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书笔记 殷小虹 长篇评话《血滴子》第三回“偷下毒药”

作者:三航局培训中心教师

建议您先在喜马拉雅中搜索以上书目,听到录音之后,再看我以下的听书笔记,我是“三航局培训中心教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苏州评弹的魅力。

听书笔记 殷小虹 长篇评话《血滴子》第三回“偷下毒药”

【故事梗概】雍正趁康熙虚火上升之机,赶往乾清宫参见皇帝,一切都按年羹尧的计划行事。老太监不让他进宫,他就说有机密军情禀告父皇,康熙问他有何军情,他就谎称陆伯龙已潜回京城,并在西山筹划叛乱。康熙本来也在查陆伯龙的下落,于是就对雍正的话深信不疑了。今天这回书的录音质量极差,希望大家能耐着性子听完。

【细节赏析】雍正换好了宫装,按年羹尧教他的办法进宫。走到宫门前,就被一名老太监挡住了去路。雍正连忙塞给他一张一万两的银票,老太监指了指门前牌子上“未曾宣召,不准进宫”八个字,雍正就说我是谁?太监说您是皇子。雍正就说,天下哪有儿子见老子,老子不让见的道理?太监说,您说得没错,但我们也只是执行圣上的旨谕,没有办法。雍正就说,今天我进宫参见圣上,是有军机要事向父皇报告,你不让我进去,后果你能担待得起吗?太监被他一吓就说,我可以替您进宫禀告老佛爷,但如果他仍不让您进去,我也没有办法。

这时殷先生说,雍正是这些皇子中十分了得的一个,他还给听客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三个皇子在父皇身边玩,看到荷兰进贡的一百只小白鼠很可爱,康熙就说你们这样喜欢,朕就把它们送给你们吧。三个弟兄很高兴,但一百只老鼠分成三分,分不匀,怎么办?最后四王爷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本回书的录音比第二回书更差,其中漏了好几句,所以我们没有听到雍正是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难题。

老太监进南书房禀报老佛爷,康熙正在批阅奏章。里面有四个小太监站在边上服侍皇上。这时殷先生详细交待了里面的摆式。康熙坐在龙床的床沿上,床前是一张半桌,半桌的右边放了一只宫灯,中间是一叠公文,半桌边上有一只红木搁几,搁几上面放了一只白铜炭炉,炉上正在煨一碗人参汤,炉盖没盖。康熙每天用晚膳前都要喝一些人参汤。老太监进来禀报说四王爷有军计要事前来禀报,康熙听了信以为真就答应了。

按规矩所有进宫见老佛爷的人,不论是谁,都要搜身,而且进一道门搜一次,一共要搜三遍。雍正就将双手高高举起,任太监们抄遍全身,只是手上一把折扇却没有放下。这是年羹尧替他设计的,折扇正好把小指甲遮住,而药丸被糖水沾着,不会从指甲里掉下来。

雍正进了南书房,就在离开皇帝六块金砖的地方,跪下来给父皇磕头请安,这是必须保持的距离。康熙问雍正,进宫有什么事?雍正就按年羹尧交待的,儿臣有三件事禀告。第一件是看望父皇的身体。第二件是给父皇祝寿,我还要送父皇一件寿礼。康熙问什么寿礼,雍正说儿臣有两件宝贝,任父皇选——一件是水晶百子葫芦,一件是能够显字的白玉酒杯。

说到第三件事时,雍正就装得很神秘的样子,示意要边上的四个心腹太监回避,康熙只得命太监退后几步,但并没有出门。这时跪在地上的雍正就向前爬行了两步,康熙理解,讲机密军情甚至可以耳语。雍正是为了离开那个红木搁几更近一些。接着就说,儿臣今天在茶馆喝茶,遇到两个绿营军的弟兄,他们也在喝茶,儿臣就暗里偷听他们的说话。他们说,千众老爷陆伯龙已从边关偷偷回来,现在藏在西山张家花园,陆千众传话,要他俩今晚就去西山,说有要事商议。

【方言解读】其一“夹糊金刚经”,形容某事一团糟的样子;其二“麻油缸里的石卵子”,以形容其“滑”。

【评弹史话】岳传 剧现有资料,苏州评话《岳传》的最早演出者是清道光年间的艺人姜如山。姜授徒陆少山,再传至钟士良。钟原说《英烈》,改学《岳传》后,遂以《岳传》享名,后人多出其门下。历代知名者有王再亮、钟子亮、周亦亮、李汉臣、曹汉昌等。钟士亮《岳传》一般始自“岳飞辕门投书”,终于“风波亭岳武穆归位”。周亦良自编后段,包括“岳雷挂帅”、“龙骑虎背”、“疯僧扫秦”等内容。又有清末民初程鸿飞系脉。程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而自成一家,惜仅传至第二代而湮没。 (摘自《评弹文化词典)

【题解】血滴子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一种暗器。传说为雍正皇帝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其形像鸟笼,专门远距离投掷摘取敌人首级。

听书笔记 殷小虹 长篇评话《血滴子》第三回“偷下毒药”

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血滴子有两种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得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二是另行组建了血滴子班,以增加皇权的力量,对于一切了解他丑事的人进行监视。

清末民国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

“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的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乾隆即位,终以“泄臣民公愤”为由,将曾静、张熙处死,。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