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1月16日,“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在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启动。展览邀请二十多位国内外重要知名艺术家、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参加,为千灯湖活水公园带来22件公共艺术作品。展期将持续至4月16日。

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教授担任项目总顾问,冯博一、何桂彦、冀少峰、王璜生、杨卫、杨小彦、俞可等组成学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担任策展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院长夏金旺任展览总监。

建立自然与现代的关系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本次参展作品中,艺术家将山石树木和动物作为创作的元素与素材,由此建立自然与现代物质以及生活的关系。

郭工以螺帽连接大型花岗岩,用现代工艺与自然朴拙的石块对话;李琳琳通过奇幻的动物组合营造温暖、和谐、浪漫的氛围;童昆鸟以平衡为动力的鸟型雕塑思考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杨心广以“绿色”混凝土附着于岩石来表达自然与人工共生共长的状态;周力以综合材料构建出草木繁盛、人与万物共存的宏大而抽象的图景。

转换应用区域文化习俗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佛山本地有着丰厚的岭南文化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当代艺术方向的转换应用,成为不少艺术家感兴趣的方面。

崔译将佛山传统文化中龙舟和剪纸的视觉造型与城市改造所遗留的回收钢筋结合,呈现工业和自然的转换关系;无一工作室以佛山本地文化中的世界级符号——“功夫”展开,实施一组具有交互趣味的装置艺术项目;傅中望用榫卯结构连接铜和不锈钢材料,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管怀宾借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方式去捕捉经典与南海地脉的传承;若瑟 狄莫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正方形和圆形的结合来体现灵活性和秩序的世界定义;段俊豪以不同材料建构的牌坊造型来作为南海建基传统、迎接新时代变革的象征。

共振新产业和新技术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珠三角是南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地带。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也注意到将创作与本地区新兴产业和技术形成共振,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所带来的观念更新和思想拓展。

杨牧石通过对材料的处理以及形态的错位,激发观者对于城市的发展、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与想象;杨义飞以风与本地不锈钢材料构建的“窗”共为媒介,来定格某种南方记忆;蚁潮采用本地富有盛名的铝、陶材料来构筑水的分子式造型,以传达接纳与包容的意涵;付军胜将渔村老旧渔船和不锈钢门组装成引发浪漫和自由想象的“飞船”;林岚使用水管和铁器等城市旧材料和伞布组成意喻英雄气概的木棉花;孙佳兴采用不锈钢材料组成极具未来感的“时空森林”。

让公众参与成为作品一部分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公共艺术离不开公众参与,本次展览不少作品都将公众的参与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作品产生变化,也让观众获得富有思想意趣的身心体验。

安迪 莱提宁让观众通过钉钉子这一简单的手工形式体验立方体由木变成钢的过程以及视觉外观的转换;江山的持续性、开放性互动艺术计划结合了本地材料工艺和产业技术,以及众多普通民众的参与;万朵云将剪纸的局部图案进行简化提炼与游乐设施相结合来与公众产生互动;杨光利用现场的树和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元素来构筑一个供人作息的空间;宋冬创造了一个长达40米的跷跷板,象征当今时代的时间刻度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拓展区域文化艺术生态

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启动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非中心城市、城郊、乡野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持续性的公共艺术项目,这一方面与艺术组织者越来越希望打破中心城市的僵化模式,寻找新的艺术发生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区域的文化艺术生态的拓展有关。本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力图在首届对于作品与公共空间关系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新型公共艺术的“共生”概念。

艺术如何与这样一个景观相融并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是本届公共艺术展要思考的问题。策展人胡斌表示,在大力提倡艺术和美育的今天,展览试图让这里的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微介入”的力量,而不是某种宏大而空洞的框架,从而与全球所关注的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联系起来,同时也成为南海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促进南海文化品质和人文自然环境的优化升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