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黑衣宰相姚广孝,在明朝重臣中的知名度不次于刘伯温。他14岁剃度出家,涉猎禅宗、净土、儒家、阴阳术数等多家学问,56岁时参加国家选拔,并以“臣奉白帽著王”这句话结识燕王朱棣。60岁时,建文帝削藩,姚广孝利用占卜之术和卓越的政治军事谋划能力促使燕王朱棣坚定“靖难”之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若没有姚广孝,朱棣未必会靖难,即使靖难恐怕也不会成功。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姚广孝是靖难第一功臣。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朱棣成功登基之后,姚广孝担任了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头衔,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在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担任了《永乐大典》的监修和主修,并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是一位在政坛和学界都有极大贡献的人。他在公元1418年逝世,终年84岁。这位重臣的去世,让朱棣下旨停止上朝两天以示缅怀,并追赠为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明仁宗洪熙元年,姚广孝又被加赠少师,并配享祖庙。这是明朝文臣进祖庙的唯一一例。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姚广孝一生中,曾求朱棣饶过两个人。第一个就是“读书种子”方孝孺。结果朱棣答应的好好的,却在事后翻脸不认人,将方孝孺一家处以了“诛十族”的酷刑。这件事对姚广孝刺激很大,此后很长时间再也没敢再朱棣饶过什么人。直到他临终之前,才有请求朱棣对一个人从轻发落。这个人就是溥洽,也是个和尚,但和姚广孝非亲非故,而是对头!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那么溥洽又是谁?又是怎么落到朱棣手中的呢?

溥洽和尚,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就是专门负责皇家法事的和尚头领。从各自的阵营来说,溥洽和姚广孝确实可以算是对头。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宫中起火,人却不知所踪。朱棣虽然对外宣布建文帝已经被烧死,但心中却不踏实。后来他接到密报,说建文帝是在溥洽的帮助下离开皇宫的,甚至说他收留了建文帝。朱棣立刻命人将溥洽抓了起来,逼问建文帝下落,但溥洽守口如瓶。朱棣摸不透底细,只能将溥洽关起来。这一关,就是漫长的十五年。

而这些年来,姚广孝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建文帝是一个仁柔的君主,很得人心。姚广孝辅佐朱棣,虽然建立了远迈汉唐的功业,但终究难逃“反贼”的名声。姚广孝回家,却没有得到衣锦还乡的荣誉,而是收获了满满的鄙视。他唯一在世的姐姐,甚至连门都不让他进。他最好的朋友王宾也不肯见他,只是托人捎来一句话:“和尚误矣!”这些都让姚广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重新的认识。朱棣登基后,曾经劝姚广孝还俗,并赐予豪宅美女,但都被其拒绝。恐怕他是实在没有脸面去享受这些造反得来的成果吧。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后来,姚广孝成了一个永乐朝廷中的异类。他不肯住皇帝赏赐的房子,每天都住在寺庙里。他白天穿着官服,在朝堂办公;晚上回家,则立即换上僧衣,在青灯古佛和禅宗的哲学中寻找心灵的慰籍。一旦赶上自然灾害,他还会拿出钱来捐款赈灾。他从一个叱咤风云的谋士,又变回了一个慈悲的僧人。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姚广孝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终于到了病体缠绵的时候。一次探病的时候,永乐大帝朱棣问这位老朋友还有什么愿望,姚广孝斗胆为溥洽求情:“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朱棣沉思良久,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久之后,溥洽走出了牢房,而姚广孝也在不久之后闭上了眼睛。后人因此对姚广孝多有赞誉,顾炎武就曾经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永乐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孰优孰劣,谁当皇帝对明朝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更好,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自然姚广孝到底是历史罪人还是功臣,也就不好界定。不过他能够始终坚持自己慈悲的初心,这点相当不易。有人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兼有对功业的向往和对内心的求索,姚广孝也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