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个谋士无一善终、有安邦之才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字国瑞, 安徽凤阳人 , 原名朱重八, 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开创大明王朝,除了他个人的努力和精明能干之外,也离不开那些文臣武将的精心辅佐,在明朝的开国文臣当中,李善长的职务最高,受到的赏赐也最多,刘基的谋略才能和知名度很高,也是朱元璋的心腹谋臣之一,一生算无遗策,还有宋濂等文臣,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儒,有安邦定国之才,可惜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令人感叹。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个谋士无一善终、有安邦之才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一,惨遭灭门的丞相,李善长(1314年—1390年),安徽定远人,具有过人的谋略和才华,与朱元璋是老乡,年轻时为了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李善长投奔了朱元璋的义军,并很快得到了朱元璋重用,跟随他南征北战,朱元璋攻占滁州时,成为朱元璋的参谋,参与许多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个谋士无一善终、有安邦之才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随着朱元璋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前来投靠的义军越来越多,李善长逐一考察他们的能力,再推荐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意,安抚人心,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迅速果断,又善辞令。

朱元璋率军征讨时,李善长留守后方,当地居民安然有序,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高效快捷,李善长在改善经济,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方面,功勋卓著,国家财力日益增长。

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官至中书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达到了仕途上的巅峰,1390年,由于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年届76岁的李善长被处死。

二,落寞中的谋臣,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月),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故称刘青田,明朝开国元勋,在民间传说里,他是一位通晓天文历数,上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秘人物,有很多神奇的故事。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个谋士无一善终、有安邦之才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刘基在元朝至顺年间获进士,博史通经,人们常把他比作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受到重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编制《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

此后,刘基一直担任朱元璋的军师,除了天文算卦的本领,也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被朱元璋誉为“张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决战,刘基与朱元璋共乘一船,参与作战指挥决策,提出了运用火攻的战法,在此战役中,刘基还救了朱元璋一命。

当时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战,一旁的刘基发现陈友谅的战船正朝着朱元璋所在的战船冲来,急忙请朱元璋转移到其他船只,朱元璋前脚刚走,还没坐定,原来的船已经被击沉,鄱阳湖大战后期,朱元璋听从刘基建议,命常遇春诸将横居湖面,断绝了陈友谅军的退路,又分兵断其粮道,陈友谅只好从湖口突围,退回武昌,结果水陆两路都遭到朱元璋军队堵截,陈友谅在突围中身亡,其原先占据的广大地区被朱元璋占有。

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刘基也多次献计立功,洪武三年(1370年),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后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封诚意伯,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养老。

刘基告老还乡后小心谨慎,天天饮酒,下棋,甚至连当地知县等官员要拜访他,也避而不见,当时闽、浙一带有一个地方叫谈洋,是盐贩、盗匪聚集的地方,刘基委托儿子上书朝廷,说可在此地设巡检司,以控制该地刁民,丞相胡惟庸得知此事后,令刑部尚书吴云上书弹劾刘基,说谈洋踞山临海,有王者之气,刘基是想谋取该地作为自己的基地,刘基本来就擅长风水,朱元璋一听信以为真,就把刘基的俸禄免了,刘基忙进京请罪,到了京城,冤屈无处辩白,刘基很快病倒了,刘基生病期间,胡惟庸派太医来医治,刘基服药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到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才准许刘基重回故里,回家后不到一个月,65岁的刘基就病重身亡。

三,“布衣天子”的草莱侍从,宋濂(1310年11月-1381年6月20日),字景濂,别号龙门子、祖籍浙江义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自幼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有“神童”之称,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老师,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宋濂的文章天下闻名,是元末明初的文坛大家,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个谋士无一善终、有安邦之才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作为朱元璋首席秘书,经常在皇帝身边,知道很多朝廷机密,他从不向外泄露,宋濂为人谨慎、心细,在奏章写好后,第一时间将草稿焚毁,宋濂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一位谨慎宽厚、质朴的厚道君子,朱元璋却还是不放心,经常派锦衣卫潜入宋濂府第,以观察其行踪。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宋濂一生,除了在开国建章立制所取得的政治成就外,其最大的成就在于文学和文化方面,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之孙宋慎被牵扯到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到祸害,宋慎与宋濂次子宋璲都被判死罪,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免其一死,被改判流放茂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有人称其为“布衣天子”的“草莱侍从”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即便是智商最高的谋士,仍然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朱元璋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工作上,他执政勤奋,从政几十年无一天休息,作为统治者,他很节俭,作为官吏的总管,他廉洁从政,严格要求,他减免赋税,爱护百姓,发展农业,或者他不是一个好主子,待人刻薄,但他是个好皇帝,杀的大多数是贪官污吏和权贵阶层,大大的减轻了百姓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这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只能说伴君如伴虎,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