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御史曾经发过

清代一个省有多少正式编制?以江苏为例,不会超过500人

(统计的是文官)这样一篇文章,当时就有很多读者提出疑问,认为御史胡说八道,一个省的官怎么可能这么少呢?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江苏省正式官员不超过500名,确实是御史自己推算出来的,如果这个数字不足以让各位读者信服。那么,本篇文章将从正史以及清代笔记的记载中,来了解自康熙以后到道光时期,清代官员数量的情况。

关于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种说法,在很多清人笔记中经常见到。根据刘献廷《广阳杂记》(这本书建议大家读一读)记载,康熙年间不包括八旗武职,文武官员的定额是15600员。其中文官正杂大小总计11951人,京城各衙门文官为2546人,各省地方官6404人,学官3001人。

绿营武职官员2651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文武职官,仅仅指的是品官,即一品至九品官员的总和。因为《广阳杂记》中没有提到八旗武职的数量,所以不够完整。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在《缙绅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但也仅限于绿营武官。雍正四年(1726),全国绿营系统中,把总(最低级武官)以上至提督各官的总数为6813人,其中守备以上1830人;道光四年(1824)把总以上至提督各官总数为7578人,其中守备(中级武官)以上2053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把总以上至提督各官总数9452人,其中守备以上2502人。

《缙绅录》中为何要强调“守备”这个官,原因很简单,因为清代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引见,即官员通过任职考核后,需要皇帝亲自面试,最终决定是否实授。按规定,文官七品以上官员都要引见,而武职最低的就是守备。或可推测,《缙绅录》中的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各朝引见记载。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还有一本笔记为钟琦所著的《皇朝琐屑录》,这本笔记的可信度就很高了,因为钟琦本身就是一个中级官员,他是引用了当时的典章制度。

书中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全国文武大小各官数量:

“文职京官,自大学士至笔帖式,共2369员。户工差务,共36员。外官自督抚至从末,共8947员。武职京官,自领侍卫内大臣至整仪尉,共832员;都统总管至骁骑校,2795员;佐领1110员。外官自将军至炮手水手官,共2848员;自提督至把总,共7470员。核算京外文武仅22848员。”

根据这一记录,道光三十年时,全国文武官员总计为26408人,其中文官系统11352人(京官2405人,地方官8947人);武官系统15056人(在京4738人,地方10318人)。什么概念呢?就是清代全国的官员数量,不及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公务员数量。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此外,不少清史学者也对清代官员总数进行过推算,根据张仲礼先生的统计,认为清末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员总数约为27000人,其中文官近20000人,武官7000人。这个说法也是引用咸丰五年《大清会典》的记载。

也有不少学者引用《大清会典》官缺进行粗略计算,认为在京和地方文官数量为18000人,绿营武官7000余,文武合计总数在25000人上下,再加上八旗系统武官近3000人,总数则在28000人上下。

如果把笔记、正史以及现代学者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来看,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清代文武官员维持在20000至30000人不等,其中文官总数由清初的1万人增至清末的2万人。武官总数变化不大,八旗系统3000人左右,绿营7000至10000不等。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的确,关于清代官员总数是很难确切统计的,不过从官缺的角度而言,乾隆时期,文官七品以上的职能部门官缺主要有道员94缺、知府188缺、通判168缺、知州154缺、知县1296缺,加上其他地方系统的主要官员,州同以上到按察使、布政使,总数为2463缺,这个数字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再来说江苏一省正式文官的数字500人这个问题,显而易见道光以前地方文官总数不到9000人,以全国十八省计,平均数也就500人。这还不包括东北、新疆、台湾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官。因江苏是个大省,又有一些专职衙门(盐政、漕运、河道、织造等),所以比一般的省份还要多些,有些小省,恐怕连400百人都不到。

清代文武官员总数有多少?仔细算起来,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清代素有“与胥吏共天下”的说法,胥吏作为编外人员,其实才是各地行政的实际执行者,这部分人数量十分庞大,一个小县胥吏的队伍就有百余人之多,如果这样算下来,清代的“官”恐怕就有几百万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