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看惯斯诺克转播的我们,对于斯诺克解说员又有着怎样的了解呢?

据《广播时报》研究,历史上首个斯诺克广播可以追溯到1935年12月,当时威利·史密斯(斯诺克和英式比利传奇选手)为伦敦地区的斯诺克广播提供播报和评论。他当时在节目中报道了乔·戴维斯和霍勒斯·林德伦在Thurston’s Hall的一场精彩比赛。

二战结束后,乔·戴维斯在1946年赢得了他最后一个也是他的第15个世界冠军,自此之后斯诺克运动进入了由他的弟弟弗雷德·戴维斯统治的时期。

当时斯诺克运动的主场地之一是莱斯特Square Hall。著名的BBC体育评论员雷蒙德·格伦丹宁正准备在伦敦的一个比赛场地上开始评论工作时却不巧患上了喉炎。这时,主办方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人代替患病的格伦丹宁解说比赛,最终他们选择了莱斯特Square Hall的经理泰德·洛。

泰德·洛作为经理原本是承担介绍球员、宣传比赛以及清洁洗手间这样的活计。首次担任评论员的他,甚至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来供他使用。在当时,泰德·洛被安排在观众席上对乔·戴维斯的比赛进行解说。

为了不影响比赛,观众席上的泰德·洛形成了以沙哑的低语和清淡的口吻为特点的解说风格。他后来成为斯诺克运动中的“好声音”,并且他也保留自莱斯特Square Hall首次解说以来形成的独特风格。自此之后,直至2011年去世,泰德·洛一直被大家亲切的称为“低语者泰德”。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1969年,泰德·洛与当时BBC二台的主管大卫·艾登堡一起,在将单局比赛Pot Black引入主流电视节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天晚上在两个顶级选手之间进行一局比赛,由泰德·洛提供了主要的比赛评述,录制后在电视上播出,由此形成的Pot Black节目风靡一时。

当时选择推出Pot Black节目的想法是作为配套节目,推广市面上的新品:彩色电视。在此之前,对看惯了黑白电视的观众来说,接受彩色电视颇有些困难和不习惯。大约在那个时候,正如传言中的那样,泰德·洛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对于那些看黑白电视的人来说,粉球是在绿球旁边的。”

1977年,当世锦赛移师克鲁斯堡时,BBC对该赛事进行了部分报道,约翰·斯宾塞在决赛中以25:21击败克里夫·桑本,赢得了世锦赛冠军。这场比赛的成功促使BBC在第二年全程对斯诺克世锦赛进行转播。BBC的全程转播意味着需要另一位解说员与泰德·洛一起工作,恰在当时解说巨头克莱夫·埃弗顿加入了评论队伍,他与泰德·洛一起搭档解说了1978年世锦赛。

埃弗顿已经在体育界工作了很多年,多才多艺的他既参加过温布尔登网球资格赛,又参与过英格兰冰球队的选拔工作。然而他的最爱始终是台球运动。埃弗顿是一名出色的比利运动员,曾两次打入英式比利世锦赛的四分之一决赛,并在英国业余斯诺克锦标赛中打入过半决赛。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在第一次为BBC解说比赛之前,埃弗顿已经做了几年的体育记者,他也曾在威尔士的HTV以及泰晤士电视台做评论工作。埃弗顿在试播中选择在Stoke Poges Golf俱乐部的台球室内解说了一局比赛。那局比赛在俱乐部最年长的成员和斯诺克赞助商的代表两个人之间进行,他们分别模仿弗雷德·戴维斯和雷·里尔顿打了一场比赛。埃弗顿通过了试播的考验,顺利成为一名BBC评论员。

克莱夫·埃弗顿的声音也伴随着他解说的众多精彩比赛成为了斯诺克运动标志性的声音,包括1999年斯蒂芬·亨德利破纪录的拿到第七次世锦赛冠军等诸多名场面都有着他的解说。

埃弗顿在1998年大奖赛上与丹尼斯·泰勒一起解说加里·威尔金森和杰米·伯内特的比赛时,出现了一个略带戏剧性的时刻。在一次罕见的计算错误中,埃弗顿把场上球员所需做出的斯诺克数搞错了,埃弗顿对这个令人无语的计算错误感到非常失望,以至于气到失去平衡摔下椅子。

埃弗顿解释说:“我不得不纠正自己之前的计算错误,我对自己有点生气。我用力向后靠椅子上,这把椅子有轮子,然后连椅子带我就要滑出去。如果不是因为抓住了丹尼斯·泰勒的领带,我就会直接摔出解说席。我抓的太用力了以至于他(丹尼斯·泰勒)都无法解开领带,最终不得不把领带剪断。我最后脱力般的躺在地上,就像参加了一场以一敌十的拳击比赛。”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解说席上还引进了两位球员参与解说,他们是杰克·卡尼姆和约翰·普尔曼。他们的职业生涯各有参差,但同样在解说席上有着精彩的表现和巨大的影响。

杰克·卡尼姆参加了三次世锦赛,但表现相当糟糕,三次参赛经历却一局都没有赢过。他在1974年以0:8输给了约翰·普尔曼,1977年以0:11惨败给丹尼斯·泰勒,1978年被罗伊·安德鲁达萨以9:0横扫。

尽管卡尼姆的职业生涯不算出色,但在1983年的世锦赛上,他说了那句斯诺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评论词。全场都在屏住呼吸,首个在克鲁斯堡打出的147满分杆即将由克里夫·桑本上演时,在打到最后一刻黑球时,卡尼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祝你好运,活计”。

相较于卡尼姆,普尔曼的职业生涯很有声望,他在1957年至1968年期间八次赢得世锦赛冠军。在1980年的世锦赛上,他正在解说比赛,而当时的 比赛转播被掐断继而直播了当时伊朗驻伦敦大使馆被围攻的现场图片。由于当时世锦赛是由Embassy(大使牌)香烟赞助,普尔曼在比赛恢复后的开场白玩梗道:“欢迎回到世锦赛的转播中,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个伊朗大使转到这个大使赞助的比赛上。”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随着斯诺克比赛的发展,80年代和90年代涌现出的知名球员如丹尼斯·泰勒、史蒂夫·戴维斯、约翰·帕洛特、约翰·沃尔戈和斯蒂芬·亨德利等都成为BBC解说席上的常客。威利·索恩也曾参与到斯诺克解说工作当中,他不幸在2020年去世。

1979年英锦赛冠军约翰·沃尔戈,通过与吉姆·戴维森一起在周六晚上的娱乐游戏节目Big Break中主持工作而声名鹊起。同样,沃尔戈的知名口头禅“Where’s the cue ball going?(母球要去哪儿?)”也因其略带夸张的有趣声调而被大家耳熟能详。

近年来,1994年大师赛冠军阿兰·麦克马努斯和1997年世锦赛冠军肯·达赫迪逐渐在斯诺克解说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球迷喜爱的评论员,他们两人曾参加过欧洲体育、BBC和ITV的解说工作。麦克马努斯在上个赛季结束后退役,目前专注于解说事业,他认为解说的一个关键在于点出场上选手的所思所想。

麦克马努斯说:“我倾向于观察场上球员,但不是看他们在打球时候的样子,而是观察他们坐在椅子上的神情,通过分析他们的举止。我认为你可以了解他们的感受。”

随着时代的演变,在比赛中评论员需要更频繁地与观众互动,并在现场数据和比赛信息等基础上进行扩展评论。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解说员们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BBC制作人尼克·亨特甚至曾一度引入了一项规则,规定要求评论员每隔三次出杆才能出声评论。

时代好声音——走近英国的斯诺克解说

斯诺克解说中的数据革命主要是由埃弗顿的两位门生大卫·亨顿和菲尔·耶茨发起。他们两人与欧洲体育德国评论员罗尔夫·卡尔布和欧洲体育比利时评论员Rudy Bauwens一起,共同对斯诺克运动进行了数据性的全面统计和记录。亨顿是欧洲体育在英国的首席评论员,他为BBC、ITV和欧洲体育的其他评论员提供所有相关球员资料。

亨顿在欧洲体育和ITV上经常与前世界第三的尼尔·富尔兹搭档解说比赛。亨顿认为,菲尔·耶茨对当代解说方式和技巧的衍生有着很大贡献。

亨顿说:“比如说,如果我和尼尔·富尔兹一起解说,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尼尔不会在比赛一开始时就拿起话筒做介绍,当他们播放回放时,我知道他才真正要分析回放的内容。有趣的是,自从新冠疫情开始以来,我们一直坐在不同的席位上。起初我以为这行不通,我们会互相抢话,但很快我们就都进入了状态。我们只是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要说话,这是我们在日常解说中逐渐学会和总结出的经验。”

“菲尔·耶茨大约在30年前就开始为天空电视台做评论,他本身是记者出身。他是一个对某件事情永远要寻根究底的人,他把自己的性格特点也带到了解说当中来。当时克莱夫·埃弗顿已经在这样做了,但菲尔推动了这一点,而且人们期望评论员应该知道这些比赛数据。观众们意识到,如果他们都知道,那么作为专业解说员的我们更应该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