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汉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联合部分刘氏宗室,突然暴起将掌权的吕氏灭族;随后,在商量让谁当皇帝时,他们考虑再三,挑选了性格最好、底子最薄的代王刘恒。问题来了,为啥这个看似软柿子的刘恒,后来没有沦为功臣们的傀儡呢?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首先,诛吕功臣们没有扶植一个傀儡皇帝的念头。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政府,西汉初期的社会不存在相应土壤。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阶层建立起的政权。汉高祖的出身无需多言,有的史学家甚至认为,作为底层百姓,他的本名就是根据排行而来的“刘季”(而不是字),后来君临天下才改为“邦”——意即邦国。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个寻常百姓,不大可能敢用“邦”当名字。

而西汉初期的朝廷元老,则是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体:萧何、曹参、任敖、周苛、申屠嘉等人都是基层官吏,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都是“白徒”,周勃以编织养蚕器具、在丧礼上吹箫维生,樊哙是个杀狗的屠户,灌婴是个贩卖丝缯的小商人,娄敬给人拉车,只有张良出自韩国贵族。当然了,刘邦的外戚家族也是普通人家出身。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由草根逆袭为王朝的开国功臣,上述人员的经历佐证了一个道理:相对于天资,一个人后天的机遇、经历更加重要,跟对领导、站对队伍,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不开玩笑的说:各位看这篇文章的朋友若能跟着刘邦,八成也能被带成开国功勋。

言归正传。在击败项羽、将各国贵族残余清洗一空后,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被彻底击溃,西汉初期政权的人员构成大概是以下几级:

最高一层自然是皇帝;

第二层,宗室藩王、功臣。刘邦还跟他们约定:“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功臣里面也包括了吕氏外戚。

第三层,各种各样的郎官,他们“掌守门户,出充军骑”,指的是侍从官,后来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内外职务。

第四层,吏,就是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西汉初年的政权,就是由上述群体组成,称得上一个淳朴甚至单纯的执政集体。可以这么说,在韩信被定点清理、张良激流勇退的情况下,汉初政权中的一众实权派人物中,并没有一个人具备独掌乾坤、唯我独尊的能力,他们的力量,来自于大集体——西汉这个纯粹由平民建立起来的王朝。

他们都是体系中的一分子,而不是项羽那样的个人英雄,所以他们必须竭尽全力维护这个赖以生存的体系。这就是刘邦临终前,大胆把权力交给功臣集团的底气所在。

所以,西汉功臣中,并不存在权臣式的人物。他们推翻诸吕,只是因为对方破坏了宗室、功臣和谐共存、利益共享的潜规则;当初吕后打破白马之盟时,功臣们其实已经蠢蠢欲动,只是碍于吕后的威势隐忍不发、等待时机而已。

而在联手宗室灭掉吕氏后,他们需要拥立一个新的皇帝,以消融日趋紧张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至于扶植一个傀儡,既没有可行性(手握兵权的宗室都不是善茬)、也没有必要性(傀儡没能力保证各方共同利益);而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年长、风评好、外戚家族弱(不会破坏格局),最有可能满足各方的诉求,仅此而已。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第二个原因:汉文帝足够聪慧、有格局。他几乎洞悉所有人的需求,而且手握“以柔克刚”这一武器。

肩负着维护皇室、功臣之间权力平衡的重任,刘恒赶到长安登基。这种背景,决定了他的执政风格必须秉承两个字:调和(或者说协调)。而纵观随后在位期间的表现,他几乎完美契合了统治集团的需要,也满足了西汉王朝社会各阶层的诉求。

对于功臣集团,刘恒原本心有疑虑,为保万无一失,在进入长安前,他开会、占卜、派人打前站;进入长安时,让宋昌跟周勃在渭桥上一番交锋、试探。但在正式登上帝位后,他就以博大的胸襟、柔中带刚的高超手段处理各方关系。

为了解除功臣集团首领周勃的权力,汉文帝旁敲侧击、避免硬碰硬,利用舆论、派人游说,成功让周勃自愿下野,没有产生丝毫冲突;

当自己的老部下张武受贿时,他不按常理出牌——拿出自己私人的金银赏给对方,让其羞愧不已,起到了诛心的作用;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当自己的舅舅薄昭犯下死罪,汉文帝派一群大臣围着他痛哭,直到对方自杀才罢休,可谓标准的软刀子杀人;

南越王赵佗自称为武帝,汉文帝就召来他留在中原的兄弟,赐予高官厚禄、以德报怨,羞愧的赵佗随即取消帝号、俯首称臣.....

这种以柔克刚、让对方有力气使不出来的做派,几乎成了汉文帝的标签。

另一方面,为了缓和“汉随秦制”、严刑峻法带来的阶级矛盾,汉文帝废除了大量酷刑,如“收帑诸相坐”、“肉刑”等等,缓和了紧张的社会关系;

同时,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后宫嫔妃“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临终下令自己的陵墓中不得陪葬任何金属,只能使用泥巴做的瓦罐;

此外,他秉承“毋烦民”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刺激了生产力。史书称,汉文帝在位期间:“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作为被功臣们再三比较后挑出来的皇帝,汉文帝为啥没有沦为傀儡?

因此,虽然不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但汉文帝作为西汉四个被冠以庙号的帝王之一(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被公认为“明君”的代表。而且,他是历史上首个把儒家提倡的“仁德”付诸实践的皇帝,有效矫正了沿自秦朝的严刑峻法体系,奠定了汉朝的统治性格,对后代帝王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看来,当初周勃等功臣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拥立了刘恒,竟然在不经意间为西汉、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安刘者,勃也”,刘邦果真有眼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