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文青的白月光到社畜的泡面盖,Kindle何以至此?丨特评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1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国内Kindle官方自营店的产品大面积缺货,且天猫Kindle官方店铺已经不存在。一时间,“Kindle或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在电子书爱好者之间激起千层浪,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从文青的白月光到社畜的泡面盖,Kindle何以至此?丨特评

尽管亚马逊很快发声明否认“Kindle退出中国”的传闻,但这依然把已经处于主流视野之外的Kindle重新拉回了聚光灯下。很多人猛然想起,自己也有一部Kindle正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吃灰。而曾几何时,Kindle是风光无限的“阅读宠儿”,被视为阅读学习的必备神器,具备文艺范儿和先锋标签——仿佛用Kindle看书,就是要比看纸质书和用手机APP看书更“香”。

尴尬的是,不久的后来,就变成了“盖Kindle,面更香”——这是由网友发明、官方跟随的“玩梗营销”,因为Kindle成了大家眼中的“盖泡面神器”。虽是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Kindle在实际使用中的尴尬,而Kindle在市场上的乏力表现也肉眼可见。

从文青的白月光到社畜的泡面盖,Kindle何以至此?丨特评

从文青的白月光到社畜的泡面盖,何以至此?从外部环境来看,电子书市场遭遇成长瓶颈,国产电子书品牌不断涌现、强势崛起,而更加方便、功能更多的手机阅读全面攻占电子阅读市场;从Kindle自身看,追求极致和极简的Kindle在产品设计上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格式单一、刷新率低、系统较为封闭、墨水屏容易磕碰损坏、大众阅读资源相对不丰富等等,一直被不少用户吐槽。

有人说,同为2007年“出生”的iPhone都更新迭代到第13代了,而Kindle依然像被困在时光里的老人一样,在创新上乏善可陈。但是,也有忠实用户为此深深着迷,不管是“令眼睛极度舒适”的墨水屏,还是阅读过程中字典、批注、同步等功能,以及不随意增加功能,都符合深度阅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读书成为一件专注的事情。

但问题恰恰也在这里,习惯深度阅读的用户,无论用什么载体都会专注看书,Kindle的优点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存在,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而看两页书就想刷手机、走神的人,无论用不用Kindle、看的是什么书,都免不了三心二意。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打发碎片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愈发分散,已经成为需要拼抢的稀缺资源了。

从文青的白月光到社畜的泡面盖,Kindle何以至此?丨特评

Kindle最致命的“敌人”,或许是这个变化的时代。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100.75分钟,而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仅11.44分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短视频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25分钟。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人已经不爱读书了,或者说不具备沉浸式阅读的能力,而习惯于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拼凑起对世界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这个现象还挺有意思的。在“Kindle或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出现时,“死忠粉”不算多的Kindle引发了不少“路人”感叹和惋惜,并登上了热搜。也许是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 Kindle就等同于电子书阅读器的代名词,也在某种程度上寄托着人们对阅读的情怀。但是,与其为此唏嘘,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书了。比起Kindle的前景如何,更重要的是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而不必纠结于怎么读、在哪里读、用什么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赵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