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出理想国”西南当代艺术生态沙龙在成都举行

1月16日下午,由新锐艺术媒体艾几ART发起的“走出理想国——西南当代艺术生态沙龙暨《西南当代艺术生态公共观察计划》发布”活动在成都方所书店举办。多位活跃在西南的当代艺术家、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评论者和媒体人,围绕西南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展开讨论。同时,多个艺术机构和媒体还联合发布了《西南当代艺术生态公共观察计划》。

成都曾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想国”,从这里走出的许多艺术家,都已成为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知名人物。但20多年后,此地的艺术生态,是否还如当年那般理想?此次沙龙通过三场专场对话,深入探讨了包括成都在内的西南当代艺术,如何应对时代剧变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让来自西南的艺术经验和立场,再次行走于世界。

“走出理想国”西南当代艺术生态沙龙在成都举行

现场嘉宾(左二起):倪昆、蓝庆伟、何多苓、钟维兴、史雷

此次沙龙分为艺术家专场、机构专场和研究评论专场。首场对话的命题是“困境与突围”,聚焦西南艺术家的现状。艺术家苍鑫、何利平、吴定隆、张晋等在主持人程艾的大胆提问下,都坦率表达了自己对成都艺术生态的观感,也回答了观众们感兴趣的“作品好不好卖”、中生代艺术家有没有“中年危机”等现实层面的问题。

第二场对话聚焦于西南艺术机构如何为西南代言。成都著名当代艺术家何多苓、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成都小酒馆主理人史雷以及艺术策展人蓝庆伟等参与了对话。何多苓结合自己对成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观察,认为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去中心”——不依附、攀附和企图成为中心,成都的艺术生态在这个方面表现很好,同时他也坦承目前成都的美术馆领域专业水平不及北京上海,但“不专业也是种特点”。

在几位专业美术馆或机构运营者看来,从2022年开始,依托房地产企业的美术馆势必成为过去式。西南地区在数量上不缺美术馆,但是缺少耐得住寂寞、坚守高水准专业的美术馆。嘉宾们也都提到公众之前一直忽略的儿童美育,并相信随着未来优质美术馆继续涌现,儿童看展也将成为日常。

最后一场对话探讨西南当代艺术的前沿与可能。第一、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的策展人黄效融也是本场嘉宾之一,他简要回顾了历届成都双年展的举办,也提出了自己对成都当代艺术与双年展和博览会的关系之认识。另一位参与嘉宾、著名行为艺术家周斌则总结了自己用极低预算坚持举办九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的历程,他认为:持续引入国际水准的艺术作品是很重要的外部刺激,可以有效激活本土艺术家的个人创作。

活动现场同时发布了《西南当代艺术生态公共观察计划》,该计划由多家文化艺术机构及媒体联合发起,将从艺术现场、事件、人物、对话等多个角度出发,观察分析当下西南当代艺术的生态,包括艺术家的创作状态、生存状态;艺术机构的学术探索、运营模式;城市与艺术、城市公共内容与艺术的呼应;前卫艺术与小众艺术的真实生态;艺术现场人物的记录与观点等等。

该计划的首批观察员由何多苓、翟永明、何利平、倪昆等26位艺术家、作家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担任。完成一个阶段的观察后,将以《西南当代艺术生态白皮书》方式再次集结。计划的发起媒体艾几ART的创办人程艾表示:希望在不断激发、碰撞与实践中,重新发现西南当代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主办方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