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前言:

司马懿的形象一直不太正面,在很多文人的笔下,司马懿是被否定的对象,一提到司马懿,所用词语大多是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等等。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人们对司马懿的愤恨,大多都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确实非常可恨,他终结了一代名相,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北伐,他夺了曹魏的天下,收买拉拢党羽,以恐怖的屠杀对待自己的老东家曹魏,他的行为和中国传统儒家的颂扬背道而驰。

但是对人物完全一边倒的评价本就意味着片面,作为司马家族的领军人物司马懿能成为影响一时的著名政治家,一定有他的正面和过人之处。

一、司马懿和曹操第一次交锋:司马懿的“术”输给曹操的“势”

司马氏家族是个大姓门阀。自西汉

“独尊儒术”

后,世族望家多是儒家人士,司马家族也是儒门中人,《晋书》上说司马懿

“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也正是儒门子弟的风范。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曹操是雄才大略之人,他用人并不拘泥于世家大族,而是以能力为主,为此,甚至录用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的人,这样的行事就和世家大族的门阀势力形成对立,而曹操是个权变的人,他并不会因此而得罪门阀世家。

曹操以独到的识人术看出司马懿有能力,而司马懿又有世家大族的背景,这就是曹操的最大威胁,因此,曹操心生一计,将司马懿纳入麾下,曹操的计谋主要基于两点:

1、 将司马懿纳入自己的掣肘之下,使其不得肆意发展;

2、 将司马懿纳入麾下,就是告诉世家大族,曹操重用世家大族。

曹操的计谋,司马懿当然看得出来,因此,同样有计谋的司马懿自然不愿意被曹操纳入麾下,他以患“

风痹

”症不能起居为由,企图逃避曹操对他任用。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曹操也计谋老到,他怀疑司马懿识破了自己的计谋,就派刺客去观察,一旦发现司马懿装病就予以刺杀。而曹操这一招又被知己知彼的司马懿算计到,便直挺挺装作一个四肢麻痹而不能行动的病人,刺客信以为真,将观察的一五一十告诉了曹操,终于打消曹操的怀疑。

这一年是建安六年,司马懿仅22岁。

可是,装病这样的事,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以曹操的精明,终于明白司马懿的装病,便不再和司马懿玩计谋,他用起了他的权势,命人明确告诉司马懿,再不出仕就立刻逮捕收监,司马懿才终于

“惧而就职”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曹操让司马懿出山,并非要用他,而是要防他,因此并没有给司马懿委以重任,而是让他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当家臣,先是黄门侍郎,再任主簿,也就是秘书。

二、司马懿在曹操麾下的难:既要显示忠心,又要显示能力比不过曹操

司马懿本是想做大事的人,自然也是需要平台,可是曹操却是精明而疑心重的人,这让司马懿对自己的行事颇费脑筋,他面临进退两难:

1. 如果一味的学徐庶,来个“进曹营一言不发”,没多久就废了,因为人的学识必须在实践中操练,否则就成为纸上谈兵的腐儒;

2. 如果太过于锋芒毕露,也许没多久就会被曹操砍了脑袋。

司马懿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收起锋芒,以一个臣子对待主公的态度,忠心耿耿辅佐。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因此,司马懿在曹操麾下表现得非常老实,在不同场合,主动献计献策,而有意使自己的策略

并不显得比曹操高明。

司马懿跟随曹操讨伐张鲁时,他献策: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进若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司马懿不会不知道,刘备入川甚得人心,蜀中局势稳定,而且入蜀艰险,冒然入蜀只能失败,而以他对曹操的了解,曹操不会这么做。果然,他的建议被曹操否定: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再一次是曹操大破孙权,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并劝曹操做皇帝。曹操说:

“此儿欲踞吾著炉碳上邪?”

司马懿又忠心耿耿的建议:

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司马懿不会认识不到曹操的正确选择,只是他此时既要表忠心,又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不如曹操。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可是,司马懿又并非一味表现得一无是处,他也还提供给曹操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曹操为魏王以后,司马懿为军司马,此时他就给曹操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司马懿提出的建议乃是立国强军根本,结果被曹操采纳,不长时间,国家就摆脱战乱的结果,变得丰衣足食。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饶是司马懿如何表演,他在雄才大略的曹操之下活得还是非常辛苦,因为曹操根本不相信他,曹操对儿子曹丕说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说明曹操对司马懿一直有清醒的认识。

曹操清醒,司马懿更清醒,他利用在曹丕身边的条件,和曹丕处得非常好,而且忠于职守,日夜效劳,终在曹操手下保得性命。

三、司马懿是忠臣:在曹丕和曹叡这样的英主麾下

司马懿顺利度过了曹操时期,到了曹丕当政时,司马懿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了,而曹丕也是一代英帝,司马懿也尽心辅佐,此时,日子舒心的司马懿安心为臣,并没有露出太大的野心。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曹丕死后,大将军曹真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叡,曹叡也是一代明帝,再加之大将军曹真也是一位战功赫赫有头脑的武将,在曹叡和曹真面前,司马懿也只能老老实实尽臣子本分。

曹叡死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刚开始曹爽和司马懿关系还不错,时间长了,两人之间能力的不平衡便暴露出来,而能力不平衡就成了矛盾之源。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曹爽的能力比他的父亲曹真差了一大截,也就和司马懿不在一个量级,两人一同辅政,必然使得司马懿抢占了很多风头,更何况司马懿本就是有野心的人,合作起来必定不太愉快,曹爽就想改变这样的不愉快。

四、司马懿成为权臣:在曹芳这样的弱主麾下

被司马懿能力压制的曹爽想削弱司马懿的权力,他请曹芳降诏,升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这样,司马懿虽然升了官,可是却失去了实权,因为以后所有的文件都要通过曹爽,于是,曹爽开始一人独大了。

分司马懿的权,将司马懿边缘化,司马懿是决不会甘心的,曹爽确实爽了,可是和司马懿的矛盾更加尖锐。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司马懿的特点是能忍,此人在曹操时期和对诸葛亮的战争体现得特别明显,而今在曹爽这里,司马懿更能“

”,可是除了能“

”之外,司马懿还有个特点就是行事秘密果决,此时,他已经在为诛杀曹爽做准备。

司马懿虽然是太傅,可是他太尉手中最重要的军事权力并没有交出来,而是

“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为了麻痹曹爽,他又开始了对付曹操那一套,“装病”,他病得很厉害,

“尸余气,形神已离。”

可惜曹爽不是曹操,曹操不吃的一套,曹爽全吃下去了,他完全相信了司马懿的病,以为司马懿马上就要完了。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和他的弟弟们都随同曹芳去拜谒魏明帝的高平陵,城内空虚,司马懿立刻抓紧这个难得的时机行动。

首先,司马懿以非君子的手段让太后表态支持自己,之后关闭所有城门,占领武器库,并在洛阳城南的宣阳门设立防线;最后宣布剥夺曹爽和他弟弟曹羲的军权:

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拿着命令进入曹爽军营,控制了曹爽的军队;又命令太仆王观拿着命令进入曹爽弟弟曹羲统领的禁军营中,控制了禁军。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所有安排妥当,司马懿最后才是给皇帝曹芳上书,弹劾曹爽,先说了自己一通好话,然后说了曹爽一通坏话,并告诉皇帝自己已经动用了军队捉拿曹爽、曹羲、曹训兄弟。

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司马懿完全违背程序办事,先斩后奏,这在曹操,曹丕和曹叡时期是想都不敢想的,根源就在于皇帝曹芳太弱。

但戎马一生富有心计的司马懿,其实也担心曹爽硬来,便玩起了军事上的围三缺一,他让人向曹爽传话,说曹爽只有两条路的选择,一是双方硬拼,但是自己的实力很强,因此曹爽没有机会,二是曹爽投降,可以保住性命。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在司马懿的心理战下,曹爽完全没有了主意,他自我催眠,认为投降了

“不失作富家翁”

,于是,曹爽投降了。

结果,投降的曹爽被司马懿灭族。

灭了曹爽之后,司马懿彻底没有了对手,也彻底没有了顾忌,他开始随心所欲的清除异己。

之后,司马懿杀充州刺史令狐愚、车骑将军王凌、让曹芳降诏赐死曹彪,将曹魏的各位王公都徙至邺城进行监控,到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司马懿完全掌握了魏国的朝政。

五、司马懿功在千秋,因为他的家族结束了百年战乱

司马懿虽然以非君子的手段掌握魏国朝政,可是此人却非祸国殃民,相反是利国利民。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我们对司马懿所熟知的,多是他和蜀国诸葛亮相持时的双方计谋百出,各出武功,他夺街亭,擒孟达,最后拖死诸葛亮,还有他征伐辽东的赫赫战绩。可是对司马懿的国家建设之功却知之甚少,其实,司马懿对内政的建设,并不输于他的武功。

和诸葛亮相持之时,司马懿就主持疏通了成国渠,修建了临晋水库,这些水利设施可灌溉农田数千顷;此外,司马懿还在淮河流域主持施行了大规模的屯田。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正始三年即公元242年,司马懿还

“穿广槽渠,引河人汴,溉东南诸破,始大佃于淮北。”

司马懿开凿和拓宽了淮阳、百尺两条灌溉渠道,又在颖川南北的广阔区域营造梯田一万多顷,疏通渠道300多里—这些渠道可以灌溉农田两万顷。

从此,淮北一带成为国家重要的产粮基地,从寿阳一直到京城洛阳,农田连成了一片。

司马懿还能积极规劝。

正确的定位方能成大事,看司马懿一生经历四个主公的三种表现

魏明帝曹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宫殿,大批的农民被征用,农田逐渐大片荒废,民生苦不堪言,司马懿上奏魏明帝进行规劝,使得魏明帝有所收敛。

对曹芳征集的一万多劳役,司马懿也以辅政大臣名义予以罢免。

一言以蔽之,在司马懿的辅佐之下,魏国经济超过吴、蜀两国的总和,军事力量远非吴、蜀可比。

而司马懿的子孙更结束了三国纷争的百年战乱,完成了三国的大一统,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