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将军!
他先是在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中任职,之后又投靠日伪担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
抗战胜利后,他被蒋介石收编送上内战前线,最终迷途知返,在济南战役中高举义旗,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还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军长。
1949年的“渡江战役”中,他和他率领的第三十五军第一个杀入南京,并将红旗插在南京伪总统府上。
然而,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却没有被授予军衔,而且还有民众请愿杀了他……
这位传奇的将军就是——吴化文!
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聊一下吴化文将军的传奇故事;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西北军生涯
吴化文,字绍周,1904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其出身贫寒,幼年时常衣食无着。
为了生存,在他8岁那年,其父吴一斋不得不带着全家迁居到安徽蒙城谋生,一家十几口人艰难度日。
1920年3月,年仅16岁的吴化文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了信阳,投入到西北军中,在冯玉祥部队的独立第十六混成旅当伙夫。
由于他办事利索,为人机灵,因此很快引起了冯玉祥的注意,不久后便被冯玉祥召为自己的传令兵。
身为西北军大佬的冯玉祥,在用人上面有一个特点,他喜欢重用那些家庭贫苦、行伍出身的小人物。当然,这跟他幼年时期的特殊经历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图 | 冯玉祥将军
1921年5月,冯玉祥奉北洋政府命令,率军进入陕西驱逐原陕西督军陈树潘。
战斗中,吴化文所在部队奉命进攻一个制高点。
最初的时候,该部以少量兵力对制高点进行试探性攻击,但敌军火力太过猛烈,因此几番攻击均受阻,还死了不少人。
在部队领导正为此发愁的时候,吴化文自告奋勇,率领一个排20多名士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冲上了山头,控制了制高点,并歼灭了守山的陈树潘一个连队。
在西北军的猛烈进攻下,陈树潘的防守部署很快就被打乱,陈树藩见难以应战,只好撒手逃亡。
图 | 陈树潘
战斗结束后,由于吴化文的英勇表现,受到了冯玉祥的嘉奖。三个月后,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改编为直军陆军第十一师,吴化文被提升为学兵营排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开始后,冯玉祥率军出陕入豫,与张作霖的奉军作战。
战场上,吴化文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指挥部队打了很多漂亮仗,致使奉军大败而归。
后来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后,开始下令扩军,吴化文所在的学兵营被扩编为学兵团,吴化文被任命为该团连长。
次年,吴化文经冯玉祥的保举,进入到北京高级教导团学习,之后又进入到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西北军中历任总部参谋、洛阳军校教育长、总部特务团团长等职。
图 |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合影
北伐战争结束后,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开始出现分裂,“蒋冯大战”一触即发。
1929年,冯玉祥正式起兵反蒋,尔后,“中原大战”爆发!
结果,蒋介石用重金收买了冯玉祥麾下大将韩复渠,使韩复渠倒戈归顺,最后促使冯玉祥下野,西北军也被就此瓦解。
当时吴化文被冯玉祥派到韩复渠部担任联络参谋,因此在韩复渠倒戈后,吴化文也跟着他投靠了蒋介石。
吴化文投靠蒋介石后,其可谓是平步青云,从联络参谋起步,由团长、旅长,一直升为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
投靠汪伪政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渠,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事宜。
日军在进攻山东时,韩复渠曾在德州抵御日军的进攻,一番血战下来,其部损失较大,三个师折损过半,加之蒋介石又下令调走了韩复渠部所属的炮兵,致使其在军事上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处境下,韩复渠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为了保存实力,韩复渠不战而放弃济南。
在撤离前夕,韩复渠还下令烧毁了省政府、进德会等,美其名曰“焦土抗战”。
对战争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对这个词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所谓“焦土抗战”,指的就是放火烧掉人任何可以被敌军利用的财物、设备和房屋,从而达到以空间换取时间之目的。
韩复渠这样的做法,在军事史上并不是头一例,早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国人为了抗击侵略者,就曾放火烧掉了莫斯科。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也多次强调“焦土抗战”的政策,比如1938年11月12日深夜“火烧长沙”,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图 | 韩复渠
韩复渠先后撤防济南、泰安、兖州等战略要地,最后一路撤退到鲁西南的巨野曹县一带。
韩复渠的“不战而退”,意味着其主动放弃黄河泰山的天险,几日内便弃守了原本可以坚守数周的黄河防线。
韩复渠离开济南后,李宗仁当即电令其死守泰安。但韩复渠却回电道:“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李宗仁接电后勃然大怒,接着便将韩复渠的电报转给蒋介石,并报告说韩复渠不听指挥。
韩复渠担心蒋介石排除异己,于是便私下与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秘密联络,企图共同发动反蒋运动。
韩复渠的这一系列行为,让蒋介石坚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1938年1月11日,韩复渠被蒋介石邀请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高级军事会议,结果被蒋介石下令逮捕。
尔后,韩复渠被一路押至汉口,在经过“军法会审”之后,便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给处决了。
韩复渠死后,时任韩复渠部第四师师长的吴化文渐渐感觉到形势不妙,担心蒋介石会因此而牵连到自己,加之他在接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的手下干得很不如意,于是便起了脱离之心。
其实,造成吴化文这一想法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当时山东形势错综复杂,国民党的正规军和山东省政府基本都退出了山东,山东随时都有被日军或中央军吃掉的可能,而国民政府又迟迟不肯给吴化文部补充军饷、弹药等等。
身处如此艰难险境的吴化文,一时间深感前途渺茫。
正巧此时,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调集第十七、第三十二师团和独立第十混成旅全部兵力,以及第二十一、第三十四师团和独立第六旅团各一部,总计五万余兵力,对我沂蒙山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鲁苏战区即刻命令吴化文率领第四师和暂一师两个旅坚持内线作战,与第五十一军相互策应,以此来内外夹击前来扫荡的日军。
然而,此时吴化文的部队早已是兵瘦弹匮,全师的弹药储存量还不足一个基数,根本无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战事。
为此,吴化文曾找过时任山东政府主席的牟中珩,请求他给第四师补充点弹药。
图 | 牟中珩
但谁知,牟中珩在一顿哭穷后,竟然只给他补充了500发步枪子弹。
吴化文看着这张“大额”的条子,气得双手发抖,激动地说:“牟先生,我部队有2万人,这500发子弹实在是杯水车薪啊!”
但牟中珩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还有些不耐烦地回道:“缺粮少弹,你养那么多部队干什么?你可以裁兵嘛!”
实在不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是从一个政府高官口中说出来的!
结果,在与日军的扫荡战斗中,缺粮少弹的吴化文部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激战仅两日后,就被两万多日军团团包围在面积不足500公里的狭小地区内。
尽管吴化文身处险境,但其他的国民党军却见死不救,原本计划的策应部队第五十一军,也始终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
直到现在吴化文才明白,自己只是他们的炮灰而已,与其死守其中,不如拼死突围,寻求一线生机。
最后,吴化文带领残部成功突破日军的包围圈,但此战中,他的第四师伤亡巨大,元气大伤。
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吴化文,在1942年春的时候,给驻防济南的日军第十军军部写信,请求将被俘人员释放。从此,吴化文开始与日军拉上了关系。
后来,当于学忠准备离开山东,日军又要开始新一轮“大扫荡”的消息传来时,吴化文彻底慌了,他急忙派人去与日军订立了所谓的“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又派自己的参谋长前往济南,与日军保持联络。
在此过程中,日军洞察到吴化文已经有动摇的迹象,于是便趁机推波助澜,试图将他拉下水。
最初的时候,吴化文担心自己背上“汉奸”的罪名,因此迟迟不肯答应。
但随着日军的各种威逼、利诱袭来,吴化文终于还是妥协了!
1943年1月,吴化文的参谋长宁春霖带着日军和汪伪代表,前往吴化文部驻地,与吴化文商议投降谈判的相关事宜。
同年3月,汪伪政府发布命令,将吴化文部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由吴化文出任总司令。
之后,“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改称为“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仍由吴化文出任司令,领上将军衔。
1943年夏至1944年春,我八路军鲁中军区曾先后3次发动了讨伐吴化文的战役。
经过我军连续三次的讨伐,吴化文部遭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其实力被大大削弱,到1944年底的时候,吴化文部已经由原来的27个团2万余人,缩编为10个团6400余人。
1945年6月中下旬,吴化文遵照副司令宁春霖的建议,率部撤离山东,沿着津浦线南下,进抵安徽蚌埠一带。
被蒋介石收编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为了与我方争夺地盘,不惜从原来的“汉奸”队伍里寻找代言人,以扩充自己的军力与我军对抗。
在蒋介石的拉拢下,吴化文部也被蒋介石收编,并将其改编为‘新编第五路军’,吴化文任总司令。
之后,第五路军又被整编为国民党第九十六军,由吴化文任军长,并兼任第八十四师师长。
从此,这支劣迹斑斑的杂牌军队,就这样被蒋介石绑在了他的战车上,为他冲锋陷阵,充当战争的炮灰。
1945年10月中旬,吴化文奉命率军向鲁南一带开进,以此掩护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李延年部进驻济南接受日军投降,以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
结果,吴化文部刚进入到藤县界河地区,就遭到了我军的伏击,其部所属的第六军被全歼,军长于怦安被俘,损失惨重。
其实,吴化文与我人民军队交手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每一次都被我军打得大败而逃。
久遭失败的吴化文,内心越来越复杂,整日忧心忡忡的!
在过去,他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帮凶,沦为民族的罪人;而现在,他投靠蒋介石后,又屡遭排挤;跟我人民军队多次交锋,每一次都是大败而归。
这些年的复杂经历,让吴化文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日伪,还是蒋介石,都不是自己最终的依靠,唯一的依靠只有——人民。
可问题是,他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跳出现在的困境,为自己寻求一线生机呢?
就在吴化文绞尽脑汁想跳出此困境的时候,不计前嫌的中国共产党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在我党展开对吴化文争取工作的同时,冯玉祥等一些进步人士也对吴化文进行了积极的教育。
但吴化文多年受不好教育的熏染,且又在国民党军队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我党对其积极争取的同时,蒋介石也丝毫不闲着,专门飞往山东找他谈话,还将其部改编为整编第八十四师,由他出任师长。
在蒋介石各种“糖衣炮弹”的轰击下,吴化文又增大了对蒋介石的幻想。
在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数十万大军向我山东解放区发动进攻时,吴化文部又积极充当国民党军的马前卒。
然而尽管如此,我党始终没有放弃对吴化文的耐心争取和教育,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办法,力争使其能够早日的洗心革面,改弦易辙,站在人民这一边。
最后,经过长时间艰苦的争取、教育,吴化文在思想上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始终举棋不定,反复无常。
其实,想要争取吴化文并不难,除了基本的思想教育之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彻底击败国民党军,让他看见双方实力的变化,从而促使他向我方靠拢。
弃暗投明
1947年7月以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人民军队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其有生力量大量被我军歼灭。
针对吴化文的这些问题,中共济南市委专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争取吴化文工作的具体领导。
经过领导小组成员的讨论后,决定对吴化文的争取工作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说清楚我党的政策,指明出路;
第二步,揭露他动摇观望的本质,为他解除思想顾虑和后顾之忧;
第三步,在济南战役打响之后,配合军事攻势,采取攻心政策,对其施加压力。
事实上,对于吴化文这样左顾右盼,举棋不定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软硬兼施,从而促使其起义。所谓的观望,不过是想看“鹿死谁手”而已。
1948年,“济南战役”正式打响!
战斗开始后,我人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就突破了敌军的外围阵地,接着迅速向纵深处进击。
为了促使吴化文尽早地下定决心倒戈,我军决定先给他来一个下马威,全歼吴化文的一个营。
在我党长期耐心的争取和军事压力下,眼看大势已去的吴化文最终下定决心率部起义。
之后,按照约定,吴化文率军撤退到指定地点,将防线让给解放军。至此,吴化文率领的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部,以及所属的整编第八十四师总计2万余人,正式完成了起义任务。
吴化文的起义,使得济南城的西大门就此向解放军敞开,从而打乱了王耀武的防御部署,缩短了解放济南的时间。
1948年9月24日,济南宣布解放,城内数万国民党守军全部被歼,时任第二绥靖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及其手下的一批高级官员均被我军活捉。
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得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即将到来的“淮海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年9月25日,吴化文向全国发表起义通电,并奉命将部队带到黄河以北济阳、禹城一带接受改编。
不久后,毛主席、朱老总、陈老总纷纷给吴化文发来贺电,对他率部起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
10月29日,吴化文的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下辖三个师,即103师、104师、105师,由吴化文出任军长,何克希任政委。
图 | 何克希将军
第一个带兵攻入南京
第三十五军整训了一个月后,随即奉命开赴徐州以西,参加本年11月初发起的“淮海战役”。
直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吴化文和何克希指挥的第三十五军全部参加了战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年2月,第三十五军奉命开赴到邳县一带进行整编,之后与华东野战军鲁中南总队合编,归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建制。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吴化文的第三十五军奉命攻占浦口、浦镇、江浦等地,以达到钳制南京,掩护东路大军作战,并趁机攻占南京之目的。
图 | 渡江战役画
同年4月21日,第三十五军第一零三师全歼了江浦的国民党军,第一零四师一举扫清了浦镇前沿阵地据点。
24日,一零四师三一二团特务连从浦口渡江后,便一路直插南京中心。
三一五团进入南京伪总统府后,立即在总统府的门楼上升起了鲜艳的红旗。
吴化文率领的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不仅是第一支攻入南京的部队,而且还第一个将红旗插在南京伪总统府上。
至此,南京正式宣布解放,而这一仗,吴化文和他的第三十五军功不可没!
同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吴化文被任命为杭州警备司令员。1949年7月,第三十五军下辖的三个师分别改为浙江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十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次年一月,第三十五军军部调归华东军区海军,第三十五军的番号由此被撤销。而吴化文因病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也方便休养。上级批准了吴化文的请求!
吴化文从部队转业后,先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交通厅厅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图 | 南京解放时,我军战士将红旗插上伪总统府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实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受衔。
按照当时的授衔要求,但凡是参加受衔的都要是在岗军人,而吴化文此时已经转入到地方工作,因此并不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他并未参加新中国的首次受衔仪式。
而当初与他同在第三十五军搭班子的政委何克希,在1955年受衔时,则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所以,如果吴化文当时还在军队中任职的话,至少也能被授予少将军衔。
不过,由于吴化文身上的复杂历史,因此他的功绩并没有被大肆宣传,而关于解放南京时的贡献也着墨不多,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吴化文这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吴化文在上海养病,当时山东百姓听说吴化文并没有死,反而还活得好好的时候,顿时就不乐意了,于是就派了一个民意代表去上海,请求杀掉吴化文。
但上级考虑到吴化文在解放南京时有功,以及出于多方考虑,因此并没有对其追责。
直到1962年,吴化文将军因病去世,才真正算是“人死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