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公元1275年,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开始了他17年在华游历的生涯。在见识到元帝国的强盛后,回到威尼斯的他通过口述,由意大利作家鲁斯蒂谦编著成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书中,马可·波罗将中国描述成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家”,自此中国华美的丝绸、丝滑的茶叶、诱人的宝藏让欧洲无数冒险家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征途。

起初,中国也曾主动加入到世界各国探索交流的队伍中,明初期时,明成祖就曾派遣郑和率商队七下西洋,与世界各国互通经商。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达到顶峰,加上边防海患不断,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对开放国门的政策产生了动摇。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到明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得到了彻底实行,中外贸易一度受挫。虽然之后曾出现过短暂的“隆庆开关”,但从总体来看,“片甲不得下海”还是贯穿了整个明朝中后期的,并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清朝的“闭关锁国”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进驻北京城,成为中原大地新的统治者。为了继续消灭南方的残明政权,顺治皇帝继续推行明晚期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外之间的交流更加闭塞。

到了清康熙年间,台湾的郑氏政权由于不服从清廷管制,清廷派遣施琅将军对台湾展开行动。

为了保证沿岸百姓的生命安全,也为防止郑氏政权与沿岸百姓相互串通,朝廷下令将闽、粤、浙等地的居民向内地迁移数十里,并加强海禁政策条例。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直到台湾收复,清廷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后,海禁政策仍未被实质性取消,但康熙皇帝还是开放了广东、福建、山东的海关,用于海上进出口贸易,而其他地区则依旧奉行着严格的海禁政策。

乾隆帝执政前期,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自得意满的乾隆皇帝以大清“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之名关闭了福建、浙江、山东等地的所有通商口岸,仅留下广州一地负责对外贸易,并对外贸制度进行尤为繁琐的设定,严重限制了外商与中国的正常经济往来。

当时,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白银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入了大清,清朝也由此进入了“康乾盛世”,随着人口暴增,土地得到大面积开垦,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马嘎尔尼“大开眼界”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本国的生产力已经满足不了殖民地广大地区的需求,在工人阶级展开了一场自下而上的社会技术革命,史称“工业革命”。

正在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进行之时,英国的殖民运动也在同步进行着,从非洲到拉美、从北美到印度,英国的国旗插满了四大洋和五大洲,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的手段在殖民地强取生产材料与劳动力,为英国本国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资本和商品。

随着技术的进步,商品也出现了过于求的情况,为了开辟新市场,赚取更多资本,英国瞄上了中国这片古老又富裕的神秘土地。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此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对封建的清王朝来说也同样陌生。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到了18世纪末,大清朝这艘大船已经在老皇帝乾隆的率领下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下坡路。1793年,为了打开广袤的中国市场,英国派遣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率代表团访华,商讨通商事宜。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与我国进行正式的官方接触,英国对此次交涉尤为重视,马戛尔尼作为当时英国最负盛名的外交家,自然背负起了出使大清的外交任务。

马戛尔尼到华时,正值乾隆帝八十二岁大寿期间。大清上下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对于马戛尔尼来说,这正是上书中国皇帝取消海禁、打开对外市场的最好时机。

不久,英使团到达舟山,在与当地中国官员见面时,马戛尔尼将英国当时的蒸汽机、棉纺纱机、连发火药枪等赠送给中国,这些商品都展示了当时英国先进的工业。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可令他们瞠目的是,在中国官员看来,这些所谓的“工业产品”无非是一些“蛮夷的奇技淫巧”罢了。

在与中国官员的接触中,马戛尔尼感到疑惑,这个赚取全球白银的东方大国,它的大臣为什么如此愚昧和自傲。很显然,与这些官员商谈开放口岸,必将是对牛弹琴,根本取不到任何进展。

于是,不久后英国使团北赴京城,决定与乾隆皇帝亲谈通商事宜。乾隆帝对此次来访尤为重视,因为在清廷的历次外事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英吉利”这个国家,乾隆帝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为了彰显大清的国威,乾隆帝下令在英使团经过的沿岸列阵欢迎。在乾隆帝眼里,几年前刚取得尼泊尔战争胜利的清军是不可战胜的,是天下第一威武之师,而在马戛尔尼一行人眼里,大清的军队却像极了伦敦街头卖艺的猴子。

不仅如此,在北上入京的过程中,马戛尔尼见到了大清国平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者数不胜数,即使士兵也个个面如黄玉,身材瘦小。

大清国上上下下的落后、愚昧、自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马戛尔尼的眼前。此刻,他开始对这个帝国有了新的认识……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觐见乾隆皇帝“处处碰壁”

到达北京后,马戛尔尼被告知乾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游玩,要他们等些时日。在此期间马戛尔尼拜见了当时大清最负盛名的将军福康安,并提出为其详细地介绍英国大炮的要求。

可在这位百战将军眼里,英吉利人的大炮并不适用真正的战场,最终福康安以自傲的姿态婉拒了马戛尔尼一行人,马戛尔尼彻底对大清的官员失望了,他唯一的希望便寄予在老皇帝乾隆身上了。

不久,大清朝皇帝的全权代表一个叫和珅的官员向马戛尔尼表示:在觐见皇帝时,使团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对英国使团来说是极大地羞辱,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乾隆帝实际只是将英国看做与周边藩国一样的附属国。事实上,当时整个清朝的统治集团都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

在经过马戛尔尼的强烈抗议和和珅的来回游说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尊重英国的国家尊严,体现其协商诚意;同时遵照大清国礼仪,英国使团觐见时行单膝下跪礼,不必行叩头之礼。

9月14日,马戛尔尼一行人终于得以见到帝国的统治者乾隆帝,在递交国书时,清朝官员故意将英国国王的信以极为谄媚、懦弱、吹捧的口吻翻译出来,乾隆帝听后可谓是喜上眉梢。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当马戛尔尼献上英国取得的科技成果时,没想到这位老皇帝更是以一种高傲自大的姿态讽刺了英使团带来的礼物。与其他官员一样,将他它们看做误人误国的“奇技淫巧”。

在正式商谈时,乾隆帝对马戛尔尼等人提出的通商、设馆、划分商界、免除附加税等请求通通拒绝,十分自傲的说:“我天朝上国物产富足,无不尽有,何须与汝等小国互通。”

会谈不欢而散,乾隆帝还下诏大清从此不再接受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帝走后,大清官员以祝寿礼毕为由,命令英国使团即刻启程返回领土,并在不久后递交了乾隆帝的“国书”。

“国书”中的乾隆帝更是以“万王之王”自居,让英国国王守好自己的疆土,不必与大清互通有无,平时也无需进贡,只需在自己生日时来书庆贺便好,言语中尽显无知与傲慢。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出使大清是马戛尔尼经历过最奇特的外交事故,回国后的马格尔尼是这样评价大清国的:“它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之所以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一班幸运的人们支撑,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有体积和外表,谁要给它一脚它就会彻底散架”。

马戛尔尼访华可以说是英国乃至西方近代外交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东方强国的形象不复存在。在西方人眼里,大清的官员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外交”,对现代技术更是一无所知。

他们手工业者食不果腹,他们的农民饿臭遍地,这与书里面描写的中国天差地别,奇怪的是这个国家的穷人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大清看似强大,其实是由一群行尸走肉的人撑起来的罢了。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国见了一次乾隆,就预见清朝的灭亡

这段历史,对中国来说,是又错过了一次近代化的机会。乾隆帝的傲慢自导是整件事情的直接原因,而封建制度的落后、愚昧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

这是马戛尔尼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与大清国文武百官和乾隆帝的交往中,他就预料到了清朝必定灭亡!

历史也正由他所料,仅仅50年后,英国人便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大门,大清这艘巨轮缓缓沉下,但中华民族这个沉睡的巨兽也在慢慢醒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