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电视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本期关注电视剧与民间文化话题。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历史的见证、经验的传递。电视剧是当代通俗艺术的一种,是“讲故事”的艺术,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民间文化与电视剧“联姻”,能够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扩大民间文化的影响,加深广大观众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喜爱,还有助于展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论电视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赵莹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电视剧与民间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是由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表现特征和电视剧的通俗性所决定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独具魅力,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电视剧注入了文化的“营养”和中华民族的“血脉”。把握好电视剧和民间文化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电视剧;民间文化;在地性;在场性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电视人的责任与使命。电视剧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当代通俗艺术的一种,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无论在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电视剧与民间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电视剧是民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民间文化则为电视剧提供了珍贵又独特的题材、素材与灵感来源。

一、民间文化的当代特征

钟敬文先生在《话说民间文化》中认为,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它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我们常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组织(如家族、村落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团化)”。高有鹏教授则认为:“民间文化代表着两种意义:一种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古典文化赖以生存的思想背景;一种是来自最底层的民众的情绪表达。”无论定义如何,民间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来自“民间”;第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三,有着鲜明的“承继性”。这三个特征在当代社会也有着特殊的表现。

首先,民间文化来自“民间”。时至今日,民间文化的“民间”,其空间指向并非单单指向农村,其群体指向也并非局限于农民或社会底层,其内涵也并非与“上层”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步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公共性”的普遍意义,不存在“上层”与“底层”之分。民间文化是一种不同于“高雅文化”审美特征与表现特点的独特文化。特别是在现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当代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通已经打破了阶层、区域、民族的壁垒。“民”代表着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而“间”这一空间概念则包括了农村、乡镇和城市,“民间”则是指生活在农村、乡镇、城市的最为广泛的“基层”“民众”。

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同步进行、同频共振。我国当代文化除在工业化过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外,还脱胎于我国的农耕文明。民间文化更是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有着割不断的密切关联,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依然也是,这也正是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历史的见证、经验的传递,更是民族血脉和基因的传承,这就为民间文化与通俗文化电视剧的密切关联奠定了“血缘”基础。

从另一角度来看,工业文明兴起后,在科技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便利面前,民间文化逐渐式微。但是,面临工业化带来的生态污染、大城市病等问题,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忽然发现,“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而又重要的“关系”,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我们的“民间文化”又是多么富有智慧且魅力无穷。在当代中国,富含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民间文化”正逐渐回归生活本位,国人开始主动重拾中华文化特有的、纯真而诗意的“烟火气”,中国也更为自信地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独特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重构着世界文化的多彩组合。

其次,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民俗、传统手工艺、饮食、服饰、民居、礼仪、节气、节庆、游戏、民间歌舞、童谣、神话、信仰、家风文化等。可以看出,其表现形式几乎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现在生活之中,如民俗、节庆、节气、饮食等。还有一种是再现或表现某一阶段、区域、民族的日常生活的民间艺术,如民间歌舞、歌谣、手工艺品制作等。无论方式如何,“日常生活”都是民间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场”和“传播场”。特别是饮食、服饰、节庆、节气、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化,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华人圈的共同生活习俗。民间文化往往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化、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生活社交中趣味活动的艺术化升华,来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务于“日常生活”,通过人们生活社交的交流而流传、推广。也正是因为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化才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千年传承而生生不息。在当今的传媒时代,民间文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人际传播外,媒体和视听语言,已经成为传播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民间文化也成为电视剧和短视频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承继性”。我国的民间文化种类繁多,诞生时代、流传区域、所属民族各有不同,每一项民间文化背后一般都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较为悠久的传承历史。大多民间文化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后,拥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工艺”或“表现特征”,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厚重而魅力无穷,有着鲜明的“承继性”。同时,时至当代,民间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特别是为了迎合文化产业对民间文化的“产品化”需求,为了适应现代传媒的传播要求,在表现手段、外在形态上进行了“现代化转换”。因此,创新化传承,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也成为当代民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民间文化与电视剧的“联姻”过程中,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的“承继性”带来了电视剧的怀旧审美。电视剧在展现民间文化的场景或细节中,民间文化元素常常能够引发观众对小时候生活的重温,引发对祖父母辈日常生活的回忆,进而与观众在柔软的情感深处产生“共情”。

总体来说,民间文化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知应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在历经多年进行验证了的传统医药、天文地理、农事习俗等经验学问,以及有着明确程序、流程规范的手工艺、表演艺术等应保持传承的传统。对于具体的艺术类型的内容创意、手工艺技术的应用与产品设计等方面可根据具体的需求加入当代时尚元素,特别应注重与电视剧这一世界流行的通俗艺术的“联姻”。用视听语言再现中国民间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特色,通过现代元素的注入和传媒科技的应用推动中国民间文化的经典传承,进而让中国民间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惊艳世界。

二、民间文化与电视剧的“交融”与“转化”

以上简单讨论了当代民间文化的三大特点,目的是建立民间文化与电视剧艺术的联系。民间文化来自民间,又活跃于民间。民间,即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作为通俗文化的电视剧,其欣赏的主要人群恰恰也是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民间文化和电视剧拥有着同样的受众群体,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民间文化和电视剧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电视剧的故事内容恰恰也是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共通的情感需求,特别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其表现主题都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关联密切的“热点话题”,这种“日常性”也是一致的;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承继性”,承继精华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文化符号,这些也是构成中国电视剧特色文化和独特审美特质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民间文化的重要特征与电视剧的内容特点和审美特质正相契合,两者具有天然的密切关联。民间文化应该成为电视剧重要的创作素材、表现内容和精神内核。

第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民间文化最为适宜进行“通俗化”转换。民间文化与通俗文化有着天生的近缘关系,民间文化本身有着“通俗性”的特征,但与电视剧在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别,民间文化在与电视剧进行“联姻”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交融”或“转化”。其一,民间文化本身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我国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都通过电视剧进行了再现,有利于我国民间文化的推广,如电视剧《妈祖》《宝莲灯》《王屋山下的传说》等,这些电视剧中的故事核直接取材于我国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其二,民间文化元素的运用,如民俗、方言、饮食、服饰、民族歌舞、节庆等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视剧中的表现、再现,与电视剧故事讲述融为一体,嵌入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和服、化、道等声画艺术之中。民间文化元素的嵌入能够大大提升电视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色,能够较为深刻、真实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民间文化本来自大众,在电视剧中运用能够让电视剧更接地气,更接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其三,民间文化常常是朴拙之美的呈现,民间文化大多来源于农耕时代的乡村生活,其形式多为朴拙的乡土之美、含蓄之美、真实之美,这种饱含记忆和真情的“烟火气”,在当前光怪陆离、绚烂多彩的“技术包装”“视听盛宴”中独树一帜,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清新体验。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就是典型的例子,视频中清丽的色彩、古雅的音乐、朴实的场景、不着痕迹的镜头,尽显中国民间美食的制作过程,再现了劳动之美、生活之美,带领人们跳脱出钢筋水泥,回到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回到“小时候”,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可以说,正是接地气、满含“烟火气”的民间文化与当代视听艺术的结合,并通过融媒体的手段进行几何式扩散传播,造就了李子柒的网络爆点现象,对电视剧创作有一定的启发。除了美食,民间文化中的民俗、服饰、游艺等都非常适合在电视剧中展现,即使是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对民俗节庆、礼仪、方言等民间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会大大提升电视剧的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第二,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来看,电视剧需要民间文化注入“营养”与“血液”。电视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民众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每年对电视剧的需求量较大,内容创新成为电视剧制作机构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从目前播出的电视剧来看,我国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还有很多尚未被开发,民间文化这座“资源富矿”还有巨大的“利用”空间。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利于电视剧题材内容的创新,更有利于电视剧彰显地区和民族特色,提升电视的文化内涵,加深电视剧的文化底色。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各有异趣,都可通过上面说到的三种方式与电视剧“联姻”。在当前的电视剧创作中,已经有很多民间文化元素的注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陕北民歌成为一大亮点,成为打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电视剧《新世界》中,老北京炸酱面,街市上的面人、糖葫芦,以及北京方言、俗语大量使用,这些民间文化元素为电视剧“京派”风格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电视剧如《大染坊》《大掌门》等,其题材和主要线索也是围绕民间文化展开,不但讲述了曲折、励志的精彩故事,还具有印染、年画、瓷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手工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样表现民间文化或大量运用民间文化元素的电视剧还有很多。可以看出,民间文化的注入,有利于提升电视剧的文化内涵、增强电视剧的历史厚重感,而这些民间文化元素的深入人心,也大大提升了电视剧表现生活的力度和温度,为营造健康向上、底蕴深厚的影视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品格特点的集中体现,也展示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其表现方式直接可感、生动有趣。在电视剧中有意识地表达我国优良的民间文化,注重挖掘民间文化与电视剧故事讲述的关联,能够更为生动地讲述好“中国故事”,更为直观、全面、深刻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生活智慧。电视剧是风靡全球的艺术形态,中国电视剧在全世界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特别是古装剧、武侠剧和一些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电视剧的海外传播能够让中国文化得以在国际范围进行生动的展示和快速的推广,让世界人民更为直观地、用审美和情感交流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因此,通过电视剧让民间文化有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更多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艺术特色和生活智慧,对于中国国家软实力、国际文化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民间文化同样需要与电视剧相结合,扩大影响,实现自身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以保证民间文化能够代代相传。除国家层面的引导和规范外,更需要电视人满怀对民间文化的深情和自信,积极主动地创作蕴含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优秀电视剧,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将之广为传播。将民间文化实现“当代化”“通俗化”转化、“故事化”呈现,将其深刻内涵、审美价值和生活智慧进行生动、直观、全景式的展现,吸引人们由衷地热爱、积极地“追捧”、主动地“践行”和“传承”。电视剧能够有效扩大民间文化的影响,加深广大观众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喜爱,既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更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然,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民间文化与作为通俗文化的电视剧之间存在的差异,两者要进行较为恰适的“融合”,处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新奇感”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民间文化一般在一定地域、民族圈内通过人际进行交流与传播,而作为通俗文化的电视剧,则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基于此,在民间文化的通俗化转化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审美过程中“疏离感”“陌生感”和“新奇感”之间的关系,既要体现民间文化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实现“新奇”的审美趣味,也要注意观照观众的一般性审美要求和审美禁忌,回避过于“小众”的内容传达。

第二,处理好“原生态”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本身有较强的“承继性”(一般通过师承传承或家族传承),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规范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或“原生态”的元素,“朴拙”是其重要的审美特点。而电视剧则主要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原生态”和“现代审美”需求之间

的关系。一般来说,对民间文化内涵、生活智慧、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方面应保持鲜明的承继性,外在特征性表现应体现民间文化的“原生态”,而在镜头语言的处理、服化道的色彩搭配等造型设计方面应体现出现代的审美特征,使得“原生态”和“现代审美”关系处理中实现毫无“违和感”的融合。

第三,处理好“在地性”“在场性”与“在线性”的关系。“在地性”“在场性”,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地,常用于文化产品(项目)或旅游产品(项目的描述之中,指对文化产品(项目)或旅游产品(项目)的消费要前往产品(项目)所在地才能实现,比如大多旅游景点都是“在地”的。“在场”则是指对某一文化产品(项目)或旅游产品(项目)的消费须在剧场或特定的场所才能够完成,比如各类剧场或实景演出、演唱会等。从这一角度分析,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在地性”和“在场性”。无论是民间手工艺的制作、民间歌舞表演、民族或区域性节庆活动,还是方言、饮食、服饰,均非常讲究“原产地”。“原产地”影响着民间文化的正宗与否、历史价值、独特性和稀缺性。但是,电视剧则是典型的“在线”艺术,即通过有线电视或网络进行传播,跨越地域和空间,这一点与民间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在转化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处理”,使之在“融合”中避免出现“张冠李戴”“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民间文化通过“在线”转化时,需保留“在线”或“在场”的环境背景,遵循其“在地”和“在场”的规律、规范。在创意转化过程中,应将“在地”“在场”的审美规律与“在线”审美原则进行融合化和艺术化处理,以确保两种审美感受的完美融合。

民间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它继承了传统,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其形式上是中华特色文化符号的集中表达,思想上则浸染了我国优秀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智慧,这些琳琅满目的文化财富正是我国电视剧所需要的宝贵素材和精神内核。电视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使者”。电视剧创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丰富的民间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深度挖掘并进行通俗化转换,实现两者融合共生,互促互进,展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高有鹏:《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编辑排版 | 岳梦怡 张佳迎 张金磊

校对审核 | 赵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