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作者:浮生漫读

薛蟠是个大坏蛋,这是多数红楼读者的普遍认知。

可不嘛,为抢夺英莲,他“倚财仗势”,指使“众豪奴”把冯渊活活打死,而且丝毫没有怜香惜玉之心,“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做完这些事,他居然还能“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作者真是好笔法,几个形容词,就让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金陵一霸”跃然纸上,不由人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这样的场面描写,可谓惊心动魄,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而且难以忘怀,并在心里给薛蟠帖上“恶霸”的标签。

这正是作者的小心机,“假作真时真亦假”,当读者被这些场景所吸引之时,就掉进了他精心设计的陷阱,从而无视他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小细节。当他把具有强烈感官冲击的场景描述全面完成之后,他用一句话进行了转折:

“谁知(薛蟠)自在此间(贾府)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这句转折常常被读者无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看了前面的场景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薛蟠坏到了极点?但是,进入贾府之后“不上一月的光景”,他“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不到一个月就比当初坏了十倍,这才是作者最终想表达的观点:贾府是个大染缸,其坏和恶的程度远远胜过薛蟠的恶霸行为。一旦进入这个染缸,别说薛蟠这样又呆又傻的人容易被污染,就连“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同样难逃被染黑的命运。

当黛玉还是林家女儿时,她是腹有诗书、超凡脱俗的才女。

有人说作者实在太偏爱黛玉了,给了她常人望尘莫及的出身。是的,在崇尚读书的儒家社会,“书香之族”的标签最具价值,它胜过世间所有的财富和地位,比王侯将相更为高贵和让人敬仰。

林黛玉的高贵出身,不仅在于“书香之族”,还在于她有个探花父亲以及林家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高洁品性。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探花父亲林如海代表的是“书香之族”的勤奋刻苦并致力于投身官场治国平天下,而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则代表着林家廉洁奉公,堪为读书人的表率。

作者对林家的所有赞美,其实都是为林黛玉出场做铺垫。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又有着“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天赋聪明,这才有了五六岁便被贾雨村视为“不与近日女子相同”的林黛玉。

也就是说,作者做这么多铺垫,都是为了说明林黛玉的“不凡”,堪为“世外仙姝”。

“世外仙姝”不是想要说明黛玉有多美,而是说明她的超凡脱俗。结合作者对林家的描述,“世外仙姝”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腹有诗书,是学中之仙,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其二是指超凡脱俗,眼中没有世俗的名利,品性高洁才是她的追求(那些说黛玉继承了巨额财产的人其实就是在毁黛);

其三是志存高远,如仙佛般站得高看得远,俯瞰众生并愿意照拂众生。

把这三个层面的含义加诸于黛玉毫不为过。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首先,她天赋聪明,有着过目不忘和出口成章的本事。只要她愿意,她就能把世间所有书籍都装进脑子里。

然后,林家世代的家教,尤其是父亲林如海所表现出来的勤俭将会影响她淡泊名利。

最后,如果林如海没有心忧天下,不会激流勇进去做巡盐御史,也不会把他认为有清操的贾雨村扶上位。这份忧国忧民的进取心,同样会影响林黛玉。所以,见到宝玉之前,她在心里给“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的宝玉定位为“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可能,并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林黛玉完全有条件可以成长为“世外仙姝”,却未能实现,因为还处在成长初期的她,就被迫离开了林家,进入了贾府。

在贾府的浸染下,林黛玉变成了伤春悲秋的庸脂俗粉。

我们有必要注意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六岁!

六岁,当然还是一个孩子。即使林黛玉的天赋远超常人,即使林家的优质基因也让常人难以企及,但无论如何,六岁时的林黛玉,人格还没有完全建立。

如果想要林黛玉按照林家的方式成长,就必须延续林家的教育方式:勤奋、俭朴,通过书籍或师长的教育增长见识、开拓心胸。可惜,她进入的是贾府这个大染缸,是与林家的勤俭家风完全相反的奢靡环境。

林如海把黛玉送进贾府,原本是希望黛玉能“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实际上却成了“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哥哥”。贾母没有安排黛玉亲近“舅氏姊妹”,却安排她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而且“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这就是直接把黛玉放到了极度奢靡的环境中。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这不是培养“世外仙姝”的环境,而是催生“混世魔王”的环境。

于是,原本有希望成长为“世外仙姝”的林黛玉,生生被贾府这个大染缸浸染成了伤春悲秋的庸脂俗粉。

她过目不忘的天赋,原本应该用来读“理治之书”,结果她沉浸于才子佳人的艳情小说;

林家赋予她的淡泊名利、品性高洁被她渐渐遗忘,不但处处争强好胜,而且和宝玉一起被名利所污,以至于“粉渍脂痕污宝光”,她的君子之玉化为了把玩之玉。“绮栊昼夜困鸳鸯”,她把自己困在了“红香绿玉”的小情小爱里不可自拔,她的“咏絮才”也被她用于伤春悲秋。

《红楼梦》|贾府是个大染缸,染黑了薛蟠,也染黑了林黛玉

很多读者说宝玉和黛玉淡泊名利,其实是没有看清他们一直在名利的染缸里。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名利的体现,没有名利,就没有他们所拥有的优裕生活。

这是与林家的教育完全相背离的。林家保持着勤俭,目的就是要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持续进取。宝玉和黛玉没有进取心,正是因为他们吃得太饱、住得太安,名利唾手可得。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浸染,林黛玉完全忘了林家的“书香之族”代表着什么,也忘了她的基因里有着心忧天下的使命。当她的父亲在盐务上拼了性命要挖出国之蛀虫时,她已经成为了贾府的蛀虫。

这样的林黛玉,哪里还有“世外仙姝”的样子?她活成了和宝玉“厮混”、令薛蟠“酥倒”的庸脂俗粉。

当然,这不是黛玉的错,而是贾府的错,是贾母的错。是贾母把贾府变成了染缸,不但染黑了心智呆傻的薛蟠,还染黑了心智不成熟的林黛玉。

相关阅读:

本是兰台寺大夫,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有何过人之处?

《红楼梦》|薛蟠因见到林黛玉而酥倒,作者这么写是想表达什么?

都说黛玉心眼小,那么湘云拿她和戏子比时,她为何不生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