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崇祯二年五月,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阅兵为由,约见东江镇平辽总兵官毛文龙,并在双岛矫诏将其斩杀。

杀了毛文龙后,袁崇焕并没有直接提拔其他人接替毛文龙的总兵官职务。而是勘合东江镇军丁后(此次勘合东江镇有战兵二万八千人)将东江镇分为了四协,由毛承禄、陈继盛、徐敷奏、刘兴祚分别统领。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 插画

说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对错与否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笔者在这里也无意展开。只是驳斥一个非常荒谬的说法,“毛文龙通敌欲叛国”。袁崇焕去双岛只带了几名随从,如果毛文龙真的通敌欲叛国,袁崇焕就有死无生。袁崇焕敢只身斩帅,恰恰是他笃定毛文龙还忠于朝廷和皇帝。

徐敷奏不是东江镇的人,他是袁崇焕身边的人。刘兴祚原先效力于后金,后因努尔哈赤搞针对汉人的大屠杀才复归明朝,他是被袁可立安排去的东江镇,他并不是毛文龙的铁杆。毛承禄是毛文龙的族子,长期统领由毛文龙的养子、养孙和家丁组成的亲军。陈继盛是东江镇副总兵官,他是毛文龙的亲信。

也就是说袁崇焕把东江镇给分成四个派系,毛文龙的个人嫡系;毛文龙的亲信团队;朝廷外来者;从后金叛逃过来的。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他们互信互助、搞好团结。目的再明显不过了,为了便于他日后控制,他不希望东江镇继续铁板一块。

说明:袁崇焕离开东江镇后不久,又将四协合并为两协。分别由陈继盛和刘兴祚统领。此后不能铁板一块的东江镇就陷入了一波接一波的内耗之中,最终被后金攻破治所皮岛,主力损耗干净后被朝廷撤镇,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展开了。

袁崇焕的行为不光事实上分裂了东江镇,而且还给东江镇埋了个雷。他重用毛文龙的旧人,就是表示杀毛文龙不是他个人的意思,是他代行朝廷和皇帝的旨意(袁杀毛时对现场的东江将领也是这么说的)。这让东江镇的将官对朝廷和皇帝萌生了不满,这种不满在崇祯杀袁崇焕后又不给毛文龙平反后,纷纷爆发。

孔有德,铁岭矿工出身,天启元年,因后金兵祸,他和他的义兄耿仲明一起投奔了毛文龙。孔有德虽然没文化、不识字,但是“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所以很得毛文龙赏识。毛文龙赐名永诗,并把他收为养孙。

孔有德也非常感激毛文龙的知遇之恩,他降清地位飙升后依然“每言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相对于毛承禄,孔有德并不服陈继盛。而袁崇焕为了压制毛承禄及其麾下毛文龙的嫡系,安排陈继盛代领东江镇总兵官。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孔有德降清后的朝服画像

在孔有德眼里,陈继盛这是投靠了袁崇焕,这就让孔有德对陈继盛更加地不满。加之毛文龙的被杀让孔有德非常寒心,他也愤恨当时双岛上的东江诸将不阻拦袁崇焕。所以孔有德就以不足以同陈继盛共事为由,带着自己的部属离开了东江镇,到山东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

其实不光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应元等一批东江中下级将领也因与自己的直属上级不合,纷纷带着自己的部属,离开东江镇跑到山东讨生活。将领带着属下脱离自己的军镇私自活动,朝廷不管吗?朝廷真的不管,或者说朝廷本来就希望这样。

毛文龙被杀的主要原因实际是朝廷认为,东江镇不受朝廷文官集团节制。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就形成了文官统领军队的格局。但是毛文龙能接受宦官监军也坚决不同意朝廷派遣文官来统领东江镇(袁崇焕杀毛文龙前还在劝他接受这个条件)。

说明:东江镇是在天启年间由毛文龙深入敌后独立创建,天启皇帝当政时还能容忍他不受朝廷文官节制(朝廷里袁可立也支持毛文龙)。但是袁可立去职加上崇祯登基后重新重用文官,毛文龙的态度就让他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很快就被杀。

所以在朝廷的文官集团看来,东江镇是个威胁而不是剿灭后金的助力。这么说吧,朝廷里大多数官员眼中的东江镇就不是大明的军队,而是试图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东江镇这会闹分裂、散伙,朝廷的文官们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阻拦呢?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将辽东总兵官祖大寿围于大凌河。督师孙承宗救援失败后,就要求各地组织兵马支援辽东战场。山东的孙元化命令孔有德率其部属八百人前往大凌河支援。

说明:明军原则上除了皇帝没有能真正统一指挥、调度各地明军的人或组织(原先是大都督府,后来被拆了),所以各地人马凑一起后混乱不堪,难以有效地组织,根本就打不赢仗。孔有德这么点人就算是到了辽东战场,要么投降,要么全灭。

原计划是孔有德率部渡海前往耀州,断包围大凌河的后金军的后路。不知孙元化是怎么考虑的,安排这几百人就去断后路,只怕顺利到达也凶多吉少。但是遭遇飓风未能成功,孙元化就令孔有德改走陆路。

但是孙元化却并没有去计算,走海路和走陆路所需的时间、粮草完全不同。

孔有德率兵走到吴桥时就没有粮草了,原本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按照明朝的制度明军奉命离开驻地行军在外,路过的州县有义务提供基本军需(主要是管饭和提供临时的宿营地)。

但是明朝固有的管理缺陷(地方上没有给路过军队提供给养的固定预算,只能临时去征集),加上朝廷对东江籍军士的敌视,沿途的府衙并不愿意接济他们。

理论上孔有德是可以上疏朝廷弹劾地方官员,虽然这官司打赢的希望很大。但是九成的概率是朝廷还没判下来,孔有德和他的八百兄弟就全部饿死了。

就在孔有德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手下的官兵们坐不住了,有谁愿意让自己活活饿死呢?所以士兵们自发的四处劫掠。孔有德虽然处决了几个带头的,但是他变不出来粮草,所以也无法制止。

这个时候孔有德就陷入了迷茫和恐慌中,首先队伍就这么断粮,怕是到不了辽东队伍就哗变逃散了,自己是死罪;如果带着队伍劫掠求食到了辽东,即便是有命回来,搞不好也要被算旧账,自己还是死罪。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恰好这个时候东江旧将李九成也陷入了恐慌。他的家丁因为耐不住饿,偷鸡引发争端杀了山东望族王象春的家仆。虽然李九成自己掏腰包平息了这件事情,但是钱不是他私人的,是给他买马用的。而且他也担心事后被翻旧账。

说明:李九成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明朝后期军籍的地位极其低下,一品武官到兵部领令都得长跪如同奴仆。他这种中下级军官,文官一旦向朝廷弹劾,基本就是死罪,他连个辩解的机会都不会有。而且他的老上级毛文龙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李九成就把心一横,和他的儿子李应元一起煽动孔有德叛乱,自觉已经没有路走的孔有德也就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这就是改变了明朝和后金军事平衡的“吴桥兵变”也被称为“登州兵变”。

起兵后,散布于山东各地的东江籍士兵,因为平日常常受到当地府衙、山东军卫的敌视和歧视,所以纷纷响应孔有德。孔有德的队伍就如同滚雪球般地扩大。这群被山东籍军将们看不上眼的辽东叫花子兵,用行动告诉了他们谁才是垃圾。他们很快就攻陷陵县、临邑、商河等多个城池,直逼山东重镇登州。

孙元化急忙集中登州附近的明军,抵御孔有德的叛军。但是这些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基本都是东江镇旧人,比如耿仲明、陈光福等人。在他们倒戈帮助下,孔有德击败总兵官张可大(张可大兵败后上吊自尽),并攻破登州城俘获了孙元化。

攻陷登州之后,孔有德又迷茫和困惑了,因为他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难道竖起大旗去推翻大明皇朝,自己有这个能力么?或者找个地方躲起来安享余生,但是天下虽大貌似并不存在这样的世外桃源。

孙元化在这个时候对孔有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冷静下来的孔有德也听从了孙元化的建议,向朝廷请求招安。

山东巡抚余大成因麾下的山东兵根本就不堪一击,所以也同意招抚以期尽快结束乱局。在余大成牵头求情下,朝廷同意让孔有德戴罪招抚。不过山东巡按王道纯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大明不能与这些东江兵共日月,极力主剿并藏匿了朝廷准备发给孔有德的招抚书。

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招抚的许可,孔有德又打算主动出击施加压力。孙元化请求孔有德放他回朝廷(北京)说明真相,虽然孔有德同意了。但是孙元化刚走,王道纯就率军攻打叛军。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孙元化还没抵达京师,山东已经全面开战了。朝廷认为孔有德拒不接受招抚,孙元化也被“坐实”了投靠叛军的罪名。在他的政敌的攻击下,孙元化刚到天津就被抓捕并投入镇抚司大狱。很快就被判了死刑,于崇祯五年七月与张焘一同被处死。

说明:张焘被杀的原因是,在率军平叛中,他军队里不少东江籍旧人投奔了孔有德。还有个不是原因的原因,他也是东江镇旧将。

其实孙元化即便不被下狱也于事无补,王道纯率兵进攻的那一刻,孔有德就已经对朝廷丧失了最后的信任,因为他有个心结。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以十大罪凌迟处死,其中有个罪名是“斩帅”,但是崇祯并没有给毛文龙平反。也就是说崇祯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有罪,不是因为袁崇焕冤枉了毛文龙,而是袁崇焕“矫诏”。

孔有德从情感上就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他始终认为毛文龙是“无罪横受屠酷”。其次这种做法,让孔有德觉得连毛文龙那个级别的武将朝廷都不当回事儿,自己的罪行更不可能被朝廷真正赦免,即便是招安了,以后也会翻旧账被处死。

本来心里就在敲打各种小鼓,王道纯在外面适时地一逼,孔有德也就彻底地定下了叛国叛君之心。

山东的军卫太烂,朝廷就从辽西调来了祖大寿为首的关宁精锐会同京畿附近的明军入山东平叛。在朝廷的优势兵力面前,孔有德觉得登州守不住了。就带着一万余人弃城出海,准备返回辽东。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朝廷可没打算就这么放过叛军,驻守在旅顺、长山、鹿岛的总兵黄龙,预计孔有德会在长山、旅顺上岸,一面组织海上追击,一边设下埋伏。孔有德率部在旅顺一上岸后就中了埋伏,大败。

说明:孔有德叛乱前东江镇已爆发了数次内乱。首先刘兴治(刘兴祚的弟弟)假借孙承宗的名义杀了陈继盛,后沈世魁、张焘又起兵杀了刘兴治。这之后朝廷派遣黄龙到皮岛任东江镇总兵官。孔有德叛乱时,东江镇旅顺副将陈有时和广鹿岛副将毛承禄因不满黄龙也起兵响应,被黄龙击败后他们率残部渡海投奔了孔有德。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率残部逃到了盖州,此时已是无路可走。前面是有血海深仇的后金,后面是决不妥协,必杀之以后快的明军。为了活命,孔有德只得向皇太极乞降。

皇太极对孔有德的乞降高度重视,或者说是极其热烈地欢迎。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或者说他犹豫的不是接不接受投降,而是该用什么礼仪来接受。

为了缓冲准备,皇太极先是下令后金官员高规格招待孔有德等在辽阳休息:

统领旧部,驻扎东京(辽阳),号令、鼓吹、仪从,俱仍其旧。惟用刑,出兵二事,当来奏闻。所属人民,俱住盖州、鞍山,如或不愿,令住东京邻近地方。

《清太祖实录》

很快后金方面就确定了迎接的礼仪,皇太极力排众议要亲自用女真人最隆重的礼节 -- 抱见礼,来迎接孔有德。随后为了孔有德及其部属能顺利到达沈阳,皇太极下了一道非常严厉而且对满族人极不友好的谕令:

向者我国将士于辽民多所扰害,至今诉告不息。今新附之众,一切勿得侵扰。此辈乃攻克明地,涉险来归,求庇于我,若仍前骚扰,实为乱首,违者并妻子处死,必不姑恕!

这道谕令的背景是这样的。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尤其是他晚年时期,对于辽东汉人极其的不信任。不论是自愿投诚的还是被俘获的都视为奴仆,他推出合户制,鼓励女真人奴役汉人。后因汉人不堪凌辱,纷纷反抗。他又对辽东汉人展开了无差别的屠杀。逃亡到东江镇的辽籍汉人,基本个个都和后金有血海深仇。

毛文龙治下的东江镇,在军事实力上实际远逊于后金。后金拿他们没办法,主要是后金有个硬伤,没有水军,也就无法出海剿杀盘踞在一个个海岛上的东江军。但是东江军也不具备和后金正面交战的绝对实力。

所以东江军大多数时候选择的是敌后游击、骚扰。而他们的方式也极其残酷,效法努尔哈赤对女真人进行无差别攻击。后金在这种攻击下受害的大多是留守的老弱妇孺。

因此女真人对东江镇的痛恨一点也不亚于东江镇对他们的痛恨。见面除了动刀子,不会想别的。没人能解开这样的结,所以皇太极只能用强力去制止,让时间去淡化这些仇恨。

崇祯六年六月十三日,皇太极在沈阳接见了孔有德一行。除了大量的财物赏赐,还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赐给敕印(这是实职)。孔有德的叛乱也就此落下帷幕。

说明:孔有德降清时并未被封王,他是在三年后皇太极正式建国称帝时被册封为恭顺王。耿仲明、尚可喜也是同一时间被封王,他们三人也被后世称为“三顺王”。

有人认为孔有德给后金带去了他们急缺的水军、船队、重炮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将后金军的实力整体性地提升了一个台阶。让明与后金胜负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后金。

这种观点有道理,但是过于夸大了这些装备的作用。首先明朝独有船队、重炮、火炮技术人员时,为什么一样打不赢后金?萨尔浒、辽沈、广宁这几次大战全是惨败。

孔有德为何叛乱,袁崇焕和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后金的

这说明,明朝不是败在这些装备上。明军败的原因,实际就是孔有德叛乱的原因。组织上混乱不堪,朝廷还视军队如贼寇。

一支军队远涉千里去作战,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靠什么去打赢?即便是精神无敌的坚强,身体又扛得住几天饿?而且不少情况下,明军挨饿不是明朝真的没有粮食给他们吃,而是朝廷一开始就没想过让他们吃饱。

关于明军挨饿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如有兴趣可以翻阅笔者之前的图文“明军为什么那么弱”。这里笔者只列举一两个小事例。

明军在行军路过的州县时如果是白天,州县是不管饭的,理由就是“吃什么吃,抓紧赶路。别想在我这里吃了后,再去吃下一家”。古代本来日常饮食营养就差,交通系统也落后,行军会耗费士兵巨大的体力。如果每日还不能吃饱,很快就会因营养不足导致各种减员。

所以两城之间就算只有十里地,明军普遍地也要磨蹭到天黑再到达前方城池,为的就是能有饭吃。行军速度?这不得是保证不饿死后才能谈么?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山西总兵张鸿功和巡抚耿如杞奉诏率八千人入京勤王,到了京畿后兵部连续几日命令他们调换驻地,原因不是打建奴,是为了不发粮饷(朝廷规定,外军抵达驻地第二日才可发饷)。天天调动还没饭吃,士兵们只好自己动手四处搜刮粮食。张、耿二人被朝廷以约束军队不力为由下狱,八千山西军一哄而散,逃回山西成为流寇。

在咒骂明朝一些将领和士兵没有忠义,不为朝廷舍身赴死前,也得先明白朝廷都干过什么。

再来看皇太极,他这么兴奋真的是因为孔有德带来的装备么?皇太极是意识到明朝白送给他一个表演“千金买骨”的绝佳的机会。他可以用这个机会去向辽东、辽西、关内的明朝人证明,他皇太极不再奉行他父汗那愚昧的政策。

说明:笔者一直无法理解那些说努尔哈赤是杰出政治家的人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事实上皇太极的做法是成功的,首先他的老对手东江镇在内耗中逐渐瓦解,有了孔有德这个榜样,其他人再投奔后金就不是那么困难了,此后尚可喜不就有学有样了。这些东江旧人帮助后金彻底地解决了东江镇这个隐患,让后金可以拿出全部实力去进攻辽西,让明朝更加地难以抵挡。

对于明朝而言,孔有德叛乱导致登莱一带成为废墟都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从斩杀毛文龙到孔有德叛乱,朝廷一系列错误的态度,让明军将领们普遍开始失去对朝廷的信心。

信念、组织的崩塌就和大坝决堤一样,一旦开始就很难阻挡。

东江镇这些苦大仇深的主都能和后金打成一片,辽西的关宁军还能有什么心理压力和障碍呢?加上大明的朝廷还时不时在他们背后推一把。有了这些榜样后,南明的官员、将领们争先恐后的投降还有什么好稀奇的呢?

所以明朝的覆灭主因还是它自己,无论天气冷暖都救不了它,即便是小冰河变成大热河也无济于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