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信为何不独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喜欢说假如,认为历史上假如有些人做了不同的选择就会导致不同的结局,比如说韩信,很多人就坚信韩信要是在楚汉争霸独立,就可以坐拥天下,所以认为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再引申认为刘邦贬韩信是不公等等。

韩信为何不独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韩信是否忠心姑且不说,就说韩信独立一事,韩信并不是不想独立,而是不能独立。

在很多人看来,古代打仗很容易,随便拉几个人出来,振臂一呼,就能打仗了。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古代打仗,一样需要排兵布阵,需要足够的基干,在现在叫做军官团,在西方古代叫做骑士,在中国就是将军们。

韩信为何不独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古代打仗,一个人是无法率领千军万马的,作为一方统帅,一般只有自己的亲领卫队可以直接指挥,其他部队只能指令给其他将领指挥作战,一旦所托非人,就会造成一个局部战败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所以古代最高指挥官实际上很重要的就是人事,将合适的将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其次才是运筹帷幄,毕竟再会运筹帷幄,下面的将领不按照指挥棒来,就是空谈,即便现在也是如此,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军人的天职就是听从指挥,就是这个道理,假如每个部队都不听命令,各行其是,这队伍是必然要失败的,所谓不听指挥还打胜仗,除了运气好,一般只会出现在小说中。

韩信为何不独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为什么说韩信没办法独立,就在于他的将领,或者说手下军官团们,都不是他培养的。

韩信是什么身份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韩信原来只是项羽手下的郎中,几次向项羽提建议,都不被采纳,所以就逃离项羽投奔刘邦,刘邦一开始也就是委任他做个小官而已,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才任命为他大将。

这段历史在史记上是有所记载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刘邦在得知萧何追韩信的时候,对萧何说的“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这里说的诸将逃亡,自然不是什么高级将领,而是诸将军,也就是基干军官,作为军队的主要基干和军官团的这些将领,而不是在后世中统领一军的高级将领,否则这些高级将领都跑了一堆,刘邦就别想着打出汉中了。

韩信为何不独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第二点是韩信被拜为大将是超级提拔,按理说他这种只能被提拔为将而已,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才被提拔为大将,而且设坛拜将,这一点所有人都是很吃惊的,所谓一军皆惊。

拿我们现在的事情来做比喻,等于一个班长突然跳过排营团就升到旅长,或者一个师长直接晋升集团军总司令这种程度。

这种越级提拔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你肯定没忠诚于自己的下属呗。本来就是外来户,又是越级提拔,原来你的同事乃至上级一下成为你的下属,怎么可能有忠诚于自己的下属,也指挥不动。所以此时的韩信其实就是挂着大将的名头,实际上指挥作战的依然是刘邦,韩信此时相当于参谋长的角色,比如暗渡陈仓这件事计策是韩信提出的,但是指挥作战此时还是刘邦,之后一直打到彭城都是刘邦。

直到什么时候呢?刘邦兵败彭城,韩信收集溃军和刘邦会合,刘邦之前的盟友比如齐国赵国魏国都背叛了,刘邦又要正面和项羽对抗,需要一个人去对付这些背叛的盟友,就委任韩信去打了,而且此时韩信做大将也有些时间了,至少也能指挥得动下面的将军了。

这时就是韩信的高光时刻了,先是攻克魏国,打败代国,击败赵国,这一下韩信是真的威信也建立起来了,最典型的就是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之后,众将都佩服韩信的谋略。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韩信的威信是建立起来了,可是这就代表韩信能独立吗?我们这里分析一下韩信手下的将领都是谁的?

不管是打魏国,打代国乃至打赵国和后来的齐国,韩信都是听从刘邦的指挥,率领的都是刘邦给予的将领和军队,也就是说,韩信手下的军队和将领实际上都是属于刘邦的部属,乃至韩信本人也是刘邦的部属,众将听从韩信的命令,有些时候不懂也听从,说到底是因为在刘邦阵营中,韩信的地位比他们高。

最典型的就是几次攻打,不管魏国代国,韩信胜利之后,刘邦就把精锐调走,这充分说明了刘邦对军队的控制力,比如出名的韩信张耳平定赵国之后,单骑而来的刘邦入韩信军营,趁张耳韩信睡觉的时候,拿走兵符,调换了将领,十分轻松。

这一件事很多人是认为刘邦太狡猾,但实际上大家应该注意到这点,就是刘邦虽然拿着兵符,却为何能如此轻松指挥整个军队?虽然兵符很重要,但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拿着兵符都有用的,刘邦能轻易的指挥全军,关键在于刘邦留给韩信的将领们都在,有他们在,大家都明白我们是汉王的人,而不是韩信的人。

之后韩信打齐国,有了少许变化,为什么呢?之前打魏国代国赵国都是血战,而打齐国的时候,齐王本来已经听从郦生的话,和汉王结盟了,韩信此时没有攻打的必要,而韩信是为了贪图夺取齐国的功劳,才突袭齐国,这次战役一方面齐王兵败,杀了郦生逃亡,另一方面韩信这边兵不血刃,占据了齐国的土地,之后又打败楚军龙且,俘虏了大量楚军。

齐国土地很大,楚军又是和汉军同样素质的军队,韩信在占领齐国的时候获取了足够多的军官将领,这才有了心思试图自立,这就有了向刘邦要求封其为假王,而刘邦干脆封其为齐王的事。

这里要提到一点的是,为什么刘邦听到韩信请求封韩信为假王这么生气?因为刘邦一向是把韩信当成下属,结果韩信突然说要做盟友了,这怎么能不生气。虽然在张良提醒下反而封其为齐王,但是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就此种下了。

都说刘邦杀功臣,但实际上刘邦对真正的下属是很不错的,手下曹参周勃王陵这些功臣都是得以善终,而所谓被杀的都是异姓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都是盟友的身份,韩信本来是下属,而后来成为齐王的那一刻就成为盟友了。

但是这里也要注意,韩信此时虽然升级,可依然还是刘邦的从属不算完全的自立,否则就不用要求刘邦封其为齐王了,直接自立得了。

为什么韩信不彻底自立呢,究其原因还是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虽然韩信在攻占齐国后获得了足够的人才,可是这些人才说到底都是齐国的人才,楚国的将领,并不是自己亲手培养的,之所以韩信能用他们,也就是韩信手下还有一批刘邦派遣过来的汉军将领作为核心,比如曹参此时就在韩信麾下。

韩信要是一旦自立,这些将领是不会跟随韩信的,他们是刘邦的班底,家小和富贵都是在刘邦这边,韩信一旦自立,只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杀光他们,一种就是礼送出境,但是不管哪种,就意味着韩信之前用顺手的将领们都要换人,而换成哪些人呢?搞不好就是那些投降韩信的楚军将领。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韩信能用这些降将,是因为自己有汉军将领作为核心压制,一旦没了汉军将领,只能依赖这些降将,等到项羽过来振臂一呼,这些人搞不好就跳反啊。

所以韩信为何不听从蒯通的,也不听从项羽派来的说客的自立,因为自立百害而无一利。

蒯通是一个游说之士,不需要考虑这么多,成功了有拥立之功,失败了大不了就逃亡,项羽那边更是巴不得韩信刘邦闹翻,韩信自立说不定项羽还能平白得到许多助力,但是韩信不行。

尤其从项羽败后,刘邦能轻松的进入韩信军中夺取其兵权,就说明韩信依然没有完全掌握住自己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何以谈自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