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的这句话,比打骂伤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远……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海蓝博士

1

在“都是为了你”的漩涡里,全员都是受害者

家住北京的张姐,鸡娃之心秒杀曾经的热播剧《小舍得》。

因一门线上课与她相识,整个群几乎成了她分享育儿心得的天地:她的儿子刚满四岁,已经集齐轮滑、练字、乒乓、钢琴、英语、编程、绘画七大课程。

每天早上,她会将自己早起制作的精致早餐拍照发在群里,“勉励”群里的姐妹和她一块照顾孩子的饮食;或者,她会分享一些跟孩子有关的小窍门,并提醒大家“在孩子的床头放两只柠檬,可以促发育、长高。妈咪们可以为亲爱的宝贝安排一下”。

每天,她一定会晒出孩子上辅导班、学钢琴或学轮滑的照片,并且配上若干同类文字——“只要你想,妈妈愿意风里雨里,每时每刻都在陪你。”

尽管照片里看不见孩子的表情,但许多妈妈私下里表示敬佩,又有些莫名不适。

后来偶然得知张姐常年自己带娃,丈夫因为和她养育观念不和,选择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夫妻关系透心凉。

“我觉得我老公是个特别自私的男人,他不知道一个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多重要。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肯定离婚的。但有孩子,我就得为了孩子付出我的一切。哪怕你是我的爱人,哪怕你是我自己,都得为孩子的成长让步,这是一定的。”

她坦言,自己会在深夜里无数次崩溃,因为孩子倔强敏感的天性,也为了伴侣的“冷血”淡漠,但一想到孩子这根小幼苗需要妈妈的倾心呵护,她就用短短的一夜治愈自己的伤痕。

听起来很励志,但这份文艺感让人脊背发凉。

在张姐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其他特质,只有一个“XX妈妈”的代号——爱孩子没有错,但用力过猛,就是错了。

如果生活里的所有秩序为孩子让步,将自己的一切付出都贴上“为了孩子”的标签,大厦坍塌只需要孩子的弹指一瞬。

孩子不想上课会让她感到痛苦,孩子少吃一口会让她感觉焦虑,每一个成长瞬间都会被这样的情绪捕捉、放大,变成“我付出了所有,为什么养不出一个完美的孩子”?

很难想象,当孱弱的孩子无法支撑母亲厚重的期待,这对母子究竟会怎样?

父母的这句话,比打骂伤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远……

2

为什么“我是为了你”,会把孩子弄丢了

跨年回小城,听到一件奇闻异事:

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孩子”的莎莎,在考取公务员后,选择不就职,以未婚先孕的状态要求家里同意她和网上认识的“爱人”结婚。

因为求助无门,莎莎妈找到了母亲,求她跟莎莎谈一谈。

在母亲的描述中,几乎可以还原出当时的“惨烈现场”:母女决裂后,莎莎妈在莎莎所住的酒店门口大闹一场,哭着喊着她一定活不到莎莎生下肚里的孩子。

辗转联系上莎莎姐,才知道她为了不心软,直接拉黑了父母和所有亲戚的各种联系方式。

为什么这么绝?

“你试试半辈子按照爸妈设定好的剧本走是种什么感觉?如果你拒绝他们的提议,他们会从你小时候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说起......我就想做一次我自己啊” 。

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在长大后,突然出现了“中年叛逆”:只要是父母说的话,他们一概否定,父母希望他们往东,他们一定往西。

这时候已经无关错对,在小时候被束缚过的孩子在长大后迫不及待地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才是亲子关系中最可怕的,当我们带着“为了孩子”的目的出发,中途裹挟上了自己的期待、委屈、愤懑、希冀。

这份爱变得不再纯粹,变得很有目的。这时候,我们的每一次付出,都成了压迫孩子也压迫自己的砝码:

“我是他妈妈啊,我怎么可能害他,他怎么这么不懂事?”——当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时,付出感让我们认定“我没错”。

“我花了这么多心血照顾他,他就是当作耳边风”“我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就是为了你好吗?”——当我们以为“都是为了你”是孩子成长的良药,孩子每一个不顺从的行为都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和失望。

在这场没有孩子参与的自困中,我们被自己的观念一再感动,一再自伤;而我们珍爱的孩子也因此感到窒息。

“都是为了你”,根本不是幸福来源,是以爱之名的捆绑,是会反噬的伤痕,也是撕开亲子关系的一把利器。

父母的这句话,比打骂伤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远……

3

成功的教育如果有模板,一定是“专注自己”

有这样一个词,时常用在两性关系中,但在亲子关系里同样适用,那就是“PUA”,我们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不断地将孩子最不喜欢的“讽刺、挖苦、否定”灌输给他们,试图让他们屈从于爸爸妈妈的一切决定。

我们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但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的说辞成了无形的负罪感和摆脱不掉的压力。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路走着走着就弯了。

作为新一代父母,要想对孩子好,其实太简单,不要事事干预孩子,不要控制孩子,只需要“做”给他们看,在教育之前,先专注自己——

第一:让“为了你”变成“为了我自己”

将自己的经历,尤其是和父母、伴侣、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好回顾、梳理一下,寻找每一段关系中的问题,向内探寻自己想要什么。

把所有问题的核心转变为“如何让我自己变得更好”,如何用积极的心流侧面影响孩子,做好榜样。

第二: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

教育方式是有惯性的,正如我们在婚姻中的每次吵架都像复制粘贴。

要想真正地解决和孩子不同步的现状,不要用“我都是为了你”这留个字冠名之,而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看自己在现阶段教育中遇到了什么阻碍,接下来想往哪里走。

第三:每天关怀自己、修正自己

每天花点时间关怀一下自己,不仅仅是吃得如何,开不开心,而是关怀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不断发现自己的资源,给自己种花;疗愈过去的创伤,给自己拔草。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不妨试着在孩子面前释放情绪:“你没有认真听妈妈说话,妈妈感觉很难过。如果你觉得妈妈说的不对,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如果不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沟通,可以试着用这个模板“先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的这句话,比打骂伤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远……

4

艺人伊能静的儿子很特立独行,最近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上传了漂亮的女装照。母子曾经就这样的事情进行过沟通,伊能静认为,只要孩子在做自己热爱的事,就不需为了母亲的好恶、周围人的声音而妥协。

在采访时,她曾说“以前想让儿子去学钢琴、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的经验看来,这是对的。可孩子却说,你又不是我,你没有经过我过的人生,哪怕你有多少经验都一样。为什么要替我做决定。”

诚如是。

孩子从没要求我们生下TA,生下TA只是我们的决定。

因此我们从来不是为了孩子而活,是为了自己。

父母之伟大,不在于牺牲,而是从不吝啬的给予,是成为一张目送孩子远去的单程车票。

只要我们不问汇报、不计较付出全心全意的对待孩子,以己为榜样,即便一辈子不表达父母之爱,TA依然会知道。请深深相信。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特约作者:半碗

编辑:范燕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