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瘦鹃的后半生

周瘦鹃的后半生
周瘦鹃的后半生

花花草草

周瘦鹃 著

ISBN:978-7-100-19717-5

定价:5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

本文为徐德明教授为《花花草草》撰写的前言。《花花草草》精选周瘦鹃花草类小品散文近90篇,旨在给大众读者带去心灵放松愉悦的同时,能增长文化小常识,领略中国文人的传统趣味。

花花草草——周瘦鹃的后半生

一代文人周瘦鹃,以自家紫兰小筑的花草盆景标志后半生;含恨投井,庭园里花木应是他最后的一瞥。

周瘦鹃有“花瘾”,几乎日以花草树木为伴,一如张岱《陶庵梦忆》里的《金乳生草花》,又似冯梦龙所辑小说中灌园叟。枝头着花笔生花,花木无时不在他眼头、心头、笔头,父女书信也谈它。他的花木与艺术生命合二而一,那心上结合处为“癖”,是含英咀华、爱好成癖,把癖转化为美,呈现为盆花、盆栽、盆景的诗情画意,再呈现为文字。这癖好属于个人,也远绍陶潜菊癖、周敦颐莲癖,近接数百年江南才子文脉,关联现代生活的危机与生机。

周氏半生花木与文字并美。1932年由海上移家苏州,未到中年便看淡了名利场,文字报刊编辑以外,致力花草盆景。1937年植菊花达一千二百余盆,一百四十多种。1939~1940两获中西莳花会盆景首奖。1943年曾在上海开“香雪园”花卉盆景展览。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他任职的《申报》,“从此周郎闭门卧,梅花四壁梦魂清”,追陶渊明、林和靖境界,过灌园叟生活。1948年为生计摆摊售过花。1950年参加苏州盆景展览,从此无分冬夏,在紫兰小筑以花会友。

周瘦鹃的后半生

夏日荷花盛开,壁上是“林柏希老画师所画的一幅‘爱莲图’”,莲塘、荷轩与室内瓶供相映满目,周瘦鹃追怀祖先,欣慰“总算不辜负了‘爱莲堂’这块老招牌”;冬日迟慢,寒香阁、梅邱、梅屋内外有赏梅专区,植于椭圆形白砂古盆中有绿萼梅“舞鹤”,它是苏州名画师顾鹤逸后人移赠、曾经在梅花展上睥睨一世、身影载于《人民画报》与彩色盆景纪录片,在庭园中引领着那一二百年、数十年树龄的各色梅花盆景,风华绝代。花木移诸文字,一年来重拾笔墨,在香港《大公报》为文“话”花,选集《花前琐记》于1955年出版。这后半生还有《花花草草》(1956)、《花前续记》(1956)、《盆栽趣味》(1957)、《拈花集》(1962编成,二十年后出版)《姑苏书简》(也谈花,后人收集于1995出版)。

论诗有“诗话”、“词话”,周瘦鹃莳花而能为“花话”。他以人/花生命互动的经验撰述:迎春、梅花、桃花、山茶、牡丹、杜鹃、凌霄、石榴、莲花、秋菊、蓼花、木芙蓉、木犀、凤仙、水仙、栀子、茉莉、昙花、紫薇、萼绿华(绿梅)、玉兰、枫、雁来红、蜀葵、芭蕉、美人蕉、金银花、木槿、合欢、玉簪、仙客来、一品红、腊梅、白兰花、建兰、西府海棠,如十二金钗在册。文章娓娓而谈,或按时序,或依花之特点;“话”花着落于人心、人情,花语皆情语、诗语,花香、花影映射时节、气候。其爱花、养花若与友人处,了解花品、花性堪为知己:“蓼花近水”、芙蓉“高傲的品质,正不在东篱秋菊之下”;一见杰出的古树名花,便订交难忘,时而兴问“不知现仍无恙否?”别说林和靖“妻梅子鹤”,周瘦鹃爱花亦如儿女,四季日夜抚弄。

周瘦鹃的后半生

周瘦鹃谈花之文知识性强,涉猎范围广。他烂熟《诗经》《楚辞》及历代诗词的花木歌咏,更时时眷顾农艺专书《群芳谱》《广群芳谱》,才子袁宏道《瓶史》所述插花器具亦兼采一二,览《百科全书》以西学补益其花卉谱系,译作“仙客来”的外来花卉是他命名,情理并茂的说明文《苏州盆景一席谈》是反馈辞书的现成词条,《盆景二三事》的闲谈形式则包孕了盆景史。为文态度科学而行文谨严:种属产地,正本清源;秉性花期,历历分明。略窥其分别盆植、盆栽、盆景可见文章一斑,盆植花草树木随便栽,盆栽须树干有态,盆景得配以石、屋、亭、桥、船、塔、人物,比例得宜,构图入画。

花草生命在盆中也在笔下,木石盆景更创造结构美学。周瘦鹃是独步天下的盆景大师,奇木顽石为盟,咫尺乾坤造景,树桩、灵石、人物处处体现其“诗情画意”美学。抗战避居皖南,他借一盆绿萼梅配以稚松、竹,浅浅的紫砂盆里就是岁寒三友了。他创制的盆景倾动朝野、阅人无数,从元戎、总理,国外来宾到普通民众,人见人爱。

入画是基本原则。周瘦鹃的盆景往往规拟宋、元、明、清和齐白石等名画,有唐伯虎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张大千的“松岩高士图”,水石有拟范宽、倪云林。自创者亦多,诸如“田家小景”、“枫林雅集”。他赋予不同的植物以不一样的情趣,叶胜者如芭蕉,他创制“蕉下横琴”盆景,两株芭蕉,一案清荫;花木老干、枯干造型更是拿手好戏,有老干红薇如船形,“取小型的达摩立像放干上,取达摩渡江之意,别饶奇趣。”诗情画意不是一句俗套,画意由纸上视觉转化,诗情发自内蕴,又转承历代文心。他嘱咐:“必须胸中有丘壑,腹中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才能制成一盆富有诗情画意的高品。……供在几案上,朝夕观赏……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作神游,作卧游,胸襟为之一畅。”

周瘦鹃的后半生

周瘦鹃花木之癖,如情爱在心,花木是生活必备,无法从四季晨昏中割舍。他钟爱春日紫罗兰,夏之莲,秋之菊,冬天的梅花。初恋让他“一生低首紫罗兰”:引英国著名小说家司各特为知己,那一位也爱上一位“紫罗兰”小姐而未圆满;尽半生积累买下紫兰小筑,原主人种了紫罗兰最重要;爱屋及乌,两缸金鱼品名紫兰花,与紫萝卜花并列为双璧。

“爱莲”是周家祖训,作为清供的莲,在案入心;他各处拜求名种,感激前辈潘季儒“分根见赐”名种;远道采植千叶莲花藕,期待“明夏我也就有两缸千叶莲花可作清供了”;夏日瓶供荷花,古铜色大圆瓶、雍正黄瓷大胆瓶、紫红瓷窑变扁方瓶轮替配不同色的珍稀品种;爱莲永不知足,还钦服老友卢彬士培植碗莲,“小小一个碗里,开出一朵朵红莲花来”。

秋天菊花被他“配上一块拳石或一根石笋,……看上去就好像一幅活色生香的菊石图”,黄菊小品插花被一位老画师称赞“分明是一幅……徐青藤的画啊”。除夕梅枝配上红天竹插瓶,自然作为岁朝清供。此外,冬日崇明白水仙,配上荆州红石子;春末芍药插五枝在胆瓶中,白色花配雍正黄,当花诵诗“依稀残梦在扬州”。说不尽的花木癖好!爱花深而关注咏叹之诗,随时披览,深刻于心,为文时信手拈来,贴切适宜。引用范围之广,上起先秦古典、下及清末民初今典,看似茫无涯际,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今爱花而心心相印。何况他还将花前徘徊的爱意,“宠之以诗”,屡屡命笔。

周瘦鹃的后半生

家训“爱莲”而外,周瘦鹃活在爱花的江南文化中,他笔耕手植都接续上吴中才子周臣、唐寅、仇英等与花木互动的源头。明代唐伯虎与社友们携酒桃花坞园中送春,冒襄、董小宛《影梅庵忆语》赏菊兼赏菊影的情境淡秀如画,知己一般地提示他灯光下欣赏墙上菊痕,与“爱莲堂”偶者是清代俞曲园用“花落春常在”驻名的“春在堂”,可羡书画收藏家庞莱臣前庭种满各色凤仙花,“五色斑斓,蔚为大观”。他藏有明代周东村所作《桃花源图》大幅,有上海名画家王一亭《持螯赏菊图》,……与花事相关者,数之不尽。

苏州十六位画师曾为他合作一幅中堂,花竹盆石作岁朝集锦,范烟桥题记,陈曼生配联“每行吉祥事,常生欢喜心”。如此雅集盛举,全凭艺术爱好增强文人情谊,零星的花事雅集有“与老友程小青、陶冷月二兄雇了一艘船,同往黄天荡观莲”。这些友人大都是“鸳鸯蝴蝶派”中人,那是必须正视的明清以降的江南才子文化传统。

周瘦鹃在文人书画传统上创造花卉盆景,又开前所未有的“花话”文章格局。他将精心栽培的庭园花木,收藏、见识的历代名家画作,古代诗人咏花名作,花事历史掌故,虚实结合而浑融无间,正是:观盆景醉心,看文章怡情。周瘦鹃为文置景,标题往往就是性格突出、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如芙蓉之性情“能把柔枝独拒霜”;即使不引现成诗句,五、七言句自然就是咏叹,如“芭蕉开绿扇”、“装点严冬一品红”;生活抒情,快乐者“合欢花放合家欢”,孤高者“林和靖妻梅子鹤”、“孟浩然踏雪寻梅”。

周瘦鹃的后半生

周瘦鹃随时引用的旧体诗词,几乎习焉不察,却会让读者费心,那是一个绵延的人文脉络,后来被隔断了。曾是翻译家的周瘦鹃学贯中西,《蔷薇开殿春风》曼声落笔于清人词咏蔷薇,远远呼应英国诗人彭斯,就中有汉唐典故,笔涉汉武帝、蔷薇露与韩柳书信故事,又引出南洋蔷薇霜露,收梢于自家那一屏妙香四溢的黄蔷薇,堂皇大气的理路堪称比较花/文学。

将周瘦鹃文章排比,就是文人种花的历史叙述。他自承“长年甘作花奴隶”,“花木之癖,深入骨髓,始终戒除不掉”。一年为花忙,几百个盆景,春翻盆、夏浇水、秋修剪、冬埋藏,每天都想创作新盆景,早年的“文字劳工”转化为花庭劳叟。历经一二百年的那些老干盆栽,花木造型并胜,屡见“抗战期间”失怙致死,然而主人力图挽救,至少也觅得品貌相当者作为弥补。当年从邓尉山觅得百年枯干老桂三株,植紫砂盆景,三桂皆未熬过抗日战争。“一株老干的山栀,……胜利后回到故园,却已枯死,为之惋惜不止”。菊花曾经盛极一时,战后感慨“没有菊花的秋天,实在过得太寂寞,太无聊了”。

五十年代“赏菊东篱”、“松菊犹存”的盆景被交口称赞,家中菊展面向公众,一开放就一个多月。当代文人艺菊,他与老舍南北辉映,老舍抗战结束时的愿望是属文莳花,“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爱花的汪曾祺回忆,老舍曾经多年邀约文人朋好“赏菊”,面对一院子各色菊花,各种酒随意喝。周瘦鹃、老舍在另一个“期间”自尽于水,留下那些花木可是“未亡花”?

2019年 新正

海外 陶然居

周瘦鹃的后半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