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本事和才华,再多的自我标榜及显摆都是海市蜃楼

作者:青苗随笔
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本事和才华,再多的自我标榜及显摆都是海市蜃楼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心事可以坦荡荡,但是才华却不能轻易让别人知晓。因为,不管你是在官场、职场,还是生活中,太显露自己都容易招人嫉妒,被人打压,甚至引祸上身。

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做人,大可不必炫耀。真正高情商的人,都不会轻易显山露水,而是谦虚又低调。

不论是“财”还是“才”,其实不必过多显露,你的财富自然有人知道,你的才华旁人也自然了然于胸,若是不实的炫耀,反而会引起反感,得不偿失。

真正厉害的人,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厉害,因为再厉害的别人,也终究不是自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的炫耀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能低调的活着,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炫耀的,往往是我们没有的,我们炫耀的,也往往是我们向往的。当你能做到不炫耀,其实就已经成为你向往的人了。

《道德经》里面有句话特别好: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中庸》中说:“地低成海,人低为王。做人要谦卑低调才能成就大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一贯的特征。

他们从来不会为了取悦别人而刻意迎合,也不会为了得到别人的羡慕而四处炫耀,懂得稳重处事、低调做人,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扎稳打、踏实而行。

他们从来不活在别人眼里,因为懂得自己亦是风景的道理。事实上,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在朋友圈“不炫耀”。

东野圭吾说:“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做人,永远不要和喜欢拆台的人走的太近,那是对你无情地消耗!

嫉妒是人的天性,但我们可以做到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智慧。跳出互踩的怪圈,你会发现人生之路只会越来越顺。

通俗点说,一个人若是深藏不露,那就会让人摸不清他的底细,反而不敢小瞧了他,也因为这样的谦逊,所以他能为自己规避许多不必要的危险。

就像树大招风一样,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面临更多困境,而想要在风吹雨打中继续锤炼自己,隐忍不发,不断积蓄力量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现在的社会很喧嚣,很多人难免变得浮躁,如果肯静下心来,让自己做一个低调不张扬的人,未必不是在帮助自己更好地前行。

都说,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他真实内心的表现。很多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会反射出你真实的样子。在这个社会生活,越是有本事的人,反而会越沉稳低调,不会一味的炫耀自己,突出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特性有时候会毁了自己,那些习惯性炫耀的人,往往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时的炫耀可能一时爽,但是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都不会显山露水,而是更加沉稳,懂得低调做事,不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不屑于炫耀这些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合群,不得不进入一些圈子,有的人甚至为了和别人相互抗衡,就习惯性的表现自己,装作自己有很多圈子和人脉,提升自我价值。

其实,对于这种表现,往往没必要,一味的炫耀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也不能真正的帮到你什么。

都说,一个人越爱炫耀什么,就越容易缺失什么。习惯性炫耀一样东西,更多的是心灵缺失和自卑的表现。

一个人若是自己内心充实,是没必要去强烈的表现自己。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是最实际的。

可能你炫耀你的圈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羡慕或者认可,尊重你,其实你的内心是没法真正认定自己的。

只有敢于真正正视自己,这样的人才是内心真正的富有。你以为的炫耀,就能够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殊不知会更加清晰地让你认清自己。

有本事的人,从来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而是尽可能的让自己变得更好,提升自我价值。

炫耀自己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你没法去想象的。你觉得自己有钱,习惯性的去炫耀,殊不知比你有钱的人比比皆是,反而他们更加低调。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从来都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沉稳低调的。

若是一个人过于高调,去炫耀自己,反而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别人的嫉妒。要知道,人性这个东西是没法估量的,你这种方式可能就会引起别人的不满。

因为没有谁真正的希望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你越是高调,越容易遭受排斥和非议。

真正有本事的人,更加懂得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不会急着用繁华点缀自己,而是懂得去更好的生活。

比起显露出来的虚荣,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更加注重自身的格局和修养,会尽可能的回归自己本身,不会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炫耀自己的成就,其实,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一段辉煌的过去,会有所成就。

只不过很多人不会把自身的成就挂在嘴上,而是更加会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表现。

越是成熟,有本事的人,更加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不会沉浸于一时的成就。

往往那些习惯性炫耀,有一点成就就飘了,四处炫耀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一个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人,其实更多的是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从不张扬,也不会嚣张。

看到那些动不动就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上,天天去肆意宣扬的人,只会活在这种虚伪的满足感里,根本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

所以说,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都是沉默不语,保持内心的谦和,默默地成长。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每个人的幸福程度基本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但我们经常容易忽视这一点,我们把运气、金钱,以及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当作判断幸福的指标。这无疑会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把他人当敌人,是自我攻击行为,心理大师荣格曾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事实上,越优秀的人越知道利用竞争的正面意义,他们会看到他人的优点并努力超越,而不是在心中一味的嫉妒和贬低对方。

一个优秀的人拥有智商、权力、财富、美貌、自控力等特质后,社会认可和价值感也就随之而来,这些感受最终都会转化为“自我认同”,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心态建设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

如果你没有真本事,再多的自我安慰也只是海市蛰楼而已。所以优秀的人很少把别人当作敌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处于优势,他们也更能利用好优势去创造新的社会认同。

价值评判体系,有很多人都看得到别人的努力和付出,但是他们却挣扎于拖延症和懒惰。

我们因为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影响,都想要变成更好的样子,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人的好,却没有去考虑那是否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社会价值评判体系」是一种「评判体系」,所有的「评判体系」都意味着一定的高低之分,它本身就产生于比较之中。

在过去,买一根一块钱的冰棒我们都能开心很久,现在一个十块钱的冰淇淋掉了我们也不会心疼。过去认为有份稳定的工作就是很好的生活条件了,现如今没有车没有房就意味着你是一个穷人。

人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就是来自于处于某一评判系统中的相对高位。当你处于低位时,不一定意味着你没有实力。

就好比现在很多国内的高中生,在国外都能考上很优秀的大学,但是在国内他们可能只能上一个普通大学。这是由「评判体系」的对比产生的。

如果你总是想要和他人比较,那么总会有比你更高的价值体系出现,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死循环。如何活得更通透?

摘掉竞争眼睛,学会欣赏自己。总是把别人当成敌人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接纳,我们只有摘掉竞争胜负的眼镜才能看到更特别的自己。我们可以每天写关于自己的欣赏日记,是一个帮助自己发现自身优势的好方法。

每天晚上睡前都可以写下 5 个今天做得不错的事情,除了写自己,还要写一点你今天发现别人身上出现的优点。

常怀感恩之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处,我们应该感恩对方的付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 时间长了,我们对待自己也会更加宽容。

减少对他人的评价,当你不自觉地想要去评价他人时,要问自己一些对此有帮助的问题:这个人身上有什么特质是我身上也有的?他/她在这个方面与我是有多相像?

这个办法会将你的注意力从你和他人之间不同点的比较转移到你们之间的相同点上。这样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作家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比如,我们发朋友圈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自己的点赞数,一些心思敏感的人甚至会认真去看谁经常关注自己,谁又从来不关心自己。

看到某人特别受欢迎,一些人心中会有一种不如别人的挫败感。因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反馈才建立起了对自我形象的认知,而点赞显然是一种直观的反馈。

久而久之人们对朋友圈内容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再关注了。相比之下,微博、微信等国内社交应用软件一直都向所有用户显示点赞的数目。

此时不妨思考,我们发表动态/分享心情等等真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吗?或许当你观念摆正以后,朋友圈才开始有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真正活明白了的人,心中没有敌人,只有通透。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程度基本上都取决于我们自身,也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我们把运气以及金钱当成判断幸运的指标。其实那些真正优秀的人都知道利用竞争的正面意义。

也会看到他人的优点并努力去超越与追赶。而不是在心中一味地去嫉妒对方。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们不仅拥有智商还拥有情商,自控能力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以那些优秀的人很少把别人当成敌人,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更好的优势去创造更多的认同感。

人生在世,无论善缘恶缘都能教会我们一些道理。一个真正的高手眼中都是好人,身边没有敌人。毕竟人生很弱,遇强则强。

永远都没有敌人,我们要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当成我们的恩人。当我们对一切都充满感恩与希望时就会发现生活会越来越好。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还有敌人的时候,就会去宽容对方。当一个人心中还有仇恨这种人可以说活着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悲痛中生活。

敌人到底是什么人?他只不过是我们蛋蛋的一个影子而已。所以我们人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处处立敌。当敌人都变成了人以后就会发现他们教导我们一步一步迈向觉悟。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看到别人的努力和付出,但是他们却挣扎于拖延症和懒惰。因为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认为最好的样子。

然而我们龙王只看到了别人身上的好,却没有看到对方是怎样付出的。人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就是来自于出于某个评价体系中产生。

当你处于低位时,不一定意味着你没有实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降低自我的价值评判,要吃鸡给自己加油打气。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焦虑的死循环,我们没有办法从这种死循环中走出来就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看透自己,去帮助自己成长。减少对身边人的评价,当我们不自觉地想要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主要问自己一些问题。

这个人身上有什么特质是我们自己身上也有的,由此我们为什么要对别人品头论足?这个办法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而我们和他人直接去解决。

这样我们也可以看清楚自己身上有哪点不好的行为和别人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快速地去改正,减少对别人的评价。当然我们也不要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当我们真正摆正姿态以后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生活非常有意义,而不是需要让别人知晓。真是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心胸宽广,身边的事情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去容纳。

因为他们内心的格局非常大生活才会变得更加通透。把他人当成敌人是自我攻击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本事,再多的自我安慰也只是海市蜃楼。

所以优秀的人很少把别人当做敌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处于优势。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知道利用竞争的正面意义是什么。

他们会看到他人的优点并努力超越,而不是在心中一味地嫉妒和贬低。这样做我们只会慢慢地丧失自我。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活明白的人心中根本没有敌人。

我们此时只会因为别人身上的好而去向他人好好地进行学习。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以后就会发现自己也日渐强大。人这一生活得越通透,就会发现越精彩。

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做,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我们才活出了人生的本质与意义。

那些真正活得明白的人心中是没有敌人的,这就是通透。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要学会放下,这种伤害就永远不会伤害到我们。

而且不知道的任何事情就不要再去靠近,只有这样我们每天才会生活得非常开心,一觉起来以后才会感觉到轻松。

人的一生需要面临许多选择,还有懂得选择。友不在多,投缘为好;人不在众,志同为佳。跟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即便放低姿态;跟品格优秀的人交往,抱一颗真诚的心。

不要笑话别人身上的疤,因为那可能只是你没受过或还没受过的伤。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人生最大的贵人,永远是自己。取悦别人人不如取悦自己,只取悦自己的人注定可以倾倒世人。

人生就像不停在用的铅笔,开始很尖,但慢慢地就磨的圆滑了。不过,太过圆滑了,就差不多又该挨削了。

借口是种腐蚀剂,它使你无原则地原谅自己;借口是个退堂鼓,它让你堂而皇之地一步步退却。

钱不重要”,这句话只能对未满18岁的人说,只要独立生活了,需要花钱的地方,无处不在。

年轻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是拍给自己看的。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想的不想,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哪里来的那么多人生感悟,不过是碰壁后的自我安慰。也许社会普遍规律之一就是我们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所以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同化别人。

管好你的懒惰浮躁,管好你的感情用事,管好你的怯懦自卑,管好你闲言碎语的八卦心。能静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是一趟单程车,一路向前,永不回头。我们每天迎来崭新的岁月,却常常在自己的蹉跎中,反复过着同样的日子。

有的人,于平凡中含着伤痛;有的人,于痛苦中带着微笑,你的人生取决于你的态度。

生活路上,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你若不坚强,没人帮你分担,你若不努力,没人给你让路。你若不自信,没人替你勇敢。

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是活在别人眼里,而是在自己心里。最怕的是时刻给自己制造优越感,需要依托他人的吹捧,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然而真正的优秀,是来自于端正的作风与高贵的人品,无需刻意炫耀。

层次越高越懂得谦逊,有位名人曾说:“自信与骄傲不同,自信者常沉着冷静,而骄傲者常流于浮夸。”

陶醉于自我的优越感,通过他人吹捧满足自己的人,路通常越走越窄,甚至最后陷入僵局。

真正的智慧,不是刻意炫耀自己有多聪明,而是时刻保持低调内敛,将手头的事踏踏实实做好,成功自然不期而至。

有的人一旦达成小小成就,就自以为是,到处强调自己的才能,显得无知可笑,最后洋相百出。自信未必是锋芒毕露,刻意卖弄自己的优点。

远离浮躁,沉稳如山,才有富余的精力调整前进的方向。层次越高,越懂得保有内心的谦逊与平和。越优秀越懂得尊重他人。

有一句话说,“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让别人舒服。”让别人舒服,并非是态度上的毕恭毕敬,也不是刻意逢迎,而是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平和之心接物。

哪怕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也能保持尊重,平等对待。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常常流于浅薄,盯着他人的短处讥讽嘲笑,自以为高人一等,实则鼠目寸光。

真正有涵养的人,都懂得尊重他人,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吹自擂。相互尊重,是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姿态;

是一种不自觉的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处在低位不卑不亢,身居高位不骄不躁,所呈现出来一种大气的人生格局。

修养的核心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才会尊重他人,就算不赞同,起码也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

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往同一个方向走,而是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自以为是对我来说,是最可怕的东西”,在贬低对方的同时,会让彼此产生隔阂,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很多时候,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变成一把锐利的尖刀,扎进人心。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差异,对事物的看法也难免不同,甚至相反,有句话这样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

有时候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将双方的位置互相调换,便能迎刃而解。多一分理解,则少一分误会;多一分宽容,则少一分争吵。

真正的尊重,不是经常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而是懂得换位思考。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将心比心,才是最适当的相处方法。

这并非世故,而是涵养。有人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再优秀的人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古语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是有实力的同时,内心还保留着充分的尊重与无言的谦逊。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以谦逊之心待人,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上善品德。叔本华说: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他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

放眼望去,只见人生处处充满痛苦,欲望得不到满足令人痛苦,这个欲望满足了,下一个欲望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无穷无尽,总也没有尽头,只有在欲望和欲望之间,稍稍松一口气。

只要人活着,就还要吃饭,还要睡觉,还要取暖,所以痛苦最原初的形式是贫穷,人穷了,就得为生活操劳,就得为生存努力,可是等到你摆脱贫困之时,痛苦还是没有消失,而是又以其他许多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性欲、激情、嫉妒、情敌、敌视、恐惧、求名、爱财、害病等等。

所以叔本华觉得,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外,人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可言。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大多相似,不幸的各有不同。

人的欲望不同,痛苦也就有所不同,想要钱的人,没有钱的时候痛苦,有钱了,想要名,名气不大,也令人苦恼。

等到有钱有名了,突然发现自己精神匮乏,想要获得精神的满足,追寻的过程,也不会那么愉快。

总而言之,每种欲望,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痛苦的可能。欲望满足了就不痛苦了吗?非也。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得不到痛苦,可一旦得到了,新的痛苦又来了,因为必然会有新的渴望,会有新的期待。

所以史铁生断言:人啊,你的名字叫欲望。人就是一团燃着的欲望之火,生命之火不熄,欲望之火就不熄,欲望之火不熄,痛苦之根就不断。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痛苦是人生的本质,而欲望是人的全部密码。人是一团燃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苦,一旦得到了满足,就无聊,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一则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一则是欲望满足之后短暂的无聊,无聊过后,必然会在新的欲望里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就大多数人而言,就是这样。

极目望去,有人幸福有人痛苦,幸福的人想要尽力保持自己的幸福,而痛苦的人想尽力逃避自己的痛苦,让自己也能饮幸福之蜜。总而言之,人这一生,都在竭力避免痛苦,而获取快乐。

陀思妥耶夫斯基嘴上虽然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但在实际行动上,依然是在寻找欢乐,所以他写作,赚钱,他也赌博,在赌博之中获取短暂的快乐。

某种信仰里,将痛苦当做救赎之道,可是目的却在于痛苦之后的永恒的快乐。

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所有人都离不开痛苦,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

再怎么幸运的人生,逃得开求而不得的痛苦,你也免不得要老,要死,死亡就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

当然,充满智慧的人可以坦然面对,因此他们看起来不痛苦,也不执着,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丰富,足以对抗人生的痛苦,使之生活不受影响。

但绝大多数人,可没有这般幸运。不可否认,人世间欢乐和痛苦并存,喜忧参半,各有好坏。

但放眼望去,痛苦中的人要快乐,难之又难,不信你试图去安慰那些痛苦着的人,你说的话他多半不听。

而快乐的人要痛苦起来却极为容易,只要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眼前的快乐和幸福就会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这个例子极多,前一刻还在快乐得大笑的人,突然收到一条不好的消息,诸如股票跌停、信用卡催还款、突发意外事故,洋溢着的笑脸立即就会阴沉下来。

快乐如此难得,本该记忆深刻,事实却又相反,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痛苦和不幸,而且因为记忆的原因,痛苦深刻弥久深刻,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就说感情之中,对方做了五件让你开心事,可是只要对方做了一件让你痛苦的事儿,这一件事就成了全部记忆。

因此,叔本华断言,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目的或许没有,过程却大相径庭。有人贫穷有人富裕,有人终日忙碌,却只能温饱,有人看起来悠闲,却活得舒适。

人生看起来极不平等,美丑一目了然,高矮一比就知,贫富就在眼前,善恶也能分辨。看起来啥也不一样,更没有所谓公平。

可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子,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士兵,也有人扮演将军,还有人扮演乞丐和贫民,这些都是身份上的差异,抛开这些外在的差异,所有人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无能为力的痛苦。

生活之中,社会地位高低,财富的多少,决定了人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可是都是凡人,在没有成为神之前,谁都有烦恼,谁都有痛苦,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同样的,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都免不得要被死亡之刀命中,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罢了。

就是说,痛苦这东西,是人人都有的,逃得了活的痛苦,你也逃不开死的恐吓,就算不怕死,磕磕绊绊都会痛,只是痛苦程度不同。

人生各有不同,但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大多相似,都是为了快乐,喜欢挣钱,不是因为喜欢那个数字,而是因为钱能带来很多快乐,并且可以免去人生很多痛苦。

喜欢名也好权也罢,都是在逃避痛苦,意在获得快乐。怎么获得幸福和快乐呢?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将人所能拥有的东西分为三类:

第一,人的自身,就是最广泛的人的个性所具有的东西,包括健康、外貌、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人的潜能。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人的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第三,人对他人显示出的形象,可理解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理解成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诸如名望、地位、荣誉。

与此三种拥有对应,人就有三种摆脱痛苦的方式:第一种,也就是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一种,赚取身外之物,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刻最开心。

很多人拼命赚钱,因为钱能让人逃脱大部分的痛苦,有钱了,就可以活得更轻松,就可以吃得更好,就可以穿得更好。这种外在之物带来的,是一种对抗痛苦的幸福。

第二种,是在他人面前获得一个好的形象,比如会在他人面前显示出自己身份优越,显示出自己人生幸福。

这种形象,和身外之物息息相关,他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得到物质和金钱,而金钱和物质也能帮助人包装自己的形象。

一个好的形象,也能帮助人获得幸福,抵抗痛苦。但通过这两样东西得到的幸福,是很容易失去的,而且是短暂的。

曾经没钱的时候,一星期下一次馆子,你觉得很幸福,但是有钱之后,天天下馆子,也未必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了。

同样的,你做了一件大事,第一次有人夸你,你可能觉得自豪感爆棚,可以次数多了之后,难免不是味同嚼蜡。

所以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内在的素质,这种内在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内心的幸福,而外在之物,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

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的门徒采多罗斯说的:“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不在我们自身之外。”

苏格拉底在死前反省自己的一生,他说自己一生都是幸福的,再没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生了。

可是苏格拉底并不算富裕,也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常年穿同一件衣服,很多时候赤脚行走,走在琳琅满目的大街上,他还感叹,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啊。

自身的思想或者精神,决定了幸福的样子,境遇相同的两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完全不同。

同等的物质条件下,苏格拉底能够幸福地生活,换做另一个一心扑在钱上的人,怕是要叫苦连天了。

但是如果在一个大家相互攀比的场合,人人都在互相吹捧中开开心心,而苏格拉底若在其中,怕也要苦笑连连。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所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就不同。

就说写作,路遥写到吐血,这种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痛苦,可是在其中的路遥,感受到的多半会有外人难以理解的甜蜜。

再说塞万提斯,在监狱里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堂吉诃德》,坐牢本就艰苦,他还要写作,这岂不是苦上加苦,可对塞万提斯来说,写作让他忘记痛苦,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人生处处都充满痛苦,但人对世界的理解,决定了人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的”。

“人能得到的属于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被这个人内在的东西决定了。说了半天痛苦的哲学,但如果有人说受苦是好事,那受苦的一定不是这个人。

痛苦不是个好东西,是摧残人性的,但痛苦又无可避免,《白鹿原》里有句话说: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因为他不想来到这个苦难的世界。

于是大多数人都在寻求欢乐,可欢乐终究是短暂的,就像汪国真说的“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在欢乐的驿站里,你可以短暂休憩,但是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进,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两个驿站之间离得近一点。

在叔本华看来,最智慧的人不是去寻求欢乐,而是尽力避免痛苦。避免痛苦的法宝,无法从外在获得,而只能内求己身。

正是因为内求己身,所以苏格拉底最后虽然被毒死,但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却可以放言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告诫自己,我就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内在越丰富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少,所能感受到的烦恼就越少,不是因为这些烦恼不存在了,而是因为对于他来说,他有了更为美好的东西。

而就一般人而言,烦恼不断,抱怨不断,痛苦不断,他们怎么那么倒霉呢?答案不是上帝对他们苛刻,而是他们选择了追寻欢乐,而且追寻的是最为短暂的欢乐。不可否认的是,短暂的欢乐比较容易得到,因此追求的人也最多。

不难从很多地方看到,有些人买的时候快乐,拆包裹的时候很快乐,可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烦恼,有些是因为钱少了烦恼,有些是因为又看上了更好的东西,儿那东西还不属于自己。

有句话说:要进窄门,那路是窄的,走的人少,但却通向永恒。而那宽的路,宽的门,走的人多,因为通往灭亡。

寻求外在的欢乐,就是那宽的路,宽的门,容易走,走的人也多。而寻求内在的丰盈,则是那窄门,路窄,门小,走的人也少。

叔本华说,痛苦是生命的本质。他的思想无疑是悲观的,但是叔本华的一生,却是积极的。

他是富商的儿子,从小就锦衣玉食,不愁吃也不愁穿,二十多岁了,决定从事哲学研究,年纪轻轻就完成了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虽然这本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得到哲学界承认,可是在他死后,却为他迎来了巨大的名声。

叔本华做过大学教授,和黑格尔竞争过,虽然在当时的经典哲学面前,一败涂地。

可是他却很积极地宣扬自己的“悲观哲学”,后来尼采在地摊上看到叔本华的作品,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来一对翅膀。”

叔本华鼓吹悲观,说人生痛苦,自己一生却过得挺好,和叔本华不同,尼采鼓吹着强力意志,满世界呐喊人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却过着悲剧的一生,直到最后抱着一匹马成了疯子。

叔本华在临终前也说: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永世不忘的东西。如今,其作品《人生的智慧》,却是很有营养的鸡汤,教人积极生活。

痛苦既然无可避免,“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死亡又如影随形,“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那么人就更没道理浪费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

人们理解人生的痛苦,不是为了活在痛苦里,而是为了活得更美好。人们了解人生无意义,不是为了随波逐流,更不是为了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知道那么多无意义的事情后,可以去寻找意义。

同样的,人们知道死亡如影随形,也不是为了立刻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活,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活,身在地狱,心向阳光。

在阳光的照耀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一生的价值,超越欲望的控制,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

在当今社会,内卷越来越严重,不仅让职场上的竞争力更大,同时在生活之中的攀比也越来越严重。今天你买了新衣服,明天我就要买新的包包。你说你升职,明天我就要说自己加薪。其实不一定是真实的现状,但是就是不想让别人看不起,才会疯狂的炫耀。

亦舒曾在《圆舞》里写道: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对于层次高的人来说,就是如此,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很普通,没有什么非要晒出来的,尤其是以下三种东西,从来不会炫耀,因为他觉得炫耀出来,会非常的低级和没有必要。

支付宝有一个年度账单的功能,可以算出这一年你支出了多少钱,本来只是一个总结性的功能,但是却成了多少人炫耀自己物质的工具。因为觉得自己支出的越多,流水越大越有面子,所以才会恬不知耻的在朋友圈之中,凡尔赛的晒出来,说自己应该开源节流了。

这种人可能会收到别人羡慕的评论,但是在别人的真实内心,绝对是嫌弃的。自古就有言:财不外露。不管你怎么有钱,也不是可以轻易露出来的。

对于层次高的人来说,自己究竟多么有钱,其实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所以才会觉得高档次的生活不过是普遍,没有非要炫耀的理由。

同时他们也发自内心的觉得,炫耀财富是一种特别无知的行为,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现在炫耀了,也可能会有失去的一天,所以不必看得多么重要,平常心就足够。

人这一生所追求的,除了财富之外,就是名望。希望自己的名字响彻大地,在别人提起来的时候,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希望自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享受的是这种名利双收的感觉。

但是对于层次高的人来说,太过于显眼的名誉,只能是自己的累赘与拖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越是名誉高的人,越懂得要完善自己,越爱惜羽毛,越不愿意做那些容易影响自己名誉的事情。

那些喜欢炫耀名誉的人,大多数不过是狐假虎威,只是借一个名头罢了,没有什么真正厉害的实力,只是为了唬人。层次高的人不愿意自己家喻户晓,只希望自己默默完成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只因为觉悟不同,做出来的事情也是大相径庭。

人脉是一个人隐藏的最大的财富,哪怕身无分文,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困境,但只要还有贵人愿意帮助自己,那么就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层次高的人懂得人脉的珍贵,自然不会随意拿出去炫耀,这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尊重的。人情往来之中,自己慢慢经营下来的江山,绝对不能因为几句轻浮的话就功亏一篑了。

只有层次低的人,才会在抱上大腿以后,以为自己有了靠山,可以随心所欲而变得膨胀起来。各种炫耀,在外面各种吹牛,许下明明无法做到的人情承诺,只能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麻烦,甚至让自己人脉对面的那个人,不愿意再和自己交往。

炫耀出来的人脉,多少带有一些谄媚,被别人发现看到以后,不是羡慕与尊重,只是想着如何利用你,别因为一次炫耀,就成为了别人的免费工具人。

有人喜欢把生活当成是自己的秀场,只有让自己出尽风头,好好感受别人羡慕自己的眼光时,才能够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是当虚荣心满足了以后,随之而来的麻烦却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虽然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拿来炫耀的。对于层次高的人来说,他们不屑于炫耀,也不愿意炫耀以上三种东西,不是恐惧害怕,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炫耀财富,就等于给了别人借钱的机会。炫耀名誉,就等于让别人挑剔自己。炫耀人脉,就等于断了自己后路。

活着就应该养一个有趣的灵魂,让生命在人生的意趣中丰盈,方能不负生命的厚重,不辜负时光的隽永。

带着人生的意趣,漫步在悠长的时光里,每当站在时间更新的门槛边回眸或眺望时,纵使很多往事已被尘封,即便许多心事已然沉淀,但因人生有了有趣的底色,无论经历留下怎样的记忆,都会成为心里最终的一道风景。让生命在走向深邃和丰满中,日益丰盈。

作家贾平凹曾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无趣。人生无趣,会让生命因此而变得粗糙钝挫,心性因此也会变得麻痹木纳。无趣的人生,总是让生命自带悲情,即便在欢喜的时光中,也充满了莫名的忧郁和愁苦,让生命的赓续,看不到岁月前行中的光明和希望。

一个真正精神丰富的人,生活往往是多彩的,生命是饱满的,既懂得生活,却又有自己的人生意趣。

作家王蒙在《人生即燃烧》一书中写道:“人生实苦,然而有美有趣。用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我,就有了人生滋味。”

人生的意趣,是滋养生命的阳光和花朵,黑暗里可以温暖和照亮自己,度过那些难捱的时光;光明里可以自成风景,予人芬芳,赠人美好,让生命在人生的意趣中丰富。

时光荏苒,让人生活得有趣一些,做一些有趣有义的事情,来修剪生命不该保留的旁枝末节,用精选的美好润色和着墨生命的花朵,善待生命和时光。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曾写道:“人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

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这便是人生的意趣:生,有底气;活,有生气,生活有朝气。

​人间意趣,至味人间。让生命在人生的意趣里丰盈,有热爱的坚持,有执念的舍弃。余生,做一个有趣且内心干净富足的人,日有安暖,岁有清欢。

共勉!

作者;青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