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总所周知,随着前端应用的业务功能起来越复杂,用户对于使用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面(
SPA
)成为前端应用的主流形式。而大型单页应用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采用的前端路由跳转子页面系统,通过改变页面的
URL
,在不重新请求页面的情况下,更新页面视图。
更新视图但是浏览器不重新渲染整个页面,只是重新渲染部分子页面,加载速度快,页面反应灵活,这是
SPA
的优势,这也是前端路由原理的核心,这会给人一种仿佛在操作
APP
一样的感觉,目前在浏览器环境中实现这一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 利用
的URL
hash(#)
-
新增方法H5
History interface
URL
Hash(#)
URL
Hash(#)
在
H5
还没有流行开来时,一般
SPA
都采用
url
hash(#)
作为锚点,获取到 # 之后的值,并监听其改变,再进行渲染对应的子页面。
网易云音乐官网就是利用的此技术。
例如,你的地址为
http://localhost:8888/#/abc
那么利用
location.hash
输出的内容就为
#/abc
。
那么我就先从
location
这个对象说起。
先来看看
location
的官方属性有哪些
属性 | 描述 |
---|---|
hash | 设置或返回从 # 开始的 URL (锚) |
host | 设置或返回主机名和当前 URL 的端口号 |
hostname | 设置或返回当前 URL 的主机名 |
href | 设置或返回完整的 URL |
pathname | 设置或返回当前 URL 的路径部分 |
port | 设置或返回当前 URL 的端口号 |
protocol | 设置或返回当前 URL 的协议 |
search | 设置或返回从 ? 开始的 URL 部分 |
由上表格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取到 # 之后的部分,那么拿到这个部分我们怎么监听其变化以及对应的子页面进行改变呢?
window
对象中有一个事件是专门监听
hash
的变化,那就是
onhashchange
,首先我们需要监听此事件:
<body>
<h1 id="id"></h1>
<a href="#/id1">id1</a>
<a href="#/id2">id2</a>
<a href="#/id3">id3</a>
</body>
<script>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e => {
e.preventDefault()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location.hash
})
</script>
可见此时我们已经完全监听到了
URL
的变化,页面上的内容也对应改变了。
那么,该如何载入不同的页面呢,目前来说有三种方式:
- 寻找节点内容并改变(也就是上面我们演示的内容)
-
一个import
文件,文件内部JS
模版字符串export
-
加载对应的AJAX
模版HTML
第一种方式已经演示过,不过这种方式局限性太大,下面我会演示另外两种方式加载页面。
import
方式
import
定义一个
JS
文件,名为
demo1.js
,在里面输入内容:
const str = `
<div>
我是import进来的JS文件
</div>
`
export default str
在主文件里
import
进来,并进行测试(使用
Chrome
一定要使用服务器开启,或者直接用火狐打开):
<body>
<h1 id="id"></h1>
<a href="#/id1">id1</a>
<a href="#/id2">id2</a>
<a href="#/id3">id3</a>
</body>
<!-- 在 HTML 导入文件记得要加上 type="module" -->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demo1 from './demo1.js'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demo1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e => {
e.preventDefault()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location.hash
})
</script>
可见导入文件已经生效,目前大部分框架编译过后是采用类似此种方式处理。
例如,
vue
框架,
.vue
文件是一个自定义的文件类型,用类
HTML
语法描述一个
Vue
组件。每个
.vue
文件包含三种类型的顶级语言块
<template>
,
<script>
和
<style>
vue-loader
会解析文件,提取每个语言块,如有必要会通过其它
loader
处理,最后将他们组装成一个
CommonJS
模块,
module.exports
出一个
Vue.js
组件对象。。
AJAX
AJAX
本篇文章是详解路由机制,
AJAX
就直接采用
JQuery
这个轮子。
HTML
demo2.html
,在里面写入一些内容(由于主页面已经有
head
body
等根标签,此文件只需写入需要替换的标签):
<div>
我是AJAX加载进来的HTML文件
</div>
我们在主文件里写入,并进行测试:
<body>
<h1 id="id"></h1>
<a href="#/id1">id1</a>
<a href="#/id2">id2</a>
<a href="#/id3">id3</a>
</body>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jquery/3.3.1/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type="module">
// import demo1 from './demo1.js'
//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demo1
$.ajax({
url: './demo2.html',
success: (res) => {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res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e => {
e.preventDefault()
document.querySelector('#id').innerHTML = location.hash
})
</script>
可见,利用
AJAX
加载进来的文件也已经生效。
既然加载不同页面的内容都已经生效,那么只需要包装一下我们的监听,利用观察者模式封装路由的变化:
<body>
<h1 id="id">我是空白页</h1>
<a href="#/id1">id1</a>
<a href="#/id2">id2</a>
<a href="#/id3">id3</a>
</body>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demo1 from './demo1.js'
// 创建一个 newRouter 类
class newRouter {
// 初始化路由信息
constructor() {
this.routes = {};
this.currentUrl = '';
}
// 传入 URL 以及 根据 URL 对应的回调函数
route(path, callback = () => {}) {
this.routes[path] = callback;
}
// 切割 hash,渲染页面
refresh() {
this.currentUrl = location.hash.slice(1) || '/';
this.routes[this.currentUrl] && this.routes[this.currentUrl]();
}
// 初始化
init()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this.refresh.bind(this), false);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this.refresh.bind(this), false);
}
}
// new 一个 Router 实例
window.Router = new newRouter();
// 路由实例初始化
window.Router.init();
// 获取关键节点
var cont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d');
Router.route('/id1', () => {
content.innerHTML = 'id1'
});
Router.route('/id2', () => {
content.innerHTML = demo1
});
Router.route('/id3', () => {
$.ajax({
url: './demo2.html',
success: (res) => {
content.innerHTML = res
}
})
});
</script>
效果如下:
至此,利用
hash(#)
进行前端路由管理都已实现。
H5
History interface
H5
History interface
上面使用的
hash
法实现路由固然不错,但是问题就是实在太丑~ 如果在微信或者其他不显示
URL
APP
中使用,倒也无所谓,但是如果在一般的浏览器中使用就会遇到问题了。
由此,
H5
History
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H5
之前,
History
仅仅只有一下几个
API
:
|API|说明|
|:-:|:-:|
|
back()
|回退到上次访问的
URL
(与浏览器点击后退按钮相同)|
forward()
|前进到回退之前的
URL
(与浏览器点击向前按钮相同)|
go(n)
n
接收一个整数,移动到该整数指定的页面,比如
go(1)
相当于
forward()
go(-1)
back()
go(0)
相当于刷新当前页面|
如果移动的位置超出了访问历史的边界,以上三个方法并不报错,而是静默失败。
然而,到了
H5
的时代,新的
H5
则赋予了其更多的新特性:
往返缓存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会缓存当前会话页面,这样当下一个页面点击后退按钮,或前一个页面点击前进按钮,浏览器便会从缓存中提取并加载此页面,这个特性被称为“往返缓存”。
PS: 此缓存会保留页面数据、DOM和js状态,实际上是将整个页面完好无缺地保留。
往历史记录栈中添加记录:pushState(state, title, url)
浏览器支持度:
IE10+
- state: 一个
对象(不大于640kB),主要用于在JS
事件中作为参数被获取。如果不需要这个对象,此处可以填popstate
null
- title: 新页面的标题,部分浏览器(比如 Firefox )忽略此参数,因此一般为
null
- url: 新历史记录的地址,可为页面地址,也可为一个锚点值,新
必须与当前url
处于同一个域,否则将抛出异常,此参数若没有特别标注,会被设为当前文档url
url
栗子:
// 现在是 localhost/1.html
const stateObj = { foo: 'bar' };
history.pushState(stateObj, 'page 2', '2.html');
// 浏览器地址栏将立即变成 localhost/2.html
// 但!!!
// 不会跳转到 2.html
// 不会检查 2.html 是否存在
// 不会在 popstate 事件中获取
// 不会触发页面刷新
// 这个方法仅仅是添加了一条最新记录
除此之外,仍有几点需要注意:
- 将
设为锚点值时不会触发url
hashchange
- 根据同源策略,如果设置不同域名地址,会报错,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用户以为它们是同一个网站,若没有此限制,将很容易进行
、XSS
等攻击方式CSRF
改变当前的历史记录:replaceState(state, title, url)
IE10+
- 参数含义同
pushstate
- 改变当前的历史记录而不是添加新的记录
- 同样不会触发
popstate
history.state
IE10+
- 返回当前历史记录的
state
popstate
定义:每当同一个文档的浏览历史(即
history
对象)出现变化时,就会触发
popstate
事件。
注意:若仅仅调用
pushState
方法或
replaceState
方法 ,并不会触发该事件,只有用户点击浏览器倒退按钮和前进按钮,或者使用
JavaScript
调用
back
forward
go
方法时才会触发。另外,该事件只针对同一个文档,如果浏览历史的切换,导致加载不同的文档,该事件也不会触发。
window.onpopstate= (event) => {
console.log(event.state) //当前历史记录的state对象
}
实现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实现
History
模式的路由吧!
我们将上面的
HTML
稍稍改造下,请大家耐心分析:
<body>
<h1 id="id">我是空白页</h1>
<a class="route" href="/id1">id1</a>
<a class="route" href="/id2">id2</a>
<a class="route" href="/id3">id3</a>
</body>
import demo1 from './demo1.js'
// 创建一个 newRouter 类
class newRouter {
// 初始化路由信息
constructor() {
this.routes = {};
this.currentUrl = '';
}
route(path, callback) {
this.routes[path] = (type) => {
if (type === 1) history.pushState( { path }, path, path );
if (type === 2) history.replaceState( { path }, path, path );
callback()
};
}
refresh(path, type) {
this.routes[this.currentUrl] && this.routes[this.currentUrl](type);
}
init()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 => {
// 获取当前 URL 路径
this.currentUrl = location.href.slice(location.href.indexOf('/', 8))
this.refresh(this.currentUrl, 2)
}, false);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 => {
this.currentUrl = history.state.path
this.refresh(this.currentUrl, 2)
}, false);
const link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route')
links.forEach((item) => {
// 覆盖 a 标签的 click 事件,防止默认跳转行为
item.onclick = (e) => {
e.preventDefault()
// 获取修改之后的 URL
this.currentUrl = e.target.getAttribute('href')
// 渲染
this.refresh(this.currentUrl, 2)
}
})
}
}
// new 一个 Router 实例
window.Router = new newRouter();
// 实例初始化
window.Router.init();
// 获取关键节点
var cont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d');
Router.route('/id1', () => {
content.innerHTML = 'id1'
});
Router.route('/id2', () => {
content.innerHTML = demo1
});
Router.route('/id3', () => {
$.ajax({
url: './demo2.html',
success: (res) => {
content.innerHTML = res
}
})
});
演示图如下所示:
总结
一般场景下,
hash
history
都可以,除非你更在意颜值,
#
符号夹杂在
URL
里看起来确实有些不太美丽。
另外,根据
Mozilla Develop Network的介绍,调用
history.pushState()
相比于直接修改
hash
,存在以下优势:
-
设置的新pushState()
可以是与当前URL
同源的任意URL
;而URL
只可修改hash
后面的部分,因此只能设置与当前#
同文档的URL
URL
-
pushState()
可以与当前URL
一模一样,这样也会把记录添加到栈中;而URL
设置的新值必须与原来不一样才会触发动作将记录添加到栈中hash
-
通过pushState()
参数可以添加任意类型的数据到记录中;而stateObject
只可添加短字符串;hash
-
可额外设置pushState()
属性供后续使用。title
这么一看
history
模式充满了 happy,感觉完全可以替代
hash
模式,但其实
history
也不是样样都好,虽然在浏览器里游刃有余,但真要通过
URL
向后端发起
HTTP
请求时,两者的差异就来了。尤其在用户手动输入
URL
后回车,或者刷新(重启)浏览器的时候。
-
模式下,仅hash
符号之前的内容会被包含在请求中,如hash
,因此对于后端来说,即使没有做到对路由的全覆盖,也不会返回http://www.qqq.com
错误。404
-
模式下,前端的history
必须和实际向后端发起请求的URL
一致,如URL
。如果后端缺少对http://www.qqq.com/book/id
的路由处理,将返回/book/id
404
官网里如此描述:“不过这种模式要玩好,还需要后台配置支持……所以呢,你要在服务端增加一个覆盖所有情况的候选资源:如果Vue-Router
匹配不到任何静态资源,则应该返回同一个URL
页面,这个页面就是你index.html
依赖的页面。”app
- 需在后端(
或Apache
)进行简单的路由配置,同时搭配前端路由的Nginx
页面支持。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