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1885年1月15日,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出生于九江市。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黄远生遗著》附页 台湾华文书局·1938年

黄远生(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1885年1月15日-1915年12月25日),江西九江人,少年勤奋好学,20岁时中举人,在两年内连中乡试、会试、殿试三榜而文名大噪。后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1909年回国,辛亥革命后入报界。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撰写北京通讯。黄远生与徐彬彬、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国初三大名记者”、“报界之奇才”。

1915年,因袁世凯称帝,黄远生离京避入上海,后转到美国旧金山,却在当年12月25日被革命党人暗杀,年仅30岁。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黄远生遗著》 商务印书馆 1984年

黄远生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名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黄远生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以上资料主要来源:维基百科

黄远生生于德化县远庸乡(今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是清末民初最具影响力的九江籍人士之一,但他的事迹已被人们淡忘。因为他走得太早了,他叱咤风云的那几年也是中国最混乱的年代。有关他的生平和影响,读者可查阅网络资料,以下是笔者对他的有限的认知与理解。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黄远生遗墨 台湾华文书局·1938年

黄远生是个天才,两年三捷,考中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进士。他又是个另类,已获得县令官职,却又东渡求学。回国后捧上了铁饭碗,遇到辛亥革命又丢弃官职,投身做一名自由自在的记者。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记者,他成为第一批名记者。

我不知道他是复杂还是单纯还是狂妄,但他有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典型的局限性。他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他细致详尽,幽隐毕达;他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他怼所有的人,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他认为自己代表着人民,他认为你们所有这些争权夺利者都是渣渣。他又是个矛盾的人,袁世凯称帝当然不对,他把我当哥们,我抹不开面子可怎么办?

在那个乱世,黄远生死于非命,正常。“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说法很好听,这么做的人不会有好结果。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黄远生遗著附录》 中国科学公司 1938年

上图是他那篇著名的《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他认为自己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其结果是同时得罪了袁世凯、国民党和进步党 。他这么个没枪杆子没钱没后台的记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

如今,甚至人民网的文史频道文章都已指明,是“国父”孙中山下的暗杀令,这是一石双鸟之计:干掉这个讨厌的记者,顺便栽赃给袁世凯。

1915年12月25日下午6时许,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正在饮茶吃饭的黄远生被人从背后近距离连开二枪而殒命。杀手是革命党人刘北海,指挥他的是国民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林森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后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之前曾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是辛亥革命九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将在本系列的另一篇文章中出现。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而纠结。

另:黄远生的孙女黄茵在九江同文中学执教到退休,孙女婿高朝曦曾在同文中学担任校长十三年。黄远生遗骸由当时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运回,其骨灰安葬于九江市濂溪区莲花乡。2005年,有关部门将黄远生墓迁至九江贺家山陵园之名人园。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名记黄远生

黄远生遗墨 台湾华文书局 1938年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配以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籍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做出适当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当日发生的一个事件,如当日无合适的事件,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