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伤亡最大的战斗必定是攻城战,攻城战不仅会遭遇短兵相接,还会出现各类攻城武器和防御武器,尤其是攻城的一方,会遭受敌人居高临下的弓箭射击,滚石、热油等防御手段。
既然正面攻城损失很大,为何不采取绕后的攻击方式呢?其实这种进攻方式不仅进攻方会想到,防御的人也会想到,所以早在建造城池的时候,就将这些后路给彻底打消。

城池的建立
城池的出现就是为了占领地盘,所以每一个城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防御敌人的进攻,为了将防御力进行最大化,就会将特殊地形加入到其中。
在风水当中,城池的建造要遵循四象的原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四象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地理因素。
所谓后玄武,就是在城池的背后有一座大山,玄武所代表的是“土”,放在地形当中代表着山脉,大多重要的城池都是依山而建,将最后方交给连绵不绝的山脉进行保护,敌人就无法从后方攻击。
即使正面城池被敌人攻破,士兵也可以进入大山中暂时躲避,随后进行卷土重来,而且大山中是却之不尽的资源,树木、石头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攻击手段,甚至有些山脉中还有金属矿,有了这些资源,防御起来事半功倍。
所谓左青龙,是指在城池的左边有活水或者河流,因为古代没有便利的饮水系统,所以在城池外必须有活水来供城内的人生活用,这个活水还是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而且活水不怕敌人下毒,很多城池还会选择将活水引入当做护城河。
右白虎则是指在城池的右边,会有一条通道,这也是城池连接下一个城池的通道,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少数的几条官道,其他地区全是荒郊野岭,同时这里也是敌人可以顺利进攻的唯一方向。
朱雀便是指在城池的前方,会有大量的沼泽、湖泊等地形,如果没有这种地形,一般会使用人造路障来限制敌人的进攻。
每一座城池,在建立之初都会考虑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古代的城池即使放到现在,依旧易守难攻。
平原上的城池
随着地盘的扩大,很多城池不得已要建造在平原之上,这里没有天险,也没有河流,防御难度会增加不少,但在增加城池预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
平原之上的城池,会有两大标配:护城河厚城墙,因为要地域大量的攻击,所以平原之上的城池要非常的坚固,并且这些城池在四个方向上都有足够的瞭望塔等防御设施,在兵力相同的情况下,攻城方基本上没有任何胜算。
在兵法中讲到,如果兵力达到十倍,就可以围攻城池,兵力达到五倍,就需要只攻击一个方向,如果兵力相等,就必须智取,由此可见,即使在平原地区,攻城战也是十分困难的。
于是有人就会提问,依靠天险建造的城池易守难攻,可在平原上建造的城池,是不是可以绕到城池后方攻打或者直接绕过去打下一个城?对于这种想法,专家给出了答案:绕一下试试。
古人的智慧
对于绕过去这种作战方式,古人也曾想到过,例如三国时期,邓艾在进攻姜维的时候,就是绕道成都身后发起的进攻,但这种成功案例实在太过稀少,而且还要冒着很大的危险。
古代的城池都是完全体的防御工事,根本没有战斗死角,即使是平原上的城池,也可以在任何方位抵抗防御,换句话说,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攻打,面对到的都是正面的敌人,所以绕道作战并没有什么作用,还会增加士兵的疲劳。
古代的城墙覆盖范围极大,一般的城墙宽度可以达到2公里左右,如果不想被敌人攻击到,距离城墙至少要超过200米,才能离开弓箭的射击范围,这就代表想要绕道城墙背后,起码要行军超过十公里。
按照古代步兵的行军速度来计算,十公里起码要走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士兵不但要休息,还要经历粮草上的消耗,时间宝贵,没有人可以轻易承受如此的时间消耗与粮草消耗。
这时又有人提出,面对一些不易进攻的城池,是不是可以绕过去攻击下一个城池,从战略上来说当然可以这样做,在明朝朱允炆时期,朱棣在进攻的时候就绕过了好几个城池,可那是夺嫡之战,很多城池的守将是不参战的。
战争时期就完全不同,如果选择绕道而行进攻下一个城池,一定会腹背受敌,再加上平原地区没有任何抵挡物,全军覆没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古人都会老老实实的进攻城池,即使出现了大量的损耗,敌人想要夺回这个城池也也会付出相对应的代价。
古代的城池作为战争熟悉的建筑,充分考虑到了战争哲学,很多城池不仅高度达到了惊人的10米,厚度也达到了5米左右,除了冲破城门和攀登上去,几乎没有其他进攻的办法。
如果守将狠下心用铁水浇灌城门,唯一的获胜方式只有不断的消耗,等城内的人全部饿死才能胜利。
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城池已经不再具备任何意义,现代的高科技武器可以轻松击毁砖结构的城墙,高空武器也可以轻易地完成轰炸,所以现代城市已经没有城墙类的建筑,继而出现的是各类低下建筑和防空洞。
也许古人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武器,但在战争的处理上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优质的城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这个城池背靠大山,其生存能力将会达到顶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民国时期的座山雕。
依靠天险,座山雕成功的混乱时期存活下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日军,都拿他没有办法,解放军拿下这里也是依靠着黄子荣打入内部,才获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