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作者:历史就那么回事

“如果说项羽长于战术,韩信长于战略,刘邦长于大战略,那么亚历山大似乎兼而有之。”和天朝历史人物的比较不是为了引战,而是让可能不太熟悉亚历山大的各位朋友有个大致的印象,孰优孰劣,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回

★★★★★ 迂回滕比谷底,兵不血刃稳定希腊局势

——战略性策略

(注意此战为亚历山大刚即位时,并非亚历山大北伐后对底比斯的突袭)

亚历山大即位初期,四周叛乱迭起,原本从属于马其顿的色萨利及柯林斯以北的希腊城邦开始有独立的念头,亚历山大不顾国内政治形势(最大政敌尚在外领兵)尚且凶险不稳,便率兵突袭南方。进至腾比谷地(希腊著名的险地,易守难攻)时,色萨利人要求亚历山大在外驻守,以便他们商议对待他的方式,并且打算暗中进行准备。亚历山大将计就计,假装给色萨利人时间同意议和,在谷地外驻扎,另一方面却暗自命令军队在奥萨山临海的一面隐蔽的修建阶梯,结果迂回绕过了谷地,直接进入后方,色萨利无限可守,遂决定不战而降,与此同时,希腊其他地区也因为受到了震动而且由于缺乏准备,所以依旧臣服于马其顿,并且推举亚历山大作为柯林斯同盟的盟主,亚历山大于是兵不血刃的巩固了其父那并不稳定的胜利。

赞:笑里藏刀,将计就计。暗度陈仓,兵贵神速。打草惊蛇,威望初立。漫画

第二回

★★★借刀杀人,残忍谋杀掉所有潜在对手

——权谋性策略

亚历山大生前有不少政敌,为首的是阿塔拉斯,他在腓力二世死之前是他的岳父,他的女儿和腓力生了一个纯种的马其顿人后裔,并且他还是小亚远征军的三巨头之一。腓力死后,亚历山大即位,他的母亲回到马其顿(之前回了娘家)后,对阿塔拉斯家族和其他有继承权的王子公主们大开杀戒,连婴儿都不放过,亚历山大对他的母亲的行为表示非常愤怒,但是没有阻止,他当然乐观其成。与此同时,他派出使者联络小亚远征军的头号将领帕曼尼奥,想除掉阿塔拉斯,并许以高官厚禄(亚历山大远征时,帕曼尼奥任副帅,长子菲罗塔斯任伙友骑兵总指挥,另一个儿子尼卡诺任皇家步兵总指挥)。帕曼尼奥是阿塔拉斯的岳父,但是也不免动心,于是处决了阿塔拉斯,至此国内再没有任何可以挑战他权威的政敌,这为他的远征打下了政治稳定的基础。同时很少亲手执行的这次大清洗并没有影响亚历山大那正面形象。

至于帕曼纽一家的下场,下文自有交待。

赞:顺手牵羊,借刀杀人。敌对势力,一律和谐。

第三回

★ 看破敌计,巧妙布置,大破贼兵

——战术性策略

亚历山大现在要为他的远征创造一个安全的后方,但是伊利利亚人,特里巴里和其他色雷斯人并不买账,所以他决定去给他们一点教训。这场战争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希马斯山口,这是一个极为险峻的隘口,所以亚历山大非攻陷不可。虽然这群敌人并不强劲,但是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且在阵前还布置了不少车辆,一来可以作为战地工事,二来可以当敌人靠近的时候作为冲车砸死密集的马其顿人。亚历山大随即就看破了敌人的小伎俩,于是作出了两点安排,在平地上时,不必拘泥于阵型,就地散开。在不可躲避时,把盾牌集结并且俯身让车辆冲下来的时候,因为速度快而飞出去,不至于被砸伤。战斗开始,一切都依亚历山大所说,无一人死亡。亚历山大用弓箭手以密集射击进行火力压制,同时他率领精锐的阿格瑞安人等部队进行突击,大破敌军。此战反映出亚历山大临敌时超快的应变能力,以及马其顿军队良好的素质。

赞:秒破敌计,就地反制。猛虎扑羊,手到擒来。

第四回

★★★诱敌出要塞,三面夹击不可挡

——战术性策略(略带一点战略性)

亚历山大已经让特里巴里人知道了他的厉害,特里巴里国王决定移师暂避,但是依然有些舍不得故土的人们不执行命令,回到达莱金纳斯河的峡谷中据守。亚历山大迅速带兵进剿,他绝不会容忍有人蔑视他的力量,然后,他发现身处一个峡谷中,不得不布阵为一个大纵深队形(即方阵拉长),这不利于进攻。于是他命令远程部队不停的骚扰,敌人终于不厌其烦,放弃了安全的峡谷而出击,亚历山大果断的命令两翼骑兵迂回,各打击敌人两翼,自己则率领方阵,从三面夹击出击的敌军,结果不用说,敌人毫无招架之力,亚历山大又取得了一次胜利

赞:诱敌出击,抛砖引玉。两翼迂回,三面夹击。

第五回

★★★★夜渡伊斯特河(多瑙河),埋伏奇袭震河北

——战术性和战略性策略

现在的敌人是革泰人,这只部落据说有一只大约一万五千人的军队,他们据守在伊斯特河的北岸,他们仅仅是自卫,但显然这不能被亚历山大所允许,因为他需要后方绝对的稳定,所以他决定渡河袭击。然而伊斯特河是欧洲的第一大河,以公元前的条件,没有现成的水军,想短期内渡过伊斯特河基本上很难,但是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人又一次展现了他们的多才多艺。亚历山大命令将用做帐篷顶的兽皮中装进干草,然后以紧密缝制,不久就做出了一批小型的皮筏,同时又从各地紧急搜集了一部分小船,或者独木舟,渡河行动没有拖延,即将展开。然而如此简陋和紧急征兆的渡船肯定数量不足,他肯定只能带领部分军队渡河,同时为了安全他需要一个隐蔽的渡点,最后他找到了。渡河的时间是夜间,渡点前有一片长得很高的麦田区,他们顺利的渡河,军队只有5500人。亚历山大在夜间渡河成功后,对麦田进行了蹂躏(让敌人缺乏粮食,以免叛乱据守),在革泰人没有警觉的情况下奇袭了他们,结果毫无疑问是一场大胜。亚历山大乘胜追击,沿途他对敌人可能进行伏击的区域做了安排,杜绝了敌方伏击的可能。最后他成功占领并夷平了这座叫革泰人的城市,以示权威。

这次行动大大震慑了伊斯特河邻近的部落,从此,广袤的伊斯特河不再是他们的天然屏障,沿河的特里巴里人,甚至凯尔特人都派人向亚历山大表示了友好或者结盟,他们将派人参加亚历山大其后的对波斯的远征。

赞:釜底抽薪,树上开花。一夜渡河,奇袭敌境。反客为主,几无笋丝。

第六回

★★★★欲擒故纵,两渡河夜袭大败敌联军

一些伊利利亚人(道兰底王国和巴狄利斯之子克雷塔斯的联军)进攻,威胁到了马其顿王国的西部边疆,北部的边疆已经稳定,现在他也正准备着手解决长期以来的西部问题,于是他率军出发。亚历山大首先击败了前来的克雷塔斯,后者只得据守城墙待援,不久道兰底军就来了,亚历山大有被里应外合夹击的危险,于是他决定渡河暂缓进攻,移营至对岸。

这次渡河展现了他和他军队很多的才能,亚历山大渡河必须迅速,只有四条小到可供通过。于是他决定就在阵前举行一次军事演习以威吓敌军,并且进行阵列准备,他于是命令部队从原有序列变为120纵列,并且肃静,骑兵做出许多高难度战术动作,这些命令执行的很好,敌军显然被震慑到了,亚历山大于此时率领军队逆向渡河。一开始,敌军沉溺于观看亚历山大军队精彩的“演出”,待清醒过来进行追击,亚历山大背水列阵,命令弓箭手就地在河中发射排箭,岸边的投石机进行火力压制,两侧的军队内聚,反而差点夹击了敌军,敌军被迫撤退,亚历山大渡河行动未损失一人。

亚历山大一直关注着敌军,当他在2天后听到敌军营地废弛之际,便果断决定再次渡河进行夜袭,这次的夜袭为了迅速并且扩大战果采取纵队突击战术,果然敌人还在熟睡就被马其顿军砍翻,亚历山大为了巩固战果率军追击至敌人境内的大山之中,直到他获悉底比斯的不稳定后,才返回。

赞:阵列变换,随心所欲。金蝉脱壳,欲擒故纵。昼伏夜出,防不胜防。

第七回

长途奔袭,底比斯辉煌入尘土

底比斯人不知道哪里开始得道的谣言,说亚历山大在北方战死了,于是鼓足了勇气准备叛乱,开始围困要塞中的马其顿军队。亚历山大在北方得知消息后,知道孰轻孰重,西方战事于是停了下来,不能让希腊中部事态进一步扩大,否则底比斯的起义将迎来一次反马其顿的高潮,于是率领军队火速折回。亚历山大从坡利亚返回底比斯,急行军,只用了12天行军约850里(其实可能更长,因为亚历山大此前已经深入西部),就兵抵城下。起先,出于对忒拜人历史和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大诗人品达),给足了他们时间和面子,然而底比斯人拒不投降。终于在一次临时性事件后,亚历山大决定率军进攻,底比斯军起初奋起反击,但是亚历山大一会出现在这里,一会出现在那里,依靠他强大的临场指挥能力和速度在四周都压制了敌军(不排除亚历山大使用了替身,打击敌人的士气),终于全歼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役作为智谋不太显眼,但是确是亚历山大的长途奔袭的战例的开始,作为军事行动非常出色。

此次战争对大战略层面影响很大,这将在下一回进行说明。

赞:长途奔袭,一鼓作气。百年辉煌,难抵兵锋。

第八回

★★★★★杀鸡儆猴,偷换概念,雷霆般的“神罚”

——大战略性策略

与底比斯战争初期,亚历山大鉴于他是希腊最著名的四个城邦之一,也是希腊最后一个地道的本土的霸权,并不想对他们做强硬的军事反应。此外,他作为科林斯同盟的盟主和反波斯联军的盟主他显然希望维持希腊的团结。但是底比斯最终不自量力,惨遭覆灭。一些以前和底比斯有仇的城邦开始擅自进行屠城行动,亚历山大作为盟主本可以制止,但是他没有,结果底比斯被屠城,但是理由却很奇怪。底比斯是科林斯同盟中的一员,同盟条约中规定任何颠覆各城邦现存政府或者对腓力及其子孙有反逆行为的同盟大会和盟主有权对其进行军事镇压,并且给出处罚意见。底比斯的亲马其顿政府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了,并且围攻了马其顿军,事实上违反了条约,所以亚历山大在法理上有权对其进行任意制裁。但是亚历山大毁灭底比斯的理由却不是这个世俗性的条约,他对外公开的理由是在150年前希波战争中,底比斯投靠了波斯一方。

听起来这是个有趣的理由,150年来都不追究,为何现在却追究了起来,古人的责任要今人来承担?其实选择这个理由有几个原因:

1 、让对底比斯人的处罚看起来是神圣性的,使别人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希波战争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希腊兴盛和独立自由的一个神圣性的符号,而非世俗性质的条例。底比斯违约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强调这个无疑会让反马其顿的人更加的反感,他不会给他们继续煽动叛乱的机会。于是采用了这个神圣的理由,借以证明底比斯要接受的“神”罚是天谴,让这个理由更加难以攻击,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行天道的人,而非强权压制的人

2、 为以后的波斯远征创造精神上的准备。亚历山大的目标在东方,在伊波克拉底之后,希腊就有这种明确对波斯复仇战争的愿望,亚历山大希望借此重新点燃这种思潮,为他所用。

3 、这次的底比斯的屠城,也是事实上的对雅典和全希腊的警告,雅典之前也有不稳定的表现,但是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亚历山大将长期出征东方,所以他在北方和西方处理完后,不希望最重要的一个后方基地希腊出现叛乱,为了制造恐惧和影响力,他选择了屠戮底比斯,杀鸡儆猴,让大家知道反对他的后果是什么

赞:杀鸡儆猴,偷梁换柱。隔岸观火,远交近攻。

忒拜人固然在全希腊抵抗波斯人的“神圣”战争中帮助波斯,但马其顿又何曾好过前者?几次希波战争,波斯陆军毫无例外由马其顿经色萨利进入希腊腹地,带路党历史悠久,如今摇身一变,变身全希腊的合法盟主及远征波斯全军总司令。而忒拜人却惨遭屠城灭国之祸,思之不免唏嘘。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第九回

★★★★重新定义特洛伊战争,拉拢爱琴海两边的希腊城邦

亚历山大登上了亚洲的土地,并且象征性的表示他将夺得这里。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作战的人,他知道波斯最害怕什么。希罗多德曾经说特洛伊战争是希腊人和野蛮人的战争,亚历山大公开反对,他在阿基里斯墓前进行的一次公开献祭上替特洛伊人祈祷赎罪。亚历山大的身份很有趣,他的父系是希腊人血统,而他的母系则有特洛伊人的血统,这样的反对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证明他的血统是地道的希腊人,作为反波斯的领袖他的血统上很纯正,二是可以分化小亚地区和波斯人的联系,因为前者被视为地道希腊人,这有助于唤起他们之前被波斯征服的回忆。他以后在行动上也会贯彻这一理念,他的对手是波斯人,希腊人应该站在我们这一边,被波斯的奴役的人应该站在我们这一边,这对后来的他的征服创造了很有利的大环境,更是亚历山大又一个出色的大战略策略

赞:借尸还魂,善用民意。步武前贤,别开局面。

第十回

★★★声东击西,亚历山大破阵格拉尼卡斯

此时,亚历山大已然率军进入了波斯境内,波斯西方的总督中以阿西提斯为主的主战派决定集中兵力对亚历山大进行一次毁灭性打击,(他们认为)也许只需要取下亚历山大的项上人头,这次战役就可以结束了。

亚历山大在接近半晚的时候到达格拉尼卡斯河畔,他的副将帕曼尼奥认为敌人会退却,并且认为渡河作战十分危险,要求亚历山大考虑改日决战,亚历山大驳斥了他的这种观点,他认为敌人不可能会退却,敌人西方的诸总督云集此地,就是为了决战,况且他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如果敌军分散开来进行牵制战术,他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一一击破,他需要把握这个时机,于是他决定进攻。

马其顿军相较于敌军略占优势,但波斯人的骑兵更多,也足够精锐。敌人将骑兵置于河岸前沿,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在敌人上岸初期就将他们击溃。亚历山大用声东击西之法来应对这个挑战,他命令菲利普之子托勒密率领骑兵言斜角进攻敌人,波斯军毫无疑问的会在当地密集起来,这只骑兵队很勇猛,但显然无法突破敌阵,但是亚历山大的机会来了。敌人因为部队的密集显然在部分地区产生了相对空当,亚历山大亲帅军队突击,这里发生了一场恶战,亚历山大阵斩两员波斯名将,但险些被杀,黑人克雷图斯救了他,由于多名指挥官阵亡,波斯军在这里发生了崩溃。马其顿军队很快扩大了优势,击溃了敌军,剩下的部队也被亚历山大轻易的收拾掉,格拉尼卡斯河战役取得了全胜且意义重大。从此波斯在小亚地区甚至整个西部都丧失了机动部队,同时由于多名总督的阵亡使得当地的控制产生了问题,小亚地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亚历山大手中

赞:声东击西,把握时机。身先士卒,阵斩敌将。

看似简单,此战要求指挥官高超的洞察力,对时间的精确把握和勇敢精神,波斯军队已占尽地利,一般将领只会选择退却,同时,这也是亚历山大出神入化的斜击战术的初次尝试,已颇见功力。

第十一回

★★★破釜沉舟,亚历山大孤注一掷豪赌远征

——大战略性和战略性策略

这个发生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其实马其顿王国的储备物资和金银并不多,亚历山大可控的财政实际上比大多数人想的都要微弱(他的物资仅够30天,并且还欠下了大量的债务)。亚历山大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希腊除了斯巴达都已经屈服,但是鉴于他们是希波战争中反波斯人的领袖,况且他们也没有多么富裕,所以亚历山大没有对斯巴达用兵,唯一的出路就是波斯。

亚历山大在出征之前,安置了很多跟他出征的将士的家属,不厌其烦的向西的了解这些情况,尽量供应他们的需要,整村整村的赐给他的将士们,以至于他将王室的资产已经送光了。他的朋友帕蒂卡斯问他,他这样做个自己留下了什么,亚历山大回答,“是希望。”是的亚历山大孤注一掷,一方面让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破釜沉舟的表现了自己的决心,此战非胜既败,只有向前才有出路。

结果正向帕蒂卡斯后来回答他的一样“你的士兵会与你分享你的成果。”并且把亚历山大送给自己的财产还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便把这些财产继续赏赐给其他的需要的将士,立信立恩,所以将士们才会在未来的战场上为亚历山大的事业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印度。

赞:破釜沉舟,上屋抽梯。舍得大财,做得大事。

亚历山大的那句“希望”,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的脚步。财富不过烟云,金钱何异粪土!我所有者,希望而已,其余的,绝不能动摇我心。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第十二回

★★★仁慈和宽大,树立正面例子,爱琴海周边城邦纷纷归降

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斯河之后一马平川,继续向东方前进,在占领萨德斯后,人民的反波斯,反现任政府的行动开始爆发,残忍的对待以前的亲波斯寡头集团以及他们的家属,连孩子和不相关的亲属也不准备放过,亚历山大立即制止了这种无人性的行为,并且深知如果不制止治安等各项问题都会接种而至。亚历山大的仁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使得那些为波斯效力的人们明白他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恶徒。这个行动立竿见影,马格尼西亚,特拉利斯等地接连投降,小亚的征服目前为止很顺利,而且为以后的征服开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赞:扬我军威,传我德名。树德立恩,远人来服。

第十三回

★★海陆联合作战,继续树立宽大的形象—

—战术性策略

亚历山大来到了米利都,米利都人因为自己有个良好的港口希望利用波斯海军的优势(波斯海军400艘战船,联军只有150艘)长期据守城市。亚历山大的陆军和海军先人一部,占领米利都附近的几个岛屿,行成岛链的防御,阻止波斯海军入港。

他的副将帕曼尼奥认为他应该让自己的海军和波斯的海军较量一番,因为如果赢了就赚了,如果输了也没什么,亚历山大随即驳斥了他的想法,认为他现在就应该保持自己的优势,否则以少敌多绝对不是最佳的选择,而且一旦舰队失败,自己累积的威信就会瞬间丧失,甚至可能导致萨拉米斯海战之后的恶果,显然亚历山大看的更远。

亚历山大决定攻城,同时他的舰队封锁了狭窄的海面,波斯海军虽多但无法进入,强攻又无法施展优势,于是毫无作为的只能观战。同时亚历山大的陆军用无数的投石机开始轰炸敌人的堡垒,城墙被攻破,亚历山大鉴于米利都的地位,以及对他们守军英勇的赞赏,于是决定允许他们投降,并且将那些英勇的雇佣军300人收入帐下。

赞:海陆并进,围点阻援。战胜不骄,体天之仁。

米利都诞生了希腊史上,也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此城的地位毋庸置疑,岂不闻佛律尼科斯那一曲悲歌,赚得了多少爱奥尼亚人的泪水。

第十四回

★★卡瑞亚战事未完,扶植当地女王,允许新婚士兵暂时返乡

——大战略策略,领导策略

亚历山大在攻下哈利卡纳苏斯以后,直驱卡瑞亚,这里的原来的法定女王阿达被其他人用武力赶走了,亚历山大到达后,决定仍然让阿达出任当地的女王,并且让他作为卡瑞亚的总督。阿达却出了个出人意料的手段,认亚历山大做她的干儿子,亚历山大并没有因为身份问题就予以拒绝,反而默认了。这显然有利于借助阿达的威望和力量统合这一地区

同时亚历山大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让新婚的士兵返乡,并且去各地重新募兵。这个命令大得人心,充分显示了他对士兵的关爱,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会将亚历山大的胜迹传回希腊,势必巩固他在当地的执政安提帕特在当地的统治

赞:顺水推舟,有恃无恐。体恤士卒,三军用命。

第十五回

★★★挑战传说,智解戈尔迪结

—大战略策略,思维模式

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弗瑞吉亚得到的神谕说戈尔迪这个地区有个神奇的结,据说头和尾都是藏入结中的,难以区分,十分难解,但是如果能够解开的话,那么那个人就会是亚洲的霸主。这个传说深入人心,亚历山大也听到了这个传说,于是他想看看自己的运气和天命。他和随从来到了这里,并且看到了这个结,亚历山大开始试图解开她。但是很显然这个结实际上很难解,亚历山大无法解开,这定然引起围观人群的骚动,可以想象他的随从很不愿意他们的君主来到这里,因为一旦没解开,那么造成的影响恐怕非常麻烦。但是亚历山大看后,随即用身上的佩剑,砍开了绳子,于是这个结便解开了。当然还有另一说法说是亚历山大吧辕杆上的木栓取了出来,顺利的解开了。无论如何,亚历山大成功的征服了这个传说,当晚雷电交加,正和了传说:亚洲的霸主已经被选定了。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传说,神谕对民众的影响,显然这给亚历山大一种天命所归的感觉。

这是西方的快刀斩乱麻成语的由来,更突显了亚历山大跳出框架的思维模式

赞:跳出框架,不拘一格。仗剑直立,天命有归。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第十六回

★★相信朋友,自信饮“毒药”

——领导策略,其他策略

亚历山大在伊苏斯战役前期生了一场重病,他的医生们都不敢去治疗,因为他们都害怕万一没有治好,那么自己将被马其顿人怨恨,只有亚历山大的一个朋友菲利普敢来医治,即使冒着名誉和生命的危险。但此时帕曼尼奥得到消息,说菲利普得到了波斯王的贿赂,甚至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让他谋杀掉亚历山大。这个事情来的并不突然,因为之前亚历山大那里已经发生了一起波斯王策划的谋杀活动,但被及时发现了。亚历山大接到信后,把他放到自己的枕头下面,等待菲利普的到来。菲利普到来后熬了药,献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信赖的接过了药,然后把信递给了菲利普。菲利普一边读信,亚历山大一边喝药,读着读着菲利普就跪下了,应该说是吓傻了,他为自己辩解,让亚历山大相信自己,亚历山大则用喝完了药作为回答,后来亚历山大果然好了,才有了之后的伊苏斯大捷。

有这样信赖自己的朋友和领导,你会不为之效死力?

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卧饮汤药,坐收人心。

土豆只给了这个计谋2星,但此事更多的显示了亚历山大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对友谊的忠诚,而敢于以万乘之身试药,相比许多疑神疑鬼的独夫,可谓天壤之别。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第十七回

接纳波斯贵族,首次显露征服波斯的意愿(★★★)

——大战略策略

伊苏斯之战后,亚历山大俘虏了大批的波斯贵族的家眷,其中甚至包括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这些人的命运现在由亚历山大掌握,按照一般的古代传统,这些人的命运将相当悲惨,妇女遭蹂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亚历山大却想展现些别的特质。大流士三世的家眷看到了大流士的战车和弓箭以为他已经死亡,所以很悲伤,但是亚历山大还是派人告知他们大流士没有死。后来的亲自接见中,大流士的母亲给亚历山大行礼时因为错误的判断而拜成了赫菲斯提恩。亚历山大没有因此而恼怒,并且为其解围,说他也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意思是人类的保护者)。他善待了他们,允许他们保有贵族的头衔和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同时说道他和大流士三世之战,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是为了亚洲的主权而战。

这第一次显示了他的野心涉及整个亚洲,同时他最擅长的分化策略再次实施,是的,他对波斯人说的和做的很明显,他不是说要奴役波斯,而是为了主权而战,简而言之就是他的对手不是波斯人民或者波斯贵族,而是波斯人中支持大流士三世在亚洲行使主权的人,而且甚至是大流士三世只要交出了他的主权,他也不会出于个人恩怨来对待他。

亚历山大现在拥有大量的波斯贵族,这是他的政治资源,如果这些贵族拥戴他,那么他就可以获得在波斯的更为合理的统治权力,或者至少让那些参战的波斯人有所顾忌,而今后大流士母亲对大流士的态度将证明他的策略的效果。

赞:优礼酋室,和抚旧民。征伐之意,岂在恩怨。

亚历山大此举,正所谓上攻伐谋者。从此,波斯贵族心有戚戚,不能复为大流士矣。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第十八回

★★★伊苏斯之战,巧妙布局,打破困境(上)

——战术策略

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的主力决战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但是由于情报方面的失误,使得马其顿军受到了大流士的战略奇袭,但是亚历山大的快速反应使这个危险得以消除,同时由于大流士进入了伊苏斯这个狭窄的地区,无法发挥它的大军的规模优势,反而使得马其顿人得到了相对的优势,亚历山大决定进攻。

大流士三世有相当的优势(记载为60万人),占据了一个地形相对开阔的地区,但仍无法完全展开自己的部队。同时在马其顿的右翼还部署一只据说2万人的部队随时侧击。同时大流士士将骑兵主力集中在了马其顿的左翼,这里是海岸,众所周知海岸线是不稳定侧翼屏障,所以相对更容易迂回,他显然期望这些骑兵迂回后背击马其顿军。中央由精锐的希腊雇佣军负责,在马其顿的右侧他则是将步兵驻守在河岸,并且让弓兵支援,毕竟波斯的步兵质量不佳。

亚历山大率军前来,他一眼就洞悉了大流士的部署和策略。他先击退了部分他右翼的那些大流士军队,占领了山头,并且部署了少部分军队驻守这里监视敌军。此外他发现波斯在海岸部署了大量的骑兵,意图明显,他于是命令精锐的色萨利骑兵前往右翼支援,但是要求要从阵后穿过,避免被敌人发现,以给敌人突然的打击。同时河流+步兵+弓兵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除非步兵质量堪忧,否则不会以弓兵河流的双重障碍来保护步兵,他决定从这里入手。

亚历山大现在在阵前横穿进行鼓舞,呼喊那些有功绩的将士的名字激励军队,战争一触即发,亚历山大却已经洞悉了大流士的所有打算。

赞:洞若观火,成竹在胸。从容调度,未战先胜。

孙子略云:上军未战而先胜。亚历山大得之也。大流士布阵河畔,而辅以弓箭据马,其胆怯之象征矣。以示弱之兵,而对亚氏虎狼之师,自取灭亡之道也。

伊苏斯是亚历山大东征四大战役中规模第二大的战役。大流士第三倾尽波斯帝国半壁国力,直插亚军身后,欲逼亚历山大决战,将战争结束在叙利亚境内。若败,亚历山大全无后路,欲为一色诺芬而不可得。此战大流士集结部队,给养的迅速,加上突袭地点的选择,显出此人组织能力,战略眼光均属上层。然而,此战一败涂地后,波斯帝国地中海沿岸走廊再也无力形成对亚历山大的有效抵抗。此战可谓东征早期的胜负手。

亚历山大的谋略(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