大将全部杀死。就这样,八大将还在沾沾自喜,认为自己马上就要升官发财了。殊不知,前方正是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清军收回苏州
第二天,八大将一大早就出发,没有带任何的兵马,风尘仆仆地赴宴了。这场“鸿门宴”也是他们最后的午餐。当他们入座时,看着用来招待他们的满桌好酒好菜,他们心中更加坚信,投降这条路是走对了,看着摆在宴席中央的八套官服心中更是满怀欣喜。
当他们在宴会上准备举起酒杯祝贺的时候,李鸿章突然让人拿下官服,说现在马上就要给他们封赏。八大将看到这个举动就更加兴奋了,于是都上前来准备穿上自己的官服,事先准备好的士兵们立即拿出匕首,一拥而上地把八大将纷纷围住,八个人没有丝毫防备,就这样任人宰割,士兵们手起刀落很快地结束了八大将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都不知道为何会命丧于此。结束了八大将的性命之后,李鸿章便开始对苏州城内遗留的太平军势力进行大肆掠杀,总共杀死了2万余太平军降卒。
结语
古往今来,为了利益而不惜背叛国家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们为了一己之力就抛弃国家,之后也会被国家所抛弃。八大将在背弃自己的国家时,就应该能想到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们的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是为我们所不齿的,他们是死不足惜,一点也不会获得任何的同情。
清军苏州杀降
对于任何人而言,忠诚是每个人都要拥有的,缺少忠诚的人,不能称之为人,这样的人是叛徒。没有了忠诚,就没有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他的人生,就像一潭死水。谭绍光虽然不幸遇难了,但是他死得其所,他拥有八大将没有的骨气,值得我们学习。
像抗战时期的江姐,她是我们的偶像,值得我们敬佩。面对敌人的残忍,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坚守住自己的忠诚,宁死不屈。和江姐一样的英雄,中国历史上还有千千万万,他们就像文天祥诗中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只留清白在人间。不愧对自己、不愧对自己的国家。但会一直被我们所铭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