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妈妈问道:孩子整天到处爬,把不干净的东西塞到嘴里去?是不是应该定期服用打寄生虫的驱虫药?
医生表示,如果怀疑孩子长虫,家长别乱给孩子吃驱虫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体内有虫子时就自行给小孩服用驱虫药,这是不负责的。盲目自行驱虫,可能会导致寄生虫增加耐药性,给未来驱虫添加难度,同时还可能由于驱虫不恰当使蛔虫窜进胆道引发急性胆道蛔虫症,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判断孩子肚子里有蛔虫
1.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
2.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
3.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4.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5.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6.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
当然,这些症状只是辅助判断的方法,如果您怀疑宝宝有寄生虫时,还是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就做大便常规检查,这才是诊断宝宝寄生虫病的重要依据。如果经过诊断,发现宝宝确实感染了寄生虫,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千万不要擅自使用驱虫药,因为驱虫药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针对的寄生虫不一样,驱虫效果也不一样。
2岁以下宝宝不宜服用驱虫药
大多数驱虫药都需通过肝脏或者肾脏代谢排泄,而2岁以下的宝宝肝肾功能发育还未完善,故服用后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
通常2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吃驱虫药,常见用药一般为肠虫清(阿苯达唑),注意事项请遵医嘱或参考用药说明。
不满2岁的宝宝如果发现有虫,也有必要打,但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服药。
服药后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1)多喝水和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如粗粮、坚果、新鲜蔬菜、水果等,这都有利于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
2)少吃油脂类食物,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3)少吃产气食物,如萝卜、山芋、豆类等,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腹胀、便结,不利寄生虫的排出。
服药后不会立即排虫
有些家长在孩子服药后一天,就急于检查粪便,若没找到虫体,便认为药效不佳或剂量不够,于是反复用药。这种错误观念源于使用传统驱虫药,传统的驱虫药毒性较强,不宜在体内久留,因此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这样,驱虫药将虫体麻痹后,借助泻药及肠蠕动将虫体排出体外。
而新型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糖原耗竭,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杀虫机制,使得服药后2—4天才有虫体排出。所以,服药后还要耐心等上2—4天,才能看到虫子排出。
服用一次驱虫药,2周内应检查大便,了解是否还有虫卵,未根治者可重复给药治疗,但必须间隔2周以上,以避免其药物的毒性反应。
注意:一般情况下不必同服泻药,但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不排便,可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在服药数小时后吃一些缓泻药物,但要注意的是一旦有了腹泻的效果应立即停服。
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
● 多喝水,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
● 多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粗粮、坚果、新鲜蔬菜(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等)、水果(香蕉、苹果)。
● 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其实,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教会小孩:
不要吃生食(包括蔬菜、肉类、鱼肉等),水果瓜类用水洗净再吃。
在未提供直饮水的地区,饮用水必须煮沸再喝。
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勤洗手。
出现疑似寄生虫症状及时就医。
强调
如果宝宝有以上症状,或怀疑宝宝有虫子,家长应该先带孩子去做个粪便检查。确实查到有虫卵,才能证明孩子的确有蛔虫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但是,吃药仅仅是最后环节,更重要的是加强日常家庭和个人卫生,最大程度杜绝染上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