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内容超吸睛!古代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被“搬”上微信

“海星,渔民们也称它为海盘缠,这货看起来呆萌可爱,然而却是非常凶猛的掠食动物,海底只要比它小的生物,都在它的食谱里,饿急了甚至连同类都吃……”打开“山东易华录”微信公众号,首先看到的不是企业快讯、活动消息,而是一条条内容考究、用词活泼的海洋科普小知识,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广受欢迎的科普文章,来源于古代山东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记海错》。该书是古代山东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2021年,山东易华录特邀青岛城市学院(原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副教授李伟刚共同编译了《清嘉庆郝懿行##_FORMAT_LT_##记海错##_FORMAT_GT_##译注》,对《记海错》原书进行了注解和翻译,同时对所述海产进行了绘图和科学分类,此后又以数字化文创的形式搬上了微信公众号。

内容超吸睛!古代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被“搬”上微信

据山东易华录常务总经理朱梅介绍说,《记海错》系列公众号每一期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导读”“译文”“拓展阅读”“科普”。研创团队对于公众号内容的编辑认真负责,对于标题的提炼尤其斟字酌句。有时候因为一个能够“吸睛”的名字,队员们争论得“火药味”十足。于是就有了“‘好色’的海带”“海洋中的‘狼狈为奸’”“给老丈人的专属鱼礼”“一种名字很豪横的鱼”“一种名字让人想入非非的贝类”等给读者无限遐想的题目。

山东易华录成立于2012年11月。该公司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技术与应用面向全国开展智慧海洋建设、海洋大数据产业化、数字海洋文化和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业务。2018年,山东易华录在青岛建成海洋大数据产业基地先行区,以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为主题,连续开展海洋文化科普教育活动上百场。2019年,山东易华录获批省级数字海洋文化产业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及产品研究,计划出版一系列山东海洋文化古籍相关的著作。“我们想要传播独具特色与中华内涵的海洋文化,将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转化为海洋文化软实力,以促进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海博说。

内容超吸睛!古代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被“搬”上微信

《记海错》一书,由清经学家、训诂学家、著名学者郝懿行所撰写,列记了今胶东半岛一带八十余种海产品的形状、产地、产时、名称、食法、储法等。该书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普和民俗价值。但是,《记海错》一书原稿不过万字。山东易华录的海洋文化研究创作团队却将其整理成一部总字数为33万余的大部头。2021年7月20日,山东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策划的《清嘉庆郝懿行##_FORMAT_LT_##记海错##_FORMAT_GT_##译注》一书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9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发布了第三季度推荐书单,《清嘉庆郝懿行##_FORMAT_LT_##记海错##_FORMAT_GT_##译注》上榜“海洋科普新书”推荐名录。

据朱梅介绍,公司联合李伟刚副教授组建了团队,历经一年多的努力,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编校《记海错》。《记海错》原稿为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出版的繁体竖版古籍。研创团队首先将原文逐句辨识,并输入电脑。同时根据文字内容的理解予以句读,即加入标点。原稿中的错字、异体字,也在编校过程中修改为常用字,以提高其可读性。

其二,注译《记海错》。对于编校完的文稿中出现的古文辞和生僻字,进行了详细注解。考虑到该书的普及性,创作团队又在注解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了翻译。

其三,图说《记海错》。基于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的灵感,山东易华录研创团队聘请专业队伍对于41种海产进行了绘制,所绘制的图片包括写实版和卡通版两种,以适应不同风格文创作品的需要。

其四,科普《记海错》。《记海错》一书,创作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200余年。彼时对海产的称谓与当代海产的名称,也相去甚远。山东易华录研创团队查阅了《山东鱼类志》等当代山东海产类科普图书,根据《记海错》中所载海产的特征,在当代科普图书中进行印证,为每一种海产进行了科普,内容包括常用中文名、别名俗称、分类、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和价值等诸多方面。

内容超吸睛!古代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被“搬”上微信

为了更好地推广《记海错》一书,2021年1月27日起,研创团队便开始在“山东易华录”和“海洋大数据产业基地”两个公众号平台上进行了《记海错》系列内容的连载,截止目前已经连载了45期,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粉丝”的欢迎和好评。

内容超吸睛!古代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被“搬”上微信

接下来,山东易华录将利用海洋文化数据、VR/AR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依托《记海错》《山东海洋文化古籍选编》等专业化、精确化、科学化的内容,打造“数字海洋世界”产品,打造从远古到未来的海洋发展变迁历程、神奇科幻的海洋生物、神秘的大国重器等一系列海洋科技文化展示与互动体验内容,以创新形式和手段助力海洋文化的传播。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