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中国清末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中,有一场十分重要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大败,随之而来帝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高涨,失败,“辛亥革命”的开展,清朝的覆灭。

然而在这段国事堪忧,丧权辱国,政治激荡,改革四起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在甲午中日海战失利后,大力倡导和日本打持久战,深入日本本土偷袭,出奇兵致胜,他就是被称为四川历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宋育仁。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奇人宋育仁

关于宋育仁,他有很多称号,新学巨子、巴蜀维新领袖、四川报业鼻祖。这么多的称号其实跟他的人生经历与事业有莫大的关联。

宋育仁出生于四川富顺,聪慧过人,在他18岁那年中举秀才。次年,成绩优异的宋育仁被张之洞创办的以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为目的的尊经书院所入选。

宋育仁深受院长王闿“经世致用”的影响,写出著作《周礼十种》,后来《周礼十种》成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的新学思想的根基与启发。从这里就知道宋育仁过人的天赋与才华,超人的意识与想法。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宋育仁与杨锐、廖季平、吴之英被誉称尊经书院“四杰”,其中杨锐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们两个被长王闿运喻称为“宋玉、杨雄”。事实证明他们两个的成就也是最巨大的。

在他29岁那年,入京会试,顺利通过会试与殿试,被选入翰林院作庶吉士。在他而立之年写成《时务论》的初稿,引得朝野耳目一新。

这篇稿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提出如何变革变法,无论从时间还是成就上,宋育仁的的确确是先于“维新变法”一步,但是在谈及清末维新思想家时只记得康梁,却鲜有人知宋育仁。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他出国考察,看遍了外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参透了民族落后的根源,他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世界格局的看法,先人一步,引领革新变法,引领时代潮流,提倡“复古维新”“托古改革”。

他的思想先进,行为进步,所以他被称为“新学巨子”,称得上是维新派早期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思想家。

千古奇谋,不得重用

而这样一个书生角色却在一场军事中以自己为代价,以自己为赌注,倾入一场豪赌。

他在一场决定中日地位的重大战役中谋得计策,自己一人借巨款,买海舰,招水兵,奇袭日本,扭转乾坤,却在出战的前夕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主和派所阻拦。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一个人的力量也抵御不住一个摇摇欲坠腐朽不堪的朝堂,他的奇谋也不了了之。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其实在甲午海战爆发之时宋育仁还在遥远的巴黎,但是他时时刻刻关注国家大事,当听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节节败给日本之时,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奇袭日本本土。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十分的不可思议,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变法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生产开始工业化,武器装备也非常先进,攻打日本本土岂不是往枪口上撞?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但是宋育仁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曾上书清政府“偻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日本国土小资源少,是经不起持久战的。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国内经济确实濒临破产,西方列强环伺相望,观察局势,等着日本或者中国倒下,在背后放冷箭,坐等残局,分一杯羹。

在上书清政府的途中,他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甚至已经向英国贷款,借军舰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没想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求和派坚决抵制,想宁息了事,宋育仁的计划只能腹死胎中,功败垂成,失去反败为胜的机会。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而腐朽愚昧的清政府为了讨好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中的条例苛刻咄人,也是这个条约让日本回血,让中国进一步垂危。

宋育仁在回国后写成《借筹记》,记述了这件事,揭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

如果时间倒流,宋育仁的计划能得到实施,日本可能就真的会败给我们中国,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西方强盗也要掂量一下好好考虑瓜分中国的欲望,也许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命运真的能够改变。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军计未成,实业谋兴

甲午海战已成定局,但他始终不放弃寻找谋求国家出路的方法,在签订《马关条约》的同年,宋育仁受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强学会”之聘,主讲“中国自强之学”。

同时宋育仁不断地向政府上柬谋求变革之术,但一直遭到守旧派的阻挠未被运用。

在他不惑之年时,奉旨回到家乡,创办实业,矿务,商务,大力发展巴蜀实业,将维新思潮和想法变为事实,创办多所私人企业,抵制洋货,“自强,求富”,大力发展工商业,实务救国。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一时之间,巴蜀的工业如春笋般冒尖儿,民族工商业极大的发展,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此他也被誉称为“四川报业鼻祖”,也是因为他四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他不仅仅在事业上大力发展工商业先进经济,还在思想上大力传播“维新思想”,他在四川创立了第一个报刊《渝报》传播维新思想与文化,为川渝人民开蒙传新,宣传外国科技与思想,实业救国等思想理论,为许多工商业解答了许多难题。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他还在成都担任了尊经书院的院长,开创新学,成立“蜀学会”大力传播“维新”思想,为民众开民智,宣传民主科学,引领“新风气”。

他还在成都创办了报刊《蜀学报》与《渝报》一同宣传维新思想,介绍国际形式,为四川实业派宣传,对川渝地区的影响十分巨大。

宋育仁才会被称为“巴蜀维新领袖”。

在民国时期也极力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宣讲国学,为中国新思想奔走呼号,成为成都颇有名望的“五老七贤”之一。在他74岁时,积劳成疾,去世,为国之进步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假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在那个时代,有无数像宋育仁一样为国奔走,谋求进步的人努力着,历史就像沙盘一般,伟大的人总会熠熠生辉,永恒的在河中发光,我们不能忘了那段历史,我们更不能往哪那些历史中的永远熠熠生辉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