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棵600年老槐树守望的家乡故土

作 者:泽明书院 吕欣

来 源:周至县泽明书院

有一株老槐树,远行时,总让我莫名想起;这样一棵老槐树,站在它面前,或与它相拥、相视,我心中总能涌动起一股温暖的情愫。

这样一棵老槐树,一棵600多年的树,年年岁岁,花开花谢,默默地守望这一方故土——张家堡。

一棵600年老槐树守望的家乡故土

张家堡的老槐树

张家堡,关中西部的一个小乡村,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自记事起,老槐树便伫立在外婆家门外。

听长辈们讲,这株老槐树比张家堡的历史还要久远。他们小的时候,老槐树就在这里了。

两三年前,村里将老槐树枯萎部分的树枝进行了修剪,以便让它更好地生长。老槐树树身中空,却依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春发芽,夏开花,秋结果,在冬日的暖阳下等待又一个四季轮回。

曾几何时,老槐树的树洞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老槐树下方的空地和东侧的狭长街道,是乡邻们的一处“新闻会客厅”。

老槐树,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从600多年前走到了今天;老槐树,是生命与活力的缔造者,无论风霜雷电,四季轮回,青春的汁液依然在枝干中奔涌。人与树,和谐共生,彼此守护。

老槐树,也是生命成长的守护者和见证者,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光阴、每一寸土地,见证着这里的生与死、得与失,美与丑、荣与辱,见证着人们的欢乐与忧愁、相聚与别离、成长与衰老。

老槐树亦是我童年的守护者、见证者,经岁月流年,感怀于胸,岁至“知非之年”,往事常常浮现于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那时,冬天总是很冷。雪花是冬日送给孩子们的最佳礼物,下几场鹅毛大雪也是常有的事。无雪的冬日,即便天高气爽,也总是无趣的。漫天的雪花一片片飘落下来,经常持续两三天。大雪消融后,挂在屋檐上的冰锥儿,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回想儿时那来得容易、去得也快的寂寞与快乐,如今已很难再次拥有。那些曾经最温暖的情感也如同那难得再现的冰锥儿,深深地藏在记忆的心田。

数九寒冬,我的手脚总是会生冻疮,又痒又痛,严重的时候会化脓、溃烂。记得有一年寒冬,外婆见我又生了冻疮,就将我圈在火炕上,除了上厕所,一整个冬天的吃饭玩耍都在火炕上,冻疮也便慢慢地消退了。没了冻疮的我,终于可以沐浴在午后阳光下了。

这时,外婆又用梳子轻轻地、一下一下地梳着我已然像毡片了的发辫,没有一丝疼痛,有的是一丝丝暖流,宛若阳光的脚步走进了皮肤,走进了血液,让人感觉舒缓缓、懒洋洋的。

那一年寒冬,那一次冻疮,还有那一个冬日温暖的午后,永远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春天,老槐树总是绿得晚些。茶绿色的柳枝已然在春风中摇曳,老槐树枝条上的嫩芽却才似有似无。直到春风变暖,远远看去,老槐树的枝头才有绿叶攒动。以后的每日,嫩绿的枝叶在春风里疯长,转眼便绿荫如盖,像是在追赶春天的脚步,追着追着,春未老,夏已至。

雨后街道泥泞,老槐树下,是小伙伴们抓摊儿、捉迷藏、玩泥巴的好地方,在那个缺少玩具的年代,却从来不缺少玩伴,不缺少快乐,以至于记忆中从未有过酷热难当的日子。偶尔也会有独处的时候,坐在老槐树下吃爆米花、炒玉米豆,盼着爸爸妈妈来看我的日子。

傍晚,夏蝉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月上枝头,蛙鸣一片。风起时,老槐树枝叶沙沙作响。忙了一天的大人们会经常聚坐在院子里,听外婆讲那些故纸堆里的往事。

外婆轻轻摇着大蒲扇,讲得有声有色。至今,我的脑海中还留着一个“老槐树的影子里藏着一个打劫的土匪”的画面。

外婆的故事讲了好多回,我们听了好多回,每一回,都有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期待、不一样的疑问与猜测。

我的外婆爱干净,下雨天外婆家院子里会摆一排砖块,不至于踩得满院泥泞,把鞋上的泥水带回屋内。下雨的时候,最不方便的就是打水了。

那时,村里饮用水要用辘轳从几丈深的井里打水,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大人们小心翼翼地担水回家,一不留神是会摔跤的。然泥泞积水的路面是小孩子们的乐园,用泥巴堵水、踩水,玩得不亦乐乎。

孩提时代的我们哪里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记得小时候连阴雨一下就是好几天,憋闷的我踩着砖块蹦跳着跑到大门口站在房檐下,张望许久,经不住游戏的诱惑便加入玩水的小伙伴中间,玩着玩着话不投机我们便对骂。无非就是再也不和你玩了,你是个丑八怪等等的孩童之语。

现在想想只能使人忍俊不禁。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们亦未曾饶过岁月。”

童年的玩伴如今都在哪里呀?可曾如我这般,在寂静的时刻回想那曾经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

一棵600年老槐树守望的家乡故土

我的外公和外婆

老槐树的叶子逐渐开始发黄、掉落,我们知道,秋天来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记得小时候跟着舅舅们到地里掰玉米,舅舅们背着背篓,熟练地把掰下的玉米扔到背后的背篓里,玉米装满了背篓,压得舅舅弓着背前行,肩上压出了深深的印痕。

劳作间隙,舅舅折甜秆儿给我嚼,直到现在,每次嚼甘蔗都会回味起甜秆儿的味道。夕阳西下,舅舅把我放在空背篓里背着回家。

晾晒粮食时,我是外公的小帮手。晾晒在席子上的粮食,要不时地翻动,在太阳的温度下慢慢蒸发水分,便于加工和储存。当老槐树长长的影子投射到对面邻居家的外墙上时,就该收晾晒过的粮食了。

我帮外公撑着口袋,用簸箕把粮食一下下灌进口袋里,但总会有不愿进袋的,蹦到地上。我和外公又一起拣掉落的粮食粒,汗水顺着脸颊悄悄滑落,丝毫不敢放掉漏网之“鱼”。

外公常说:“不敢糟蹋粮食!”珍惜粮食,颗粒归仓,不只是说说而已,那是每家每户都秉承的节俭理念。现如今物资丰沛,亦不敢忘记外公曾经的教诲。

秋天,也充满了各种食物的味道。秋收后,储存在地窖里的红薯要吃到来年开春。那时,红薯几乎是每顿早晚餐必有的主食。记得外婆常常会把红薯切成四五厘米的小方块,加上葱花炒制成一道美味的炒红芋蛋蛋,油中带着红薯的甜味,想想都不由得口水直流。

秋天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挂在屋檐下或玉米桩上储存。剥下的玉米粒经过加工就成了北方人家早晚常喝的玉米糁糁,熬稀熬稠可不只按喜好,全凭煮饭人积累的经验。

下雨天外婆时常会做糁糁面,将擀好的面条切成菱形,下到熬至七八成熟的糁糁里,搅动熬制,出锅前拌上炒好的葱花、芫荽沫,一餐美味的糁糁面就做好了。粗粮细作,外婆常常用这样的做法给我们改善生活。

一棵600年老槐树守望的家乡故土

摄于2000年春节,外婆和我女儿。

时光荏苒,长大后的我去省城上学,毕业后去了外地工作。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可只要回家,必定要回来看望外婆、外公。第一次带着未婚夫回张家堡看望外公外婆,外婆蛮喜欢这个未来的外孙女婿,特意叮嘱大妗子做了一碗荷包蛋,一碗里面盛了三个。

2000年春节,我带着丈夫和女儿给外公外婆拜年。我们一起吃了午饭,外公外婆和往常一样总让我多吃点。关切地问我:“啥都好着呢?打小就气乜轻,总是这么瘦,在外要照顾好自己。”看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的曾外孙女,外婆喃喃地说:“看娃长得蛮像你地,真是你小的时候!”

老槐树还是那棵老槐树,时光也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无情的岁月却不因你挚爱着自己的亲人,而让他们青春永驻;可怕的病魔也从不因你深爱着他们而网开一面。

2006年,老槐树绿荫如盖的那个夏日,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外婆从未畏惧过病痛,始终坚持和病痛抗争,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每日坚持锻炼。在生病的日子外婆偶尔会认错人,可每次回家看望她老人家,她从来没有认不出我;在暖暖的太阳下给外婆剪指甲,外婆像个孩子般缩回手指,直到我说:“一定不会剪疼您的。”她放心地笑了。

往日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十五载里,外婆、外公、大舅,我最亲的亲人就这样离开了我。外婆、外公对我的那份爱永远深藏在心中!对他们的思念从未停止,每当佳节思念愈深。

外婆、外公热爱生活、善良宽容、乐善好施、坚毅果敢的生活信念深深影响着我,代代延续。

一棵经历沧桑的树,一棵老槐树,凝望你时万千感慨!

你见证过张家堡人的生死与别离、艰辛与欢笑、无惧清贫与窘迫;你守望着亲人们的不屈与坚韧。你是张家堡的忠诚守护者,护佑着这里的祖祖辈辈,亦承载着这座村庄的久远记忆。

也正是这些曾经的张家堡的孩子们,曾经的张家堡的舅舅们,外公、外婆们,是他们编织起了张家堡的记忆,共同改变着张家堡的现在和未来。

一棵600年老槐树守望的家乡故土

老槐树下张家堡村全家福

张家堡,我可亲可爱的家乡!这里是无数远行游子的梦归处,是我们永远的根。这里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有儿时的玩伴,有属于家乡独有的烟火气,还有那一道靓丽的风景——老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