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村里那些事(5)

作者:王者风范44389951

现在我说说咱村里老百姓最最看重的房子。八十年代初,村民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半是草房顶(麦秆),一半是大瓦房。只有少数旧社会地主富农遗留下来的小瓦房,土改时期分配给贫下中农住。常常一个院子住两三家,住四五家的也有。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同住一院,吵吵闹闹,生气打架成了家常便饭。村庄北高南低,落差较大,曲里拐弯的胡同,逼仄的街道,都是由形状不规则石头铺成,疙疙瘩瘩的小街道,推着小推车都到不了家门口。

改革开放之初,土地承包到户,温饱问题解决后,改善居住环境迫在眉睫。八四年,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由镇政府主导,对全镇农村进行了统一规划。按照这个规划,拆旧房建新房,不到五年时间,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户都建起新房,新村框架就基本形成。每户宅基地东西长13米,南北长15.5米,正好合三分地。村上鼓励盖房,不论大小,一孩一院,八座一排,四排一区,以大大小小横平竖直的街道,将整个村庄划分成几十个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房子也都是全红砖建造的一层平房,尽管家家户户都是举债而为,但是也个个喜笑颜开,毕竟结束了以往低矮憋屈的住房,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怎么不令人心花怒放呢?记得好多人说,土坯房都能住几十年,如今红砖到顶这么结实的房子,这一辈子再也不用为房子操心了。

可是世事难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挣回了票子,也见识了许多外面的世界,就想着把房子盖成两层小洋楼,后来时兴两层半,再后来又改成三层楼。从八十年代初到2010年近三十年来,他们省吃俭用,三易其稿,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宅基地上,尽情的描绘着家的蓝图。八十年代初的平房为第一代住房,九十年代的两层楼为第二代住房,新世纪以后两层半三层为第三代住房。平均每十年更新一代,把钱都花在了村里盖房上,到城里买房的人却不是很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