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1860年9月21日,在京郊八里桥,由森格林钦率领的1.7万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了最激烈的战斗。为了消灭这些侵略者,蒙古骑兵挥舞军刀,手持火线枪,对英法联军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击。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拥有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临死不救蒙古马队的进攻看似庞大,但在武装到牙齿的英法联军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群中世纪的乌合之众。在鼓声和号角的指挥下,他们组成了一个整齐的纵队。只要等指挥官挥舞他们的剑,这群欧洲士兵就会密集扫射。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可怜那些勇敢的蒙古骑兵,他们连侵略者的边缘都摸不着,就被枪杀了。更糟糕的是被猎枪击中的蒙古士兵。在猛烈的炮击下,他们甚至被直接打成粉末。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清军被彻底摧毁,战场上到处是人和马的尸体。仅在战争中就有8000多人丧生。然而,他们的牺牲只让侵略者承受了无痛的损失。在这场战争中,两名英国士兵死亡,三名法国士兵死亡。可以说,当时的中欧差距是全方位的。在武器装备、军事制度、纪律和指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双方惊人的兑换率就是明证。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拥有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临死不救前面的坏消息很快传到紫禁城。咸丰皇帝慌了,赶紧收拾行李。带着小妾,他迅速在承德避暑山庄“北上狩猎”。咸丰一离开,英法联军就进入北京,占领了紫禁城。英法联军找不到咸丰皇帝,决定教训清政府。后来,他们冲进圆明园,把“万园园”烧成一片废墟。桑林秦部,原本是满族和蒙古族贵族手中的最后一把权杖,是清政府仅有的两支主力军之一。第一大主力无疑是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然而,1860年5月,李秀成击败了八旗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江南、江北的绿营,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四个月后,桑林琴的马队在八里桥被摧毁。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可以说,以咸丰为首的满族贵族手中仅有的两块筹码已经丢失。腐朽的清政府只能依靠曾国藩、胡林翼征召的湘军。与八旗军和绿营军不同,湘军是真正的军队编外。完全是为了解决太平天国造成的兵力不足。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拥有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临死不救因此,与八旗和绿营士兵相比,湘军完全是清军中的“二等公民”。例如,绿营士兵的制服写的是“兵”,而湘军的制服是“勇”。就地位而言,两者大不相同。在具体战斗中,湘军还与八旗和绿营战士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咸丰对“自己人”比较偏袒,所有的硬仗都是湘军打的,摘桃子的时候都是在八旗和绿营上。同时,咸丰还经常殴打曾国藩,并多次下诏书骂湘军将领,使他们不敢开口说话。江南军营战败后,湘军不是同情和悲伤,而是鼓舞和幸灾乐祸。左宗棠甚至抬起头来叹气“江南阵营将领精疲力竭。他们不能乞讨小偷。他们可以摆脱这个,后面的人也可以处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拥有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临死不救咸丰无奈之下,只好让不太受他信任的曾国藩负责太平天国的军事事务,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当时离八里桥之战还有几天,“勤王大军”已经在京师云集,但是其统帅竟是无能的胜保。而胜保嫉妒曾国藩的战功,经常在咸丰面前搬弄是非、诋毁湘军。曾国藩明白,一旦将鲍超派往京师,这部分精兵一定会被胜保吞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因此,一贯以“忠诚”自命的曾国藩,为了一己私利,决定违背皇帝命令,不派兵北上。一方面,曾国藩确实不喜欢胜保;另一方面,如果鲍超北上驰援,安庆必然撤围,一年多辛苦必将付之东流。在曾国藩看来,消灭太平天国,远比保卫京师更重要。在他心目中,太平天国是礼教的敌人,乃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至于英法联军,不过是求财。即使攻破了北京,也无意灭亡清朝。在曾国藩心目中,签订个把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曾国藩、胡林翼赶紧写了一封奏折,想让远在热河的咸丰知晓这一喜讯。但悲哀的是,咸丰直到死,也没有听到安庆攻克的消息。因此早在曾国藩送出奏折后不久,咸丰就龙驭上宾了。咸丰皇帝一度勤于政事,想改变大清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国家内有太平军、捻军以及白彦虎的回军,外有英法联军以及沙俄的入侵。在咸丰手中,大清不仅丢了半壁江山以及外东北的百万国土,甚至连京师也被英法联军攻占了,可谓耻辱至极。咸丰,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恨的失败者。而曾国藩呢?他是真正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代表。他无力对付外敌,却用最凶狠的手段屠杀同胞,既称不上忠诚,更称不上圣人。他所统领的湘军,最终成为后来军阀混战的源头,中国的统一从那时起,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