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陈斯斯 邹佳雯

今早,你有没有被一条评论打动?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上海发布 截图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天熬两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社区转运人员据说五天只睡了10小时……”

今天上午,上海发布上一条关于疾控工作人员的留言,被网友们点赞,有人回复道“心里说不出的滋味”“真的很难,要和病毒赛跑,拿命在比赛,向你们致敬”。

这是上海防疫的一道掠影。

1月13日,上海通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与1月11日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均在隔离管控期间通过例行核酸检测发现。与此同时,应急处置机制启动,全面而精准地流行病学调查、相关人员排查、采样检测和隔离管控正高效运转。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防疫人员完成社区转运工作。受访者 供图

1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在一线工作的流调队员、社区防控工作者、核酸采样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在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穿梭,与众多防控工作者并肩守护上海“战疫堡垒”。

流调人员:没时间喊累,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1月15日上午,接通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杨晓明声音沙哑的声音,透出连续在一线通宵达旦流调后的疲累。

“大概早晨七点钟吧,到家了。”杨晓明抬高些语调,为配合记者采访而强打精神。

杨晓明是上海市静安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也是该中心第一梯队的流调队员,每次出现疫情,流调任务一单接一单,现场看监控、打电话、完成流调报告。这几天她天天熬大夜,很少有休息时间。

杨晓明是众多流调队员中的一位。她告诉记者,1月13日晚上20时许,她接到最新一单流调任务,放下碗筷马上出发了。这单任务是在某公共场所排摸次密接、高筛人群。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流调队员在排摸情况。 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时期,每出现一个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就产生大量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的排摸任务。这些工作交叉在一起,非常庞杂,务必精细,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像杨晓明一样的防控人员。

“没有马虎的余地,每一单任务都关键,必须快速精准地完成流调。”她说。

1月13日21时许杨晓明和同事就到达指定地点。路上她已联系了所在街道和相关物业,在他们配合协助下快速开展工作。

先是要看监控。在流调的过程中,除了询问,看监控是一个很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个过程是很复杂,要研究透相关人员交集的时间、什么地点、身边有哪些人,他们有没有接触,接触时有没有戴口罩,是不是保持社交距离,场所的通风情况等等。”她说。

查看监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有时监控中始终定位不到相关人员,需要往前、往后调整很长时间才把人找到。有时,定位该人员,但其的活动轨迹中存在监控盲点,又需要调取更远处的监控再次精准定位。

杨晓明总是不厌其烦地仔细盯着每一帧画面,查看相关人员有没有摘掉口罩,吃饭时有没有外卖员进来取餐,服务人员上菜时有没有戴口罩,人员中间有没有去过洗手间、防护措施如何。

查看监控之外,流调队员更会到实地查看,进一步确定密接者的实际位置、周边环境、相关距离,检查场所的通风状况等等,还要和有关人员沟通具体情况。

1月14日凌晨两点多,杨晓明把相关人员的点位情况掌握后,连夜写完流调报告并上传。只有够快,后续的社区等防控部门也才能更快对相关人员进行管控,彻底切断疫情潜在的传播可能。

作为流调队员,杨晓明说,看监控就很考验经验,看多了才能快速精准定位。另外,流调队员还要善于沟通,因为面对的人群非常庞杂,沟通时需要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她说,如今大部分市民对防疫工作很配合,流调的效率也很高。大家协同意识也很强,对流调工作非常支持,这也是值得欣慰的地方。

不过她也碰到过一些状况。杨晓明说,一次她打电话核实流调信息,对方报了警,警察向这个人核实了疾控人员身份后,对方还是不信,怀疑骗子。“我跟他说了半小时,就是一直不配合,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无奈的,也影响流调效率。”

1月14日,杨晓明又熬一个大夜,协助其他小组完成有关防控工作,1月15日早晨回到家。

“没时间喊累,这是我们作为疾控人的责任和义务。”杨晓明说,此时在她身边还有太多正在日以继夜开展防控工作的人员,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岗位。

社区基层防疫人员:曾2个小时打100个电话

“防疫工作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即使周末和假期加班加点,我们也义不容辞。”1月15日中午,上海社区基层防疫人员小许利用短暂午休,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从2019年起,小许负责街道下属居委会的防疫工作。15日早晨8点不到,她就赶到了居委会开启一天的工作。

“根据静安区疫情防控要求,我们要对近期病例相关涉及的商场实行2+12管控,目前我负责的社区有5名相关人员,都进入了12天的健康观察期,我们需要了解并登记他们在12天里的健康状况、核酸检测情况等。”当日上午,小许一一咨询了这些人员的体温、健康状况。她还同时联系了即将结束14天集中隔离期后紧接着要进入7天社区健康监测的入境人员。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社区工作人员在楼宇、居民区等地开展流调。受访者供图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入境人员的社区健康管理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当前,上海对入境人员明确了7天健康监测期间的‘六不’原则,这部分人员进入社区前,我们会提前给他们电话,咨询他们接下来7天是否选择在我们社区居住,还是选择去其他酒店进行健康监测,如果选择7天居住在社区,我需要提前告知‘六个不得’,先通过微信发放告知书、承诺书等,方便他们提前了解。”

询问需要耐心细致,沟通也需要技巧。小许说:“如果这些人员只是租住在我们这里,我们还需要了解房东的信息,如果是业主,我们就会和他们沟通,配合做好社区防疫管控措施,然后向城运中心申请,帮他们的住处安装好门磁,待他们转运到社区后,我们再详细告诉他们一系列流程,如签署同意书等,再及时告诉他们做好一天2次的体温检测,以及定期的核酸检测结果,每个人的信息都需要及时登记好。”

最多的时候,小许一个人同时管理了15名左右的社区健康观察人员。

疫情排查也是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的一部分,“譬如社区里哪些人去过中高风险地区,都需要一一联系,一旦上海有疫情发生,我们都需要开展排查。”小许说,前不久她就接到任务,通过电话联系,一一排查了在网上订购过中风险地区奶茶店的用户,一一询问他们的家庭住址等,这仅仅只是排查工作的一环。

小许说,她和同事们都必须保证24小时电话畅通。在她的印象里,曾有过2个小时打100个电话,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进行排查,也曾在夜里9点多接到紧急电话,在10分钟内了解10人的家庭住址以及去过哪儿等信息,“疫情防控就是争分夺秒,一刻都不能多等。”

而在疫情排查和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小许遇到的绝大部分人都能遵守相应的管控措施,但也有一些人不愿意配合防疫工作,譬如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或不愿意去集中隔离点等等,我们要做很多的沟通协调工作。

小许想代表所有参与基层防疫的工作人员向大家说一句话:防疫并非一个人的事情,涉及到整个城市的安全,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你自己以及你的家人甚至周边很多人来说,都意味着多了一份安全。

1分钟不到完成一人采样,很多个夜在医院度过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杨浦区中心医院核酸检测点,市民排队做核酸。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最近很多个夜晚,蒋敏都在医院里度过。

她是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带领了一支核酸检测队伍,这些天里,上海市民的核酸检测需求量逐步攀升。

“平日里,我们医院的核酸检测量每天在1500人左右,最近几天以来都徘徊在2000-3000人。”蒋敏说,她带领的队伍工作时长最长的达到8-10个小时,实行早中晚排班制,大家24小时轮番值班。“工作很辛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今天(1月15日)还有一名护士,被临时通知赶来完成采样任务,她提前4个小时就过来了,我们也增设了窗口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蒋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最近前来做核酸采样人群三类居多,一类是放假的学生群体,第二类是出差人士,因上海最近出现了中风险地区,他们前往外省市开会需要核酸检测报告,第三类是返乡人员,主要是在沪务工人员。

蒋敏回忆,她曾经和同事两人配合完成核酸采样任务,同事负责信息登记,她负责核酸采样,4个小时里完成了400人左右的核酸采样工作,几乎是一分钟不到就要完成一个人的鼻咽拭子采样。

“为了让更多人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核酸检测,我们的护士们在午饭、晚饭时段也不会停止工作,大家轮番吃午饭、晚饭,我经常能看到护士在下午1点才吃上一口午饭。”蒋敏说。

蒋敏表示,该院护理部还成立了一支应急核酸采样队伍,总共分为了五组,每一组有30人,哪里有需要,就会紧急抽调队伍去那里。“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相关人员的筛查,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力满足社会需求,为部分有的春节返乡需求的人员、学生群体等开展核酸检测。”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同仁医院核酸检测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秩序。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网友们点赞和致敬!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同仁医院一号采样窗口为照顾窗口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1月15日早上8点10分,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西一门看到,已有几十人前来排队做核酸检测,随着现场工作人员的秩序维持、指导在线快速登记,市民被一批一批放进去,前进速度较快。

同仁医院门诊护士长张璇告诉记者,同仁医院向社会承诺,一日可完成一万个核酸检测样本量,普通市民6小时出报告,急诊病人2小时出报告。

1月14日,同仁医院检测点的5个采样窗口及应急窗口全部开放,早上七点半到下午四点的白班时间内完成了近六千的采样量,晚上开放5个窗口,完成了近两千多的采样量。

张璇感慨,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核酸检测的流程在日趋优化和顺畅,硬件软件全面提升。她记得最早一两千的核酸检测量就忙得大家够呛,那时候想象不到,如今近一万的样本检测量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

而这背后,也有医务人员日复一日的努力。

在岗期间,采样窗口工作人员戴着防漏气的N95口罩,眼镜上涂好一层防雾喷剂,放穿好防护服,一个接一个地对到窗口前的市民一捅一刮。张璇说,口罩戴得紧,耗氧量很高,此外因防护服一穿一脱极为不便、规范和要求极高,采样人员普遍极少喝水,以此减少去洗手间的次数。

核酸检测采样点人力加开,少不了要从其他科室调医务工作者来支援,时间紧、任务急,医院便考虑调配几位在感染科工作多年的资深护士来与“新人”“结对子”。“她们全程把控,指导年轻护士规范操作,这也是为了来采样人员的安全。”张璇介绍,但同时,她又很心疼这些岁数相对偏大的护士们,“女同志岁数上去了,容易尿频尿急,其实很有难处,但她们没抱怨过。”

责任编辑:徐晓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