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吹不黑,谈谈手塚治虫与中国动画的情缘(四)

作者:兴漫杯

还是在1960年,日本该年度的高额纳税人排行榜公布,手塚治虫在“画家·漫画家”部门中以9145000元的收入高居第一。在缴纳税款后,手塚用这笔资金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动画公司“虫制作”。

1962年11月,虫制作的第一部动画作品《某个街角的故事》公布。虽然这部将近40分钟的实验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少尝试和突破,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无法取得收入,虫制作工作人员的工资只能从手塚治虫的漫画稿费中支取,他必须想办法通过商业动画片让公司盈利。于是,将自己的人气代表作《铁臂阿童木》改编为电视系列动画片就成了首选方案。

不吹不黑,谈谈手塚治虫与中国动画的情缘(四)

▲ 手塚治虫在“虫制作”的工作室里,1960年代

为了控制成本并且保证一周一更的播放频率,虫制作开创了“每秒8帧画面,减少连贯的角色全身动作,通过大量重复和静止画面表现人物情绪和故事氛围”的制作方法。很显然,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甚至手塚自己也觉得这样的电视卡通称不上真正的卡通片:“我不知道该(把它)称作卡通片还是拉洋片、幻灯片……我觉得即便不动,只要意思传递了,好歹可以把它视作故事吧。”(9)

但毫无疑问,虫制作开创的这种模式奠定了日本电视动画制作体系的基础,为后来“戴着脚镣舞蹈”的动画表现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不吹不黑,谈谈手塚治虫与中国动画的情缘(四)

▲ 1963版《铁臂阿童木》第1集片段

1963年1月1日,《铁臂阿童木》在富士电视台播出后引起轰动,接踵而至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不仅为手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后续的电视动画产业化树立了样板。也正是这部在制作上并不成熟,手塚本人也不甚满意的动画作品,在16年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979年,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央电视台开始谨慎地尝试引进海外影视节目,归属少儿节目范围的动画片成为了试水的首选。年底,央视与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向阳社达成协议:由向阳社出面推荐引进动画片并购买该片在中国的播映权,同时联系日本企业进行赞助;央视可免费播放该片,而交换条件是在每一集播出前后插播两分钟贴片广告,以此宣传提供赞助的日企的产品。而向阳社推荐的第一部作品,就是1963版《铁臂阿童木》。(10)

不吹不黑,谈谈手塚治虫与中国动画的情缘(四)

▲ 1963版《铁臂阿童木》

1980年春,央视社教部少儿组开始着手《铁臂阿童木》的译制工作。同年10月,也就是在译制版《铁臂阿童木》播出近两个月前,向阳社安排手塚治虫以日本动画协会会员身份访华。在北京,手塚治虫观看了译配完成的部分《铁臂阿童木》剧集,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接下来的上海之行,不论对于手塚本人还是对于中国动画界,都有着特殊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