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同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首都北京,多尔衮借吴三桂降清入山海关。在表面上,这两者所造成的“人祸”最终将大明王朝推向了终结。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然而,李自成在陕西榆林揭竿起义,多尔衮率清军南下辽东边境,这两个覆灭明朝的始作俑者都是被迫的。而逼迫他们起兵的原因,是“人祸”前面的另一个词:天灾。

一、明末天灾自北境始

我国自公元后两千余年以来,历朝中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繁程度最高的非明朝莫属,而明末的天灾最早在万历年间就开始显露。虽然在洪武年后,明朝建立起了完善的赈救制度,然而明末时期内外交困、王朝衰弱,导致制度没能明显解决日益严重的灾荒问题,最终爆发了一场掀灭明朝的战争。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及这场天灾对明朝造成的早期影响。

明末恰好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宇宙期”(1500-1700年),这使得明末北境的气候较往年更为寒冷,并且导致水旱灾害频发。而天灾正是在陕西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远远落后于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再加之陕西亦临近北部边境,时常受外族侵扰,明朝在此大量设立军屯以卫边境,边境四镇的补给都由陕西一省支持,财政压力颇大。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陕西由此也是明朝旱情最严重的省份,1616年陕西突发的大旱,致使第二年蓝田县出现了蝗灾,至1643年,陕西近46个州县都出现蝗情,其中蝗灾在1639年到达顶点,这年陕西的农作几乎颗粒无收。这期间,1628年的陕西更出现了水灾和霜灾,随后接连四年,陕西重镇西安旱灾不停,最终导致1633年陕西陷入全省饥荒。

祸不单行,疾疫接踵而至,而灾荒亦使得人对疾疫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蒲城县志》记载,在崇祯十四年,因疫病而导致全县人口70%的锐减的现象。灾荒时期更导致狼患迭起,因旱情导致的食物减少,狼群不得不入城为害。《灾祥》里就有记载“崇祯年间在陕西安定,连续数年出现严重狼群食人的现象”。

二、 饥军与流民

灾害发生后,地方第一时间给朝廷“报灾”,然而朝廷经“万历三大征”后已是国库空虚。明朝本完善的“备荒仓储”制度,但这一制度在明末已形同“虚设”,因为在当时,因国库极其捉襟见肘,外加天灾横行,各地甚至都难以找到一个预备仓,这一现象记载于陈子龙的《救荒会策》,可见这是何等的令人绝望。无奈之下,救荒的任务只得由基层的社仓和义仓开始担负。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然而明末朝廷极度腐败,官员出现侵占民间仓本的行为,这极大削弱了百姓捐谷的积极性,最终义仓也无能维持下去。自萨尔浒战败后,朝廷不断调兵边境加派辽饷,当陕西恳求截留辽饷赈灾时,崇祯无奈以军需之名拒绝。国家系统的腐坏同时加剧了赈济的难度,崇祯七年,工部说好拨十万两支援陕西,陕西到手的只有五万两。

明末如此严重的灾荒,还导致了两个特殊群体的出现:“饥军”和“流民”。

明朝为御游牧民族入侵,在长城一线设九边重镇。然九边是荒漠之地,这里大量常驻军队的补给全都仰赖京师及关内支援,据记载,天启年间边境欠饷问题就十分严重。恰逢崇祯这个大号灾荒的年头,粮饷连年不发。《崇祯长编》里面提到“士兵们聚集在将领家门口,把兵甲扔到地上起哄”一事,看起来“饥军”几乎随时有哗变或叛乱的可能。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与此同时,流民现象亦在此时加剧。

明代以来,因赋税徭役繁重导致的逃户问题本就十分严重,灾荒年间不过是促使这个群体数量增多。然而崇祯年间,政府采取由逃户所在的里甲包赔的方法,把赋役摊派到其他不是逃户的人身上,未逃户的负担使得逃户愈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只能逼民落草为寇。

前去陕西赈灾的朝廷官员吴甡,在奏疏中就提到“饥民们争相为盗”。而天灾又加剧了这一现象,让明末北境出现大量流民群体,流民不得安抚即很容易造成民变,最终演变成“流寇”。

三、 人祸

崇祯年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饱受灾害荼毒,然而赋役不减反增。此时的陕西几乎是明末饥荒最严重的省份,而邻省山西却为自保实行粮食封锁的策略,断绝跟陕西的贸易来往,并彻底禁止河运通行。朝廷赈济迟迟不到,孤立无援的陕西无奈物价疯长,在这样的情形下,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覆体,因而自万历末年已经出现了农民起义的现象。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农民起义军攻打城门图

直至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甚至发生农民抗粮杀官起义一事发生。综其原因,澄城本是土地贫瘠人口凋敝,而县令还不顾百姓死活,对百姓催缴赋税,县民奋起反抗并合力杀死县令,澄城就这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这也标志着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祸不单行,1601年的辽东地区亦遭遇大旱灾,让努尔哈赤不得不与明互市并向朝鲜求借粮食,勉强度过灾荒。然而1609年和1613年水灾之际再度引发旱情,连女真部都城建州都遭致饥荒,刚刚建立的国家遭遇天灾如此之重,后金不得不多次求援辽东地方当局。但明朝在处理和女真的关系时动辄用闭市要挟,屡次激化民族矛盾,最终为后续的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天灾对明朝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点要承认:八旗军南下和天灾有关

▲明朝与后金版图

1626年,后金再逢罕见的雪灾,所属各部连续出现叛乱,自入辽东以来的后金如今已徘徊在经济崩溃的边缘。两年后的1628年,明朝将给草原各部的岁赏革去,后金穷途末路之际无奈冒险西征,越北部长城入掠关中,目标直指宣府大同等地,八旗兵至此对明朝发动全面战争。

明末之际几乎是无年不灾,虽然灾荒引发农民战争,然而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灾荒才是使农民起义不断壮大的主要原因。明末两线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社会矛盾、腐败等问题层层堆积,而天灾是使其问题激化的导火索。明末统治者起初对农民起义不够重视的态度,也使起义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初时以剿抚手段为主,直到崇祯十二年,才开始全力剿杀起义势力,然而为时已晚,天灾最终把整个明朝推向了覆灭。

参考材料:

《明史》[清]张廷玉

《明实录》[明]官修

《崇祯长编》[清]汪楫

《陕西通志》[明]赵廷瑞

《救灾会策》[明]陈子龙

《蒲州县志》

《安定县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