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人尽皆知,即便是个三岁孩童,都能轻易讲出这个故事。然而,《饯潭州疏言禅师诣太原求藏经诗序》中有句话说得不错:“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者也。”很多人只知道曹操白白浪费了10万支箭,却不知他为何坚持放箭;有的人嘲讽曹操不知在箭上点火,却不知他为何不点。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当年,曹操挥师南下,意欲一举剿灭刘备、孙权,进而一统天下。为了抵抗曹操的进攻,孙、刘两家不得不联手抗敌,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助阵,打算凭借他的智慧,化解这场危机。可是,周瑜却是个自命不凡之人,他见诸葛亮处处先他一步,心中渐生嫉妒之意,他料想此战之后,诸葛亮一定会成为江东大敌,于是他便想方设法地置其于死地。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周瑜在一次谈话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他问诸葛亮:“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明知他在设套,但还是如实回答了“弓箭”。随后,周瑜便道出了军中缺箭的“事实”,责令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然而,诸葛亮早已算出第3日的凌晨必有浓雾,于是他将十日之限改为三日,不但信心满满,还纳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第三日凌晨四点左右,浓雾升起来了,诸葛亮带领二十艘草船悄悄朝曹操的营寨靠近。反观曹操,生性多疑的他早已料定诸葛亮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偷袭,于是他让将士们提前穿好盔甲,随时准备战斗。不一会,当他得知浓雾中出现船影的时候,立即将营寨紧闭,防止敌船趁机摸进,造成混乱。与此同时,他下令弓箭手向浓雾中放箭,射杀敌军。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实际上,曹操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在视野不明的情况下,远程消耗乃是必要的,既可以造成全方位的打击,也可以防止己方实力受损。第二,曹操一方武器装备精良,箭矢更是数不胜数,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取胜,正是曹操希望见到的。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放箭可以,但绝对不能在箭上点火,这是为何?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如果曹操一方在箭上点火,势必会暴露己方位置,这样就会变成浓雾中的活靶子,极有可能受到严重损失。再者,曹操不确定敌船上是否有易燃易爆物,一旦轻易射出火箭,极有可能会引燃敌船,这时候,如果敌船向曹营一头撞来,很可能会烧起一片火海。另外,三国时期的硫磺、火油属于稀有材料,火箭造价昂贵,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绝对不能率先使用。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最后一点,便是曹操的骄傲了,作为统一北方的雄主,他一向喜欢凭借兵力碾压对手,在他看来,放火、决水都是下三滥的招数,他不屑使用。最重要的是,“玩火折寿”的说法在那个年代十分盛行,就连多次玩火(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的诸葛亮都说,他折了不少寿。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何曹操宁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愿在箭上点火?

不过,即使曹操在箭上点火,诸葛亮也是不怕的,《北堂书抄》卷一百三十二记载:“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以助水淹。贼有火炬、火箭,以掩灭之也。违令者髡翦耳。”诸葛亮早已在草船上做好了防火措施,即使曹操放了火箭,他也无所畏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