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在安庆市西门外平头山畔(今安庆四中西校区院内),矗立着一座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题“皖江烈士墓”,并亲写祭文。文中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越,在北京车站用炸弹袭击清廷五大臣而献身的革命壮举。遗憾的是后来“皖江烈士墓”被破坏,现在遗存很少,难觅踪影,但墓主人留下的故事一直在传唱。

孙中山先生写的祭文
1.从学霸到教师
吴越,字孟侠(孟霞),安徽桐城高店人,出生于1878年,8岁丧母,家境清贫。吴越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是当地有名的学霸。吴越性格早熟,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古诗词,受桐城派著名学者吴汝纶(吴越的堂兄)影响很大。
吴越在保定高等学堂读书期间,担任学长,荣获学校“品端学粹”荣誉牌示。高等学堂读书期间,吴越在两江会馆创办了两江公学,并担任教学任务。同时,吴越与一位名叫金慰农的同学合办《直隶白话报》,传播革命思想。
吴越
2.建立北方暗杀团
吴越思想活跃,早期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在保定高等师范学堂,他阅读了《革命军》《警世钟》等进步书籍,认识了陈天华、蔡元培等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思想上触动很大。
在保定,吴越与革命党人赵声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食则同桌、卧则同榻,经常倾心长谈到深夜,吴越革命志向更加坚定。但两人在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
吴越主张暗杀,与平时所说的斩首行动有点类似,就是通过暗杀的方式杀掉清朝统治集团的头面人物,如慈禧、铁良等人,达到革命的目的。
赵声主张采取发动武装起义的方式,实现革命的目的。赵声虽不认可吴越的革命方式,但对其革命活动表示大力支持。
赵声找到北京的革命党人杨守仁,将吴越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希望杨守仁能帮助吴越建立革命组织“北方暗杀团”。杨守仁曾留学日本横滨,学会了制造炸弹的技术。革命党人制造炸弹,就是从杨守仁开始的。
杨守仁与吴越的革命思想相同,也主张暗杀活动,他专程从北京秘密赶到保定,找吴越商量革命大计。吴越和杨守仁决定组建“北方暗杀团”,第一批暗杀团成员有:吴越、金慰农、杨醒余、马鸿亮、金燕生、张啸吟等6人。
革命志士赵声
一天深夜,月明如镜,在两江公学翠竹轩内,吴越等人慷慨激昂,举行了庄严的歃血入盟仪式,“北方暗杀团”正式成立,其最终目的就是推翻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建立民主国家。
吴越认为,慈禧深处內宫,奕劻深居简出,暗杀不容易得手,而铁良掌握兵权,经常外出活动,有机可乘。于是,暗杀团就将目标锁定了铁良,准备实施暗杀行动。
吴越积极从事暗杀铁良准备工作,他买了一把日式小型手枪和一张铁良的画像,挂在翠竹轩内,每天坚持对着靶子练习射击。在这个期间,吴越把自己的革命思想随时记录下来,汇集成一本书叫《暗杀时代》。
正当吴越等人紧锣密鼓从事暗杀准备工作时,杨守仁再次从北京来到保定。吴越向他汇报了暗杀准备情况,并拿出了自己购买的小手枪,练习给杨看。
杨守仁笑了起来,“这是东洋货,用它打狗,尚且打不死,更别说是刺杀戒备森严的铁良了”。杨守仁对大家说:“我带来一件利器,比手枪厉害万倍。”他拿出一个大纸包,露出一个铜的圆形罐子,直径约三寸,四周密封的很紧,像个食品罐头。
大家都没见过这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杨守仁神秘地说,这是我自制的炸弹,明天咱们到郊外实验一下,让大家看看它的威力。
第二天,吴越和杨守仁等人来到保定城外的一个山谷里。他们将自制的炸弹埋在一个大石头下面,把炸弹引线连上导火索,在引线附近堆一些枯草树叶。
大家都躲到安全地带,杨守仁点燃了枯草,枯草燃烧着,眼看就要烧到引线了,但奇怪的是炸弹并没有爆炸。又等了一会,还是无声无息。杨守仁跑上去看了看,原来是枯草在中途熄灭了。
他们再次点燃枯草,迅速退到安全地带,就在这时,“轰”的一生巨响,土石飞扬,硝烟弥漫,炸弹成功爆炸了。炸弹周围的石头被炸成碎片,弹坑旁边树枝也被削去很多,威力巨大。
土炸弹的研制成功,让暗杀团有了一大利器,大家备受鼓舞。吴越决定立即开展暗杀铁良的行动。他离开保定,来到北京,寄居在桐城会馆,经常怀里揣着炸弹,寻找机会下手。
但铁良曾在一次遇刺中受伤,经警惕性非常高,大部分时间闭门不出,防备也很严密。吴越一时之间无隙可乘,只好滞留北京。
3.喋血正阳门车站
1905年,为欺骗人民,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红次、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相绍英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粉粹清廷阴谋,唤醒民众,吴越决定用自制的土炸弹,刺杀五位大臣。
杨守仁知道后心里一沉,因为当时的炸弹没有电器装置,采用引线点燃引爆的方法不是很现实,如果采用“撞针法”炸弹,投弹人有可能会被炸死。杨守仁劝说吴越不要去,但吴越说,只要能炸死五位大臣,使清朝立宪骗局破产,坚定天下志士革命的决心,我死而无憾。
吴越提前掌握了五位大臣行程的详细情况,做好了行刺准备。23日晚,吴越在安徽会馆与老乡痛饮。席间,吴越慷慨陈词,语言激烈,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吟诗作赋,有一种赴死成仁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大臣及其随员合影
10月24日,五位大臣乘坐的列车停在正阳门车站。吴越,打扮成仆人模样,怀揣自制的土炸弹,一大早就来的正阳门车站。五大臣坐在五节专车的中间一节,预定十点出发。
车站里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吴越夹在仆人中间,大模大样的往里走,很顺利地来到了五大臣乘坐的车厢。他正要往车厢里走,一个士兵拦住了他。
吴越急忙解释说,自己是“泽爷”的仆人。但事情总该不顺利,这个卫兵正好是载泽的侍卫,他立即对吴越产生了怀疑。因为吴越面生,这个卫兵不认识,再加上吴越一口安徽口音,根本不像是京城人。
卫兵们七手八脚就要扭送吴越下车,吴越害怕事情暴露,赶紧从怀里拿出炸弹,砸向列车。“轰”的一声巨响,浓烟弥漫,血肉横飞,吴越壮烈牺牲。
由于炸弹离五大臣较远,除附近几个士兵被炸死外,五大臣中绍英右股受伤,端方,戴鸿慈轻伤,其余的都没什么事。
吴越的这次英雄壮举影响很大,各地革命力量纷纷举行起义,清朝统治受到严重打击。慈禧听说此事后,又怕又恨,一面派人追查此事,一面加强戒备。大家可以看看颐和园北宫门围墙,最上面的三尺是后来加上去的,正是当时吴越刺杀所致。
吴越故居
吴越当年才27岁,风华正茂,为革命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更可歌可泣的是,他的未婚妻听说他的壮举,立即自杀殉国。一对好伴侣,在最灿烂的年龄,化作两颗流星,消失在璀璨的星空。
为纪念这样一位英雄,安庆市的一条繁华大街命名为吴越街,在吴越的家乡桐城,建有吴越祠,办有吴越中学、吴越小学,以示纪念。英雄不朽!
注:吴越烈士牺牲后,清廷在其名字上加“木”旁(樾),以示侮辱。这是清朝对“大逆罪犯”的一贯做法,后来很多人就把吴越叫做吴樾。小编认为,使用“吴樾”这个名字是不合适的,对烈士不够尊重。
吴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