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是不错,可它的轮子在哪里呀?

读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说心里话,这是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费力的一本书,此刻看到一少半。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吐槽,也不是为退缩酝酿借口,我说的只是一个事实。

所以我刻意把之前计划看完这本书的时间延长了,尽力慢一点,务求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都看明白。

实际上,看懂一本书,比看懂一个人简单多了。

接下来是《爱因斯坦传》的读书随手记,分享一下。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笔记以正常字体显示。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 我所知道的性情最和善、思维最敏捷、品行最端正的人。

短短一句献词,信息量很大。至少,这句话引起我深刻反思——比起作者的父亲,我是一个没有丝毫值得孩子骄傲的父亲。实在惭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富有非凡想象力的探索者,对自然所蕴含的和谐笃信不疑。他迷人的经历可以清楚地证明创造性与自由息息相关,亦可折射出时代的胜利与喧嚣。

获得天才称号的人身上拥有共同的特质之一,非凡的想象力。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中也包含这一点,放任幻想。

无论是作为革新者的30年,还是随后作为抵抗者的30年,爱因斯坦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拥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会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现自己,然后否定自己,再发现再否定……在这种循环中让自己越来越趋向绝对的优秀与自由。可以说,具有非凡想象力的人,就比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多了无法计算出数量的自由。

革新和抵抗,都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

当然,不可否认,拥有自由的人也并不一定拥有独立思想,而拥有独立思想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被纽约州教育厅问起,学校应当重视哪些东西。他回答说:“在讲授历史的时候,应当多讲述那些凭借性格和判断的独立性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话。当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对历史有了笼统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到历史真相。清理过往,粉饰当下,是统治者一贯做法。

如果没有独立思想,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思考力,一个人很难明白爱因斯坦说给教育厅的这段话是在表达什么。

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不敬,命运使我自己成了一个权威。

什么叫真正的霸气?什么叫真材实料的凡尔赛?什么叫碾压和不屑?……爱因斯坦这句话以及这句话的背景和潜台词,就是!

他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重视教育的家庭,这是他的幸运。

因为思想开明,才有重视教育的行为。

思想不开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所知就是整个世界,自己所想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这绝不是狂妄,只是单纯的无知和浅薄。

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是大幸运。

当阿尔伯特第一次见到妹妹时,他还以为这是一个送给他的漂亮玩具。他看了看她,喊道:“真是不错,可它的轮子在哪里呀?”

太喜欢沃尔特·艾萨克森这种表达方式了,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简单风趣的文字里,传达出爱因斯坦的童趣,以及他特立独行的观察和思考力。

我相信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我也相信。遇到有爱的老师,就像出生在思想开明的家庭一样幸运。

由于阅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深信不疑,《圣经》里有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种印象产生了决定性的后果。

这是爱因斯坦说的,即便在这个把“正能量”挂在嘴边的装逼时代,他的话也不会迎来指责,更不会迎来封杀。换了别人你试试!

一个人能够洋洋自得地随着军乐队在队列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之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

少年爱因斯坦的见解,就足以振聋发聩!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就是这些人的脑袋全都被门夹坏了。

爱因斯坦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无可名状的上帝,他反映在令人敬畏的美、合理性和自然律的统一性之中。和斯宾诺莎一样,爱因斯坦并不相信一个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赏罚干预的人格上帝。

这段话中“上帝”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这个概念来类比,都“无可名状”“非常道”,但它确实存在。“令人敬畏的美、合理性和自然律的统一性”,是它的体现方式。爱因斯坦不相信有“人格上帝”存在,稍微具备独立思想的人都不会相信。

坚持己见使他可以抛开普遍看法,洞悉物理学根基处所隐藏的裂痕。他的形象思维使他能够实现概念上的飞跃,而大多数传统思想家却无法迈出这一步。

思想也是双刃剑。当思想越来越趋向于固化以至僵化,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就会自我设置壁垒,变得顽固而守旧。相反,像爱因斯坦这种永远不会墨守常规的思想家,才会让思想的树苗茁壮成长,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荫及整个领域整个人类。

这样的思想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非凡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个新的想法突然出现了,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是凭借直觉获知的。”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但他又补充道:“但直觉只不过来源于早先的思想历程。”

爱因斯坦这句话,让我重新或者更深刻一点理解了“量变到质变”这个说法到底在表达什么。一个蠢货或者傻瓜的直觉,永远不会与伟大的思想和创新有任何瓜葛。这也让我想到那些伟大的写作者,无一例外都是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和记录的人。

是不是可以说,爱因斯坦所说的“直觉”与一些伟大的写作者所说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常相似的内涵?

震撼人心的深刻思想通过简洁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出来。

科学作家奥弗比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只有拥有震撼人心的思想,才可以把这种思想归纳得精炼而又精确,也只有精炼而又精确的概念才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思想前置,才有简洁语言的表达跟随,而不是相反。

爱因斯坦感到,效忠于一个党派就意味着放弃了某种思想的独立性,这种顺从使他感到惶惑。

爱因斯坦的担忧早已是既定事实,不信,你就看触目可及的走狗和奴才,都是效忠某个党派的人。

在爱因斯坦看来,整个狂热是愚不可及的。“她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而且才华横溢。”他还不太恰当地断定,居里夫人的长相还不足以拆散别人的婚姻:“尽管她生性热情,但她的魅力还不足以对他人构成威胁。”

爱因斯坦也是个毒舌嘴,且从他这段对居里夫人“背后论短长”的言辞来看,爱因斯坦缺乏起码的对女人的尊重。

这与他的智商和成就无关,在我看来这是他的人格缺陷。

2022年1月12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