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夜读︱kindle,就像只能陪你走一程的朋友

清理衣柜的时候,角落深处一个灰扑扑的屏幕露出来,我想也没想,赶紧把手里的衣服塞进去盖住,以便让它继续在角落里沉睡。

那是一台见证我许久没读书的kindle。听说最近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全线缺货,还引发网友猜测其是否将退出中国市场。如果这事是真的,那以后Kindle可能真连盖泡面都不香了。

突然好奇自己到底买过几台Kindle。打开购物记录,一台4代Touch、两台K8、一台Oasis,共花去3331元,还有216元和610元的两次换屏服务,25元左右的壳三个,总计超过四千元。好家伙,真是够能买的,读进去价值4000元的书了吗?我都不敢细想。

这些还不包括我的第一台kindle。2010年下半年,考研最艰苦的冬季,学校图书馆人满为患,根本找不到位置,寒冷彻骨的考研教室,我认识了一位理工科的学霸。

这哥们在南开大学读了个不喜欢的专业,干脆退学重考,复习备考跟玩儿似的。自称死理性派,信奉技术至上。我在跟“abandon”死磕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淡定地拆手机,拆完清理一遍再装回去。

有一天,他递给我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屏幕说:你用这玩意儿背单词,好用。在他的热情鼓吹下,我才第一次听说墨水屏比电子屏对眼睛更友好;才知道汉王、方正的电子书都是Kindle的“追随者”;才知道找对了渠道,就能实现电子书资源自由,电子阅读比纸质书方便。

不知道是不是这款古早款的kindle发挥了作用,没用它背单词,倒是看了几本英文经典小说。我这英语学渣,最后英语居然得了89分,欢天喜地地告别了60分焦虑。那个初生代的kindle,就成了这位考研战友留给我的纪念品,可惜如今已经无迹可寻。

“盖泡面”这个梗传播开来后,在社交网络的语境里,kindle就成了普通青年装文艺青年的利器。

不过,它确实开启了很多人的电子阅读时代,创造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寒假回到乡下,无人可联系。灶头底下,火苗舔舐锅底,火光映在Kindle的电子屏,再把句子折射进我的脑中。这一幕,组成了我读书时代的重要回忆。

回忆归回忆, Kindle的缺点真是被同行衬托得越来越多。

操作不友好,随便一个传输攻略都四五个步骤起;近几年产品迭代中技术升级几乎停滞;大众手中的手机配置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阅读软件正在重新定义电子阅读;还有,不知道屏幕易碎是不是通病。

而且,打发碎片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注意力已经成了需要拼抢的稀缺资源了。各大APP如莺莺燕燕、姿色无边,都在使尽浑身解数求点开、求读完、求分享,谁还能记得,有个灰不溜秋、朴实无华的屏幕在角落里等待宠幸。

我们的生命里,总有一些朋友只能陪伴你走一程,相忘于人海。那些被更新替换的电子产品,最后能勉力当个壁纸日历,也不算是个坏的归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