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1948年11月下旬,国民党名将黄百韬手下的“王牌部队”、大名鼎鼎的第七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全歼。

我军指挥中枢——淮海战役总前委并未急着庆祝胜利,而是在当天就召集各纵队主要指挥员,在邓小平的主持下,研究下一步作战部署。

这一次,他们把歼敌目标锁定在了国军另一支精锐之师——黄维兵团身上。

这个会开得很有成效,众人讨论后很快就确定了总体作战思路:先包围黄维兵团,再逐步分割之、歼灭之。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要实现歼敌目标,当务之急就是牢牢控制住南坪集这个战略要地,为我军从容调兵遣将赢得充足的时间。

如此艰巨的任务,哪位将领能扛起来?帐下一员猛将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刘邓首长对视一眼,发出会心的微笑:此人正是最佳人选!

他就是性格开朗诙谐,但打起仗来从不含糊的名将陈赓。

刘邓首长当场拍板:中原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再加上鄂皖苏独立旅,均由陈赓统一指挥,以浍河为依托,死守南坪集!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虽然陈赓足以担此重任,但要守住南坪集并非易事,必然是一场血战,因此刘邓首长再三叮嘱:“不论发生任何情况,南坪集决不能丢,否则唯你是问!”

陈赓收敛起平日里嘻皮笑脸的作风,神情变得无比严肃:“哪个整个部队打得只剩最后一人,也决不让敌人夺走南坪集!”

会议结束后,陈赓立即率领部队直奔南坪集。他到达战场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到浍河南岸侦察地形。

浍河南岸也就是南坪集的南面,呈北低南高的地势,一马平川,根本让我军无险可守,却大大有利于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推进。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陈赓看完地形后,却提出一个让各旅团指挥员大吃一惊的作战思路:在浍河南岸将部队展开,构筑大纵深、宽正面的集团工事,并以以班排为单位,层层布阵。

众将为何惊愕不已?因为背水结阵太狠了,根本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明显违背了军事常识!

因此他们纷纷质疑:如果在浍河北岸摆开阵势,进可攻退可守,这才契合兵法。为什么战事未开,先要把自己的部队逼上绝路呢?这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呀!

陈赓早已料到众将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道:“你们说的没错,这确实是一种非常规的战法,不到万不得已,我也不会这么做。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个战法可能是我们唯一取胜的希望所在!”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众人仍是一头雾水,七嘴八舌地询问原因。

陈赓正色道:“你们想想看,黄维兵团装备精良,炮弹数量既多,射程又远,还有飞机助战。而我们呢?火炮根本没法跟敌人比,如果在浍河北面布阵,炮弹隔着河根本无法威胁到敌人,只有挨揍的份儿。”

他盯着众将的眼睛,故意使出一招激将法:“你们是准备打一场赢不了、可以当逃兵的仗,还是打一场或许会牺牲但尚有胜算的仗呢?”

“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当逃兵!”众将纷纷表态。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好!既然你们这么说了,那咱们获胜的把握就更大了!”陈赓兴奋地说,“咱们就来个打破常规,乱中取胜!要知道,背水一战的要义,就在于置之死地而生!”

一名纵队参谋称赞道:“西汉初年,名将韩信就曾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车,大败赵国军队,从此名扬青史!”

“不不不!”陈赓连忙摆手,“咱们韩信那个还有点区别,他那个背水阵是死的,咱们这个背水阵是活的!”

“为什么是活的?”众将又被搞糊涂了。

“你们别忘了,咱们不是孤军奋战,后边还有刘司令员、邓政委随时掌控着局势呢!”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对对对!”众将恍然大悟。

在陈赓和众将的精心谋划之下,各路部队果然在浍河南岸布下了一个没有退路的怪阵。

全体指战员经过动员后,都明白这一战必须拼尽全力打垮敌人,否则只能接受失败甚至全军覆没的结局,因此他们全都士气高涨、同仇敌忾。

从11月23日,中野将士在陈赓指挥下,与黄维手下最精锐的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展开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大战!

当黄维得知昔日黄埔军校的老同学陈赓竟在浍河南岸背水结阵,而且十八军屡次攻打这个怪阵竟然迟迟不克时,也不禁大吃了一惊。

故事:陈赓要摆一个怪阵,众将惊愕不已:太狠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陈赓主动将部队置于绝境的魄力,让黄维暗自折服,可是他也决不甘心作败军之将,因此他频繁调兵遣将,使尽了浑身解数,要打败这个老同学。

但让黄维无比沮丧的是,他指挥的多支精兵,面对解放军的背水奇阵,虽然场面上无比热闹,杀了五进五出,却始终未能攻克南坪集这个弹丸之地!

正当黄维因被蒋介石派人打来的电话羞辱,决心与陈赓的部队拼个鱼死网破时,又受到一个沉重打击——由于阻击成功,战略意图已实现,陈赓奉命率部于头天夜里有序转移,只留下黄维在浍河南边嗟叹不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