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相信大家在古籍当中经常看到一些桥段,某位大臣立下了大功,皇帝或者主公就非常高兴,要给他什么赏赐呢?赐金万两,《三国演义》里面的渣男猎户刘安,因为刘备前来投奔,就杀妻取肉招待刘备,后来曹操听刘备说了这件事情,觉得感动,“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先不说刘安这件事情的对错,曹老板只是道听途说,就大手一挥,赐下百两黄金,就算曹操家大业大,按理也经不起这么花销呀!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黄金作为现在最贵的金属之一,价格高昂也很少见,按照古代人的描述,应该中国很多才对啊,它们都去哪了?因此有读者猜测,是不是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都赔出去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的,黄金虽然是硬通货,但是因为储量低等关系,还远远够不到。

在近代史上清政府签下了1600多分不平等条约,期间赔款了13.7亿多两白银,这也确确实实造就了中国白银的缺失,但是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份条约是用黄金来做成交易的。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我们首先可以看下黄金是怎么来的,因为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自然界的金主要是单质,一些人们就在富含金矿的“金山”里面挖土,又或者金颗粒丰富的河流淘金,用筛子抖掉泥土,这样一来就只剩下金疙瘩了,在放进特别的模具加热融化,方便储存。不过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在银金属丰富的清朝,一两银子能够抵值1000文钱,而一两黄金又能够抵值10两白银,足足可以见其珍贵。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但是为什么在古人书里面,总感觉黄金就如同烂大街的大白菜一样呢?其实,我们理解错了古文当中“金”的意思,很多时候,文言文当中的“金”实际上泛指一切金属。清代陈昌治刻本的《说文解字》就指出“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这是啥意思呢?“金”是(赤、青、黑、白、黄)五色金属的总称,黄金为五金之首,久埋地下也不会产生锈斑蚀痕,千锤百炼也不会损耗变轻,生于土,字形采用“土”作边旁;“土”的左右两点,像金沙隐藏在土层中的样子。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而汉代学者班固认为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银为中;赤金为下。”这里说的赤金实际上就是指的黄铜。也就是说古代“金”包括了所有金属,在汉代以前,黄铜冶炼之法并不成熟,因为铜的稀缺,也成为了货币。

皇帝经常赏大臣黄金万两,为何现在却很少见金子,它们都去哪了?

汉高祖刘邦聘用儒生叔孙通作为太常令的时候,史书记载“赐金500斤”。这里所记录的,应当是黄铜等金属,不然刘邦也没有那么大方,因此在文言文中,除非指名道姓的特别之处“黄金”二字,那么金基本都可以拿来代表一切金属,所以古代金子根本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因此读者们也需要留意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