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朝曾派10万大军远征日本,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还?原因太不可思议

二战末期面对美军日益向日本本土进逼的格局,日本组建了神风特工队——这是一支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袭击的特别攻击队。“神风”的命名则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的侵日战争。在如今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仍存在当年抵御元军的工事遗址,不过由于日本的填海造陆已使这处遗址远离海岸线了。那么忽必烈为什么要东征日本?这场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元朝曾派10万大军远征日本,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还?原因太不可思议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上忽必烈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他既是蒙古大汗,同时又是按汉制建立的大元王朝的皇帝。一方面他和祖父成吉思汗一样渴望征服世界;另一方面他也仰慕汉唐遗风,希望在征服土地的同时也进行建设。然而在和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团屡屡碰壁,忽必烈改弦易辙——招降吐蕃,又南下征服大理、越南、占婆等地,东北方向的高丽也沦为蒙古的附庸,至此忽必烈大体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除了东面的大海,在海的另一边是日本。公元1265年高丽人赵彝向忽必烈建议:“日本国可通,择可奉使者。”赵彝向忽必烈介绍了宋、日之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事实上这种交往仅仅停留在民间贸易范围内,宋、日之间并没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不过在那个交通资讯极不发达的年代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忽必烈很难清楚知晓宋日交往的真实情形,对道听途说的情况只能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更何况忽必烈内心同时具有的传承自成吉思汗的扩张征服野心和倾心汉化后矢志创建远迈汉唐之伟业的欲望也促使忽必烈要将自己所知的地方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作为正统王朝的形象。与此同时对日本的控制意味着蒙古由传统的陆权帝国开始向海外进军扩张——如果能有效控制日本,那么蒙古帝国的声威将远播海外,控制海道坐地生财。可蒙古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陆权帝国,对海洋蒙古人是陌生的——在攻打高丽时面对距离海岸线仅仅一公里的江华岛都无计可施,更何况要横渡茫茫东海征服比江华岛大得多的日本列岛呢?再则和南宋开战在即,忽必烈也实在没精力再分身和日本开战。在这样的局势下忽必烈选择向日本遣使,希望向日本宣扬蒙古的强大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一时无力完全征服日本,那么至少也用令其遣使入贡以扩大蒙古的国际影响力。

元朝曾派10万大军远征日本,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还?原因太不可思议

在附属国高丽的配合下忽必烈的国书被送达日本。当时的日本形成了天皇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武士阶级建立的幕府政权实际执掌国家军政大权的独特格局。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镰仓幕府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一筹莫展,于是以不敢擅自做主为借口,将忽必烈的国书上奏京都的天皇朝廷。京都公卿们的闭塞程度比镰仓幕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终止遣唐使以来三百余年间日本从未与外界建立过正式的官方关系,就连民间贸易也局限于和高丽、宋朝之间——靖康之变后百余年间日本船只从未到访过一次金国,更别提比金国更偏远的蒙古了。偏安数百年的日本对亚欧大陆上发生的风云变幻不仅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也懒得去了解。这时日本的幕府政权刚建立不久,根基还尚不稳固,而在幕府内部担任执权的北条家族实际上掌握了幕府的最高权力,可至少在名义上武士阶级的最高领袖应当是幕府将军。这样在日本就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政治格局: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被幕府将军架空,而幕府将军又被自己理论上的家臣北条家架空,然而北条家始终没能力最终取代幕府将军成为武士集团在法律意义上名正言顺的“主公”。本身地位的不稳固意味着异己势力极有可能利用外部压力对其进行颠覆,这就使北条家在处理这种破天荒开先例的外交事务时不得不慎之又慎。由于此前从未有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以北条家为核心的镰仓幕府在这一问题上基本采取走一步算一步——不明确回复任何问题的策略加以应对。幕府尤其担心的一点是:如果不了解内情的蒙古方面直接与京都的天皇朝廷建立联系,那么日本国内的反幕府势力就会利用这一事件趁机发难,最终日本方面决定不对蒙古国书进行答复——既不接受蒙古要求通好一事,也不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试图把这事拖过去。

元朝曾派10万大军远征日本,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还?原因太不可思议

然而忽必烈是何许人也?在迟迟未得到日本方面答复的情况下他继续向日本遣使,然而一次次无功而返令他逐渐丧失了耐心。公元1271年9月蒙古使臣赵良弼抵达金津岛并在此逗留八个月之久,然而这次出使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日本方面也许以为这只不过是蒙古方面又一次遣使失败而已,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下次蒙古将不再派遣使节而是出动大军:公元1274年10月5日清晨对马岛的八幡神宫突然遭遇火灾,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到了这天下午五时左右不详的预感成为了事实:两天前从高丽出发的元朝四万大军搭乘九百余艘战舰出现在对马岛海域。一直对蒙古入侵保持警惕的对马守护允宗助国父子立即带领八十骑兵星夜驰往组织抵抗。允宗助国在次日早晨派通晓日、汉双语的使者前往元军阵营打探元军来意,但旋即被斩杀。随后双方展开激战,但由于众寡悬殊,允宗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十二人战死,对马守护军被全歼,几小时后元军顺利攻占整个对马岛。之后元军一方面布兵占领对马岛,一方面派出军舰在其近海寻歼日军,兵锋指向壹岐。允宗助国的部下小太郎和兵卫次两人侥幸逃出对马,把元军来袭的消息传到博多。10月14日下午元军数百人从壹岐西岸成功登陆。壹岐守护代平景隆率百余骑抵御。尽管壹岐方面在得知对马的情况后加强了兵力部署,但依然和元军不是一个量级:蒙古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其箭弩的有效射程超过两百米,而日本方面却做不到。而蒙古的火器更是日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兵利器。日军借助自己本土作战对地形的熟悉和元军周旋了一天,终于在次日彻底战败,平景隆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抵抗。侥幸逃出的壹岐守军也驰往博多报告战败的消息。16日元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肥前是日本九州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如今的长崎和佐贺两县。蒙古军轻取对马、壹岐两地后于10月20日部分高丽部队在日本九州登陆,元军主力并没在肥前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经由海路向博多湾方向前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