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喝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是种茶还是喝茶都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茶的种类繁多,而且采摘、制作、包装都很讲究。喝茶不仅是为了止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对于喝茶都可以说上几句,从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唐朝刘禹锡仕途坎坷,曾写《陋室铭》谈自己的雅兴,他也写过关于茶的诗,《西山兰若试茶歌》上描写到: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清代的郑燮也有描写茶的诗句: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现代名人大家笔下的诗词歌赋、花鸟人物描写生动,而他们对茶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下面就介绍几个文化名家对茶文化的描写。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01、鲁迅

鲁迅有一年的秋天买了好茶回来,一边写作一边喝茶,忽然感觉与喝粗茶差不多,颜色也浑浊,于是他想起来喝好茶应该用盖碗,果然用了盖碗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才感觉真是好茶。

但先生又由喝茶继续联想,文人墨客看到风雨阴晴会感受一种刺激,同时也是一种清福,但是每日俯首在田间地头的老农,却不懂得那些诗情画意,只知道每年的此刻都要割稻。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始终心忧民生,如此细微感觉也很敏锐,相对他所处的时代多数麻木的人来说,由喝茶再秋思,让人钦佩。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02、周作人

周作人喜欢喝清茶,鉴赏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更不再果腹。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就少不了茶食,日本有豆米做的点心,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适合茶食的资格。中国则有满汉馍馍,豆腐干丝,还有各种瓜果及油炸小点。日本人用茶淘饭,饭的味道清淡而甘香,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穷困或是节省。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03、汪曾祺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认为喝茶不止是止渴生津利尿,还可以提神。他的家乡流行酒要满,茶要浅,喝茶要酽。

汪曾祺特别喜欢喝浓茶,有时候还去喝早茶。早茶要吃点心、包子、蒸饺、千层糕,点心未上之前,先来一碗煮干丝,配上酱油、醋和麻油,真是一绝。

喝茶要有好水,龙井茶必须配虎跑泉的水,好水很多,比如昆明的黑龙潭泉水,井冈山的水也好,洗被单时越洗越白,水质清而滑,泡上“狗古脑”茶,色味俱佳。

盐城的水是咸的,有钱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接了存在缸里,备烹茶用。菏泽的水最不好吃,虽然菏泽的牡丹甲天下,但是无论是青茶还是绿茶,沏出来都像是红茶。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04、艾煊

艾煊,曾经担任过《新华日报》编委、特派记者、副刊主编等很多职务,写过很多中短篇小说及剧本,如电影剧本《风雨下钟山》等。

艾煊说,酒和茶是千岁老友,但性格相反。酒是豪爽、狞猛,讲义气;茶则文静、宽厚,像个重情谊的书生。

确实,艾煊的描写很是生动。酒为豪放式的宣泄,茶为含蓄蕴藉式的情感。酒在饮前清香诱人,饮后浊气冲天;茶在饮前有淡淡清气,饮后渗透人体,弥漫于四周。

酒是越陈越浓,茶是越新越香,有些茶清香味醇,有些则甜苦味重。绿茶若是经过茶壶闷过之后,清香俱无,所以爱喝茶的人冲泡绿茶时往往不用壶,用无盖的杯子即可。

绿茶先清淡,继而清香,之后甜苦,再后淡而无味,最终生出青草腥气。喝茶需三分解渴七分提升,三分饮七分品,如此茶味可达成灵肉兼美的妙效。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05、萧乾

作家萧乾曾经在英国留学和工作过很长时间,对英国文学和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自然对英国的喜好也非常清楚。在中国如果说某人喜欢什么,常常说他的口味怎样,而在英国则说它是我要的那杯茶。

英国人爱茶,就像法国人爱咖啡。二战时物资紧缺,商船运输非常困难,但无论如何给居民每月的配给中也要有一包茶叶。

英国政府给居民发红茶,喝的时候必须要加方糖,不然茶看起来是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也是苦涩得像未熟的柿子。

文化名家笔下的茶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

英国人开茶会时,参加的人没有埋头大吃点心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是一门灵巧的艺术,既要引出话题,又不能让场面只胶着在一个话题上,主持人要自始至终保持会场的活跃和融洽。

茶会结束时,每个人都仿佛更加聪明了,也学会了风趣幽默地说话,所以这种社交也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人生在世,来往应酬在所难免,应酬的本来目的是增加交际间的乐趣,若为应酬而财力两亏,疲于奔命,真是无谓了。所以喝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代酒也是常事。

茶又是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顿感友情缓缓流动,谈性徐徐舒张,渐入亲朋间心灵的深相映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