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此时虽而受逼,我乃粤西之人,路隔千涯,而无门投处,我粤人未能散者,实无门可入,故而逼从。”这句话摘自《李秀成自述》,意思是说两广之人离家千里,无处容身,故而被逼无奈,只好把身家性命与天国大业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祸福相依。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纵观太平天国主要将领的生平事迹,除扶王陈得才是服毒自尽外,其余将领或死于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或遭受酷刑(林凤祥、石达开、陈玉成),或战死沙场(冯云山、萧朝贵、曾天养),选择自我了断的将领可谓是少之又少。

反观清军方面,从早期的湖广总督吴文镕、安徽巡抚江忠源,中期的钦差大臣向荣、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再到后期的浙江巡抚罗遵殿、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等全都选择了自我了断。无论是从官职还是数量上来比较,清朝官员的自杀比例都远远高于太平天国将领。这其中固然有“封疆大吏,守土有责”的原因,也包括封建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和避免“死前受辱”等一系列因素在内。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那么太平天国将领为何宁愿被俘遭受凌迟酷刑,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一.

受拜上帝教生死观念的影响

太平天国是在拜上帝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借鉴基督教教义所创造的一种宗教形式。基督教反对自杀,圣经旧约中的十诫规定:“不可杀人”,不仅不可杀害他人,而且也禁止自杀。拜上帝教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强调人是“天生天养”,不可自行了断,这跟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念不谋而合。

出伪示,谓人死为升天,不许哭,不用棺木,不设香火,违则为妖邪。——《金陵兵事汇略》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拜上帝教把死称为升天,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进入天国,获得永生的开始。太平天国将领俱是拜上帝教信徒,因而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故而在征战过程中很少选择自尽。

二.企图保全部属性命

“舍命以全三军”的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腹背皆敌,弹尽粮绝时曾打算投河自尽,因想保全部属性命,又对清朝怀有一丝侥幸之心而主动乞降。不料,老奸巨猾的四川总督骆秉章一方面接受石达开投降,另一方面又残忍的将其麾下三千精锐屠戮殆尽。

达开正欲投河自尽,因想真投诚,或可侥幸免死,达开想救众人,俱令弃械投诚。——《石达开自述》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与林凤祥挥师北伐的李开芳被重兵围困在荏平县冯官屯,弹尽粮绝之际企图以诈降的方式获得一线生机,却没想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李开芳不幸弄假成真,被押赴京城惨遭凌迟酷刑。

三.没有时机自尽

太平天国将领多是在仓促的情况被俘,没有时机选择自尽。比如英王陈玉成是被叛徒苗沛霖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俘获,随后被送往清将胜保大营;忠王李秀成逃出天京后,被方山附近的村民因争夺钱财而扭送至湘军萧孚泗营中从而被俘;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是在逃亡途中被清军俘获,他们都不具备选择自尽的良好时机。

此外,南王冯云山在全州中炮身亡,西王萧朝贵在长沙城外中炮毙命,这些战死沙场的将领更加不具备自尽的条件。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因麻痹大意,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的部下发动突袭而被杀,韦昌辉和秦日纲又被洪秀全在事后以滥杀无辜的罪名而处死。

为何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将领并不是宁愿遭受凌迟,也不选择自尽,这其中既有主观上受拜上帝教“不可自杀”观念的影响或者出于保全部属,企图诈降等因素的考虑,客观上又有仓猝被俘,时机不足等实际情况。天国将领也是肉体凡胎,同样害怕遭受凌迟之类的酷刑,忠王李秀成在献上“让城别走”的建议未被采纳的情况下,“求天王将一刀杀我,免我日後受刑,”说明了古代酷刑对天国将领的强大威慑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