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平民子弟想要封官加爵,便要通过科举制的磨砺,才能进入官场。考中进士对于多数人而言颇有难度,不少人多年苦读经书也难以顺遂心愿,但如果能高中进士,辉煌仕途就不再遥远。孟郊的《登科后》便描绘出中了进士后的快活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多年的锤炼终有结果,怎能不兴奋满怀?

进士及第的榜首为状元,可见状元的难能可贵如凤毛麟角。这样的人才,本应该受到皇帝们的赏识,根据才能赐予官职,让其为朝廷效力,但偏偏存在这么一位苦命的人物,他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但是却快活二十余日,就被朱元璋车裂处死。这个命运悲惨的状元,名为陈安,想要了解他悲惨经历的原因,还需从公平角度上进行分析。
虽然科举制要考验真才实学,学子们需要有着出众的才能方可有机会高中,进入官场谋取功名,原则是较为公平的竞争,是真正的才能筛选过程,但是在陈安高中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有违公平的事情。他高中的这一年为1397年,明朝共录取了52名考生,数字并不离奇,但离奇的是52个人全部为南方人,长江以北的所有考生并未被录取。
虽说古时教育资源可能存在着不够公平的局面,但是北方学子无一人录取的情况极为少见。事实上,北方的这些文人对此恼怒异常,认为是主考官做了手脚,导致所有的北方文人没有机会高中。说来凑巧,该年的三名主考官全是南方人,综合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实有乱改规则,徇私舞弊之嫌。
主考官们对此十分无奈,因为科举本就是择优录取,况且文章还需朱元璋的过目,就算是想要做小动作也难以逃脱皇帝的审视。但是朱元璋本性多疑,在北方文人的愤怒之下,他命令重新阅卷,其实事情到这里还有转机,因为朱元璋本意是息事宁人,如果评出几位北方文人中了进士,也就能够平息舆论,但主考官们在这时候却耍起了小聪明。
他们故意挑选出几张文采较差的北方文人试卷给朱元璋过目,用以证明此前的评选并无错误,这一举动遭遇了举报,直接落实了主考官们的“暗箱操作”,将他们推向了绝路。发配、处死,主考官们的命运走向了深渊,可怜高中状元的陈安也被株连其中,朱元璋断定他的成绩有猫腻,直接判处车裂,这位状元郎就这么结束了生命,再和功名利禄无缘。
虽说主考官们故意选出表现差的北方文人试卷,有“欺君”之嫌,但是此前的排名并不一定被动了手脚。如果能够给几个北方文人高中的机会,主考官和陈安的命运或将被改写,只叹人生无常,这位享受二十余日状元名号的文人,就这么悲惨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