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同为功业上彪炳千秋的“千古一帝”,同为在抗击外族侵略上战功卓著的彪悍君主,同为靠造反起家把上以任皇帝拉下马的狠角色,为何一个千秋流芳、一个毁誉参半?

唐太宗李世明与明成祖朱棣均是以政变起家,马上得天下的强者,但是二位的历史声誉确有着不一样的距离。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军事能力最强的王者,在隋朝末年群雄逐鹿之时创立了不朽的功勋,随后在帝国隐痛玄武门之殇中篡得天下。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平蒙古诸部,迁都北平,下西洋、通运河、修永乐大典,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无不出色。但相似的“工作经历”,相近的“工作业绩”,可两张“简历”,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其实看两位帝王在选人用人的为君之道上就高下立判。

一、“天可汗”李世民用人海纳百川、吞吐天下

伟大的政治家必须要有伟大胸怀和理想。想要实现伟大的理想,必须躬身克己、海纳百川。将内部最重要的政治资源——人才拧成一股劲,形成合力破万势。这首先就需要虚心纳谏,以人为镜、时刻反省自身。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镜子——“魏征”。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之太子府臣,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惜魏征之才留为己用。魏征此人刚正不阿、一心奉公,说白了眼睛里不揉沙子。李世民也是强势君主,可为了笼络人才,在魏征面前也只能委屈自己眼睛里揉揉沙子了,可这一揉就揉了几十年。

我们来举个例子:贞观三年春,天下初定,西域诸国想要入朝纳贡,李世民觉得这正是彰显贞观盛世之好事,遂想大搞欢迎仪式。但这事魏征极力反对,奋勇进言。魏征大意是说:“国家纷争多年,刚刚战乱承平,这个时候应该修养声息,少在这些迎来送往的事情上浪费资源,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才是正道。”意思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领导,这个时候最好少嘚瑟!”,很是让李世民下不来台。

如此直白的回怼,皇帝不闹不怒吗?不是,是因为帝王的修为不允许李世民太过于恼怒。“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李世民正是这样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是如此的用人之道,才能让贞观成为真正的盛世,才能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千古第一帝”。

再例如,随着贞观盛世成鼎足之势,朝野群臣希望皇帝举行封禅大典,这对一位帝王来说也是载入史册、弘扬功业的大好事。魏征又站出来反对,李世民对此反问三连击:“难道是我的功绩不够吗?还是仁慈和德行的修为不够?还是天下现在不太平?为什么就不能封禅!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魏征就一句话:“都够,但不完美!”。最后李世民不得不放弃封禅大典。

李世民是及其好面子的人,却能适可而止,及时刹住了封禅颂德的念头,充分说明他对直臣、能臣、真臣的看重。

纵观贞观一朝魏征劝谏数百次,素有“唐朝第一小钢炮”之美誉。

比如:有一次魏征得知西域进贡给李世民一只雀鹰,马上取天下的皇上对事物爱不释手,天天把玩。魏征唯恐皇帝玩物丧志开荒废朝事之风,便专门趁李世民玩鸟的时候来汇报工作,李世民听闻魏征来了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拖延时间不走,说起来没完没了,李世民不敢动只能耐着性子听他讲完。结果魏征走了,鸟也被捂死了。这就是贞观年间著名的“鸟命”事件。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从此以后后世就有了“李世民怕魏征”一说。

但隋末逐鹿纵横、铁骑勇夺天下,平突厥、定西域的“天可汗”李世民会怕自己朝臣吗?显然不是,这种“怕”才是帝王的心胸格局。用人之道就应该是海纳百川,躬身从谏如流、方能任人唯贤。

就是这种“怕”造就了日出东方的贞观盛世,造就了万邦来朝的天可汗美誉,也奠定了华夏鼎力于世界舞台正中央的坚实基础。

二、明成祖朱棣为君嗜杀旧臣,生性多疑

格局这种东西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格局有时候往往不是自己一个人天生的,与家庭背景、家族传承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陇中望族出生,垒世三公九卿。明太祖朱元璋打小放牛、长大要饭、后来当和尚算是勉强混进“体制内”也是食不果腹,只能被迫造反。可以说老朱家的家风和老李家的相比来讲还是略微促狭了一些,这对家族后人在为君用人上也是深有体现。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就弑杀功臣,好不容易厚道儿子朱标继承大统却好景不长,随即撒手人寰。建文帝生性懦弱却也多疑,逐行削藩之策却藩销到了深谙兵法、英勇善战的燕王朱棣身上。

即便这样建文帝还对众部将说:“绝不可伤害我叔叔,让我永世背负弑叔的骂名。”结果燕王在夺位内战中次次冲锋在前,望者披靡,终攥取大统于怀中。总结一句话——有证,就是好使!

可见战场上的仁慈,是对自己多么的残忍!建文帝所发给朱棣的“免死金牌”,亲自葬送了自己的皇帝命运。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同时燕王朱棣也是一名好演员,起兵初期准备不足,一边拉拢旧部,秘密联系部队,招募死士在王府后院打造军械、训练兵马,密谋造反。一边或于家披头散发、装疯卖傻,或于街上撒泼打滚、自残自辱,据说为了让建文帝派来考察的人相信他真的疯了,还跳过粪堆。

燕王首席谋士姚广孝来家中看望燕王,燕王还以疯魔状态示之,姚广孝就一句话便令燕王恢复了正常,立刻、马上起兵造反。这句话说白了就是:“领导,您要再这样,我就陪你不玩了。”

可见能成大事者都是狠人。

就这样一位狠人虽取得了帝位,但得位不正加之生性多疑就造成了杀之后快的用人之道。在靖难之变后就对建文朝旧臣进行了血腥的清洗。虽说是为了稳定超局的无奈之举,但手段却有些过于残忍。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举个典型的例子:铁玄,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靖难之变时刚勇不屈率旧部死守济南,朱棣久攻不下,只能掘开黄河,引水灌入济南城。此役之后,铁玄被俘,面见朱棣时誓死不跪,骂声不绝于耳。当时愤怒的燕王朱棣命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蒸煮之后塞入铁玄口中,还问他是什么滋味。铁玄宁死不屈,厉声道:“忠臣的肉好吃!”。

随后朱棣命人将铁玄凌迟致死,就这样朱棣还不罢休,命人拿来一油锅把铁玄的尸骨扔入其中,当时有一名太监想让油锅中的铁玄尸骨转身,却被油锅里喷溅出的热油烫的哇哇大叫,铁玄的骨架始终都挺立着,可见其气节。

铁玄如此之忠直之人,如能耐心笼络,悉心安抚,必将成为当朝肱骨之臣。但是朱棣却为了面子,当众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之屠戮,这就是朱棣与李世民的根本性不同。

再例如: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靖难之变后朱棣让其归顺,其公大义凛然,断然拒绝。并呵斥朱棣背叛祖先、欺负小辈、谋权篡位,实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愤怒的燕王将陈迪与其六个儿子同时处以凌迟极刑,女眷发配司教坊供人玩乐。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祸不及家人,诛杀陈迪和他所有的儿子,已经是斩草除根。可是朱棣为了立威,还要将其女眷家属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悲可叹!

之后朱棣又多次怀疑建文帝尚在人间,命郑和下西洋,顺便寻觅其踪影处之。可见永乐大帝手段之狠辣,为了大位,一切都做的出来。所以既使功业再高,如此用人之道,也依然会为后人诟病。

小结:

总体来讲,两位君主均是强者,文治武功无不卓越,一个开创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灿烂文明之先河——贞观,锻造了万世流芳的丝绸之路,奠定了中华古代盛世历史的标杆。

一个明显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路径,打造了天子守国门的先例,其顽强凶悍的作风大大地削弱了蒙古蛮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书写了明王朝最为辉煌的盛世——永乐。

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彪炳史册,而对朱棣却没有这么高呢?

但其中一位在贞观的晨钟暮鼓之中,俯瞰华夏大地,远眺西域诸国,天下平定、万邦来朝,可以自豪的对故去的先帝说:“此生无愧于华夏”!

另一位在残阳如血映照的宫墙之内却仿佛到处都能看见先父伟岸的身影、先侄幽怨的眼神、耳边回荡着前朝旧臣厉声的质问。金陵温情不在、唯有迁都北平,归去!归去!天子守国门,一声长长地叹息湮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明史》《大唐兴亡三百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