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的上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作为大唐最负盛名的一位君王,李世民对大唐子民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李世民在位期间执政贤良,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是,和他在位期间所呈现的“一片祥和”所截然不同的是,他登上皇位的路可以说是“鲜血淋漓”的。众所周知的是,唐玄宗李世民为了能够登基称帝,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是通过弑兄逼父的手段,才坐上了皇帝宝座的。

关于“玄武门事变”,有很多人好奇,难道李渊就不能处罚自己这个“忤逆篡位”的儿子么?李渊之所以不处罚李世民,最大的原因是只剩下一个嫡子了吗?通过接下来的这些分析,可以得知上述问题真正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大唐王朝是由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那些为了建立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论功行赏。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作为当今圣上的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的封赏自然是与众不同的。
唐高祖李渊一直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理所应当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渊深知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更适合成为皇帝。一国之君的摇摆,影响了整个朝堂,一时间立长还是立贤争论不休。
最终,李渊还是选择尊崇古制,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同时,册立次子李世民为秦王。这场“册立”风波总算是尘埃落定了。但是李渊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表面上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欣然接受秦王封赏,私底下却决心为自己讨回公道。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七月二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政变中,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曾经配合默契的亲兄弟,刀兵相见。最终,李建成因为武力上和智谋上都不敌李世民,被李世民杀死在玄武门。噩耗传到了皇宫之中的皇帝李渊耳中。
得知,自己的长子李建成被杀,李渊的内心是无比哀痛的。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位杀掉兄长的秦王,应该正在进宫“勤王”的路上。李世民打着“清正肃杀以勤王”的名头,杀进了皇宫之中。但是李渊心里知道,这个浑身是血的儿子想要的是自己正坐的皇位。
很多人认为唐高祖李渊之所以会让位给唐太宗李世民,是因为玄武门事变后,他只剩下李世民一个嫡子了。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根据唐朝的历史记载,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外,还有李玄霸和李元吉。
其中,玄武门事变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掉了。而李玄霸在其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还没有活到玄武门事变。由此可以得知,李世民确实是李渊当时唯一的嫡子了。
可是并没有证据显示李渊认为,自己的继承人就一定非是和窦皇后所生的嫡子啊。更何况,李渊称帝之后,帝后的感情早已大不如前。很多妾室的儿子们,也并非就不能够被李渊选择成为继承人。因此,嫡子不是李世民没有受到惩罚的理由。
虽然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是李渊自己也清楚,李世民远比自己更得民心。“举唐反隋”的这一路上,如果离开了他李渊,这支队伍照样能够改朝换代,用李唐取代隋朝。但是如果队伍中失去了李世民的英明领导,就不见得结局会是如何了。
因此,隋末唐初年间,很多民间百姓都认为李世民才是大唐王朝的真正缔造者。在举兵反隋的队伍之中,很多的武将们都和李世民称兄道弟,交情匪浅。建立大唐以后,朝堂之中也有很多文臣,对于秦王的行事作风赞赏有加。
唐太宗传于后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据历史资料显示,最早是李渊讲述给他的。唐高祖李渊说这句话的意思和唐太宗李世民所理解的可谓是大不相同。李渊当时认为李世民功高震主,用这句话在对其敲打。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以后,却能够从中解读出百姓才是这天下载舟覆舟的水。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要比唐高祖李渊的格局更大、眼光更为广阔。这也是大唐子民们之所以高度认可李世民的原因所在。毕竟一个心中以百姓为先的皇帝,怎么会不深得民心呢?
综上所述,李渊之所以没有处罚李世民,并不是因为玄武门事变后只剩下一个嫡子。主要的原因是李世民很深得民心,一旦惩罚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帝位稳固是很不利的。《细说隋唐》这本书中有很详尽的,关于李世民是如何助力打下李唐江山的内容。
仔细阅读《细说隋唐》这本书,能够更好地走进隋末唐初的那段历史,走进一代唐皇李世民。《细说隋唐》能够帮助人们学习李世民的雄才伟略,有机会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