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2倍,已收服南方,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是清朝著名的藩王,为了陈圆圆引清军入关,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西王。后康熙削藩,吴三桂心有不甘,掀起了著名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吴三桂声势浩大,兵马众多,是清庭的2倍。从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五年春,短短两年多时间夺下江南半壁,却为何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吴三桂摇摆不定
吴三桂本无称帝之心,他的最大野心也就是封王称霸一方,安心做自己的土皇帝,他是在手下的怂恿下才有了称帝的心思。当吴三桂几乎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时,老头那颗做土皇帝的心才开始蠢蠢欲动。
2、兵力差距
常有人说,吴三桂的兵马是清朝的两倍,此言差矣!并不是吴三桂的兵力是清朝的两倍,而是叛军的总数是清朝平叛部队的两倍,叛军并不全是吴三桂的部队。
清朝还有更多兵力并没有投入到平叛行动中,而叛军已经是倾巢而出。双方的后续综合实力对比,依然是清朝强、叛军弱。
3、各怀鬼胎
叛军虽以三藩自号,却各自为政,军心涣散,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都是叛军,谁能白白给你吴三桂作嫁衣裳?都想捞点好处,又都不愿意冒险,毕竟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在反复无常的叛军身上,没有了点忠义之心,这些动物般的本能就更加明显。
4、失去了民心
吴三桂叛乱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才有这么多人的应者云集,得到了民心。要知道,叛军可不全是吴三桂能掌握的,造反的人虽多,却很难做到统一指挥,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吴三桂急着称帝,也就失去了初始的口号和民心,这也是三藩之乱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吴三桂起兵之初如此顺利,与老百姓的支持绝对是分不开的。明朝灭亡时间毕竟不长,加上清朝曾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易服等不得民心的行为,所以百姓也就选择性地忽视了吴三桂曾经杀死永历帝。想着只要你能恢复汉人江山,支持一下也无妨。
但是,随着吴三桂称帝,这“反清复明”的遮羞布也就包不住了。而长年的战乱,苦的是百姓,看到叛军节节败退,又还能有多少百姓继续支持他们呢?
因此,一个野心不够大的吴三桂,纠着一伙指挥不动的叛军,赶上一个平叛决心坚定的康熙,又得不到汉人百姓的支持,失败的命运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