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智车派】没有太多烟花,少了些许新年的气息,2022年悄然而至。回望过去几年,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洗礼,在困难乃至困苦中,变革也伴随而来,它们生长于各个角落,脱胎于各个行业。

在科技行业,元宇宙概念疯狂扩张,剧情延续至2022年而没有停歇的迹象;在互联网行业,直播带货不断升级加码,随着薇娅等头部主播的陨落,洗牌趋势显而易见;在汽车行业,新能源车渗透率继续攀升,全球电动汽车霸主特斯拉正式向BBA发起“豪华进攻”,在激烈的战场之下,消费者是渔翁得利者,但充电难续航短的问题同样迫在眉睫…如何更好地把握住泛科技圈2022年的新趋势?CNMO联合智车派,发起“看鉴2022”系列报道。本文,我们将聚焦于“电动汽车充电难”的话题。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如果说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飞出北京,那么应该也没有一台电动汽车可以“活着”挺过北方的冬天。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也是电动汽车车主的心酸。在笔者所“潜伏”的某电动汽车品牌车友群,500人的规模让群里每天热闹得像过年,但大家聊的话题中,十有八九和续航、充电有关。在电动汽车加速普及、充电设施和技术不断完善的当下,充电续航等依旧是车主们极为在意的问题。2022年,我们的电动汽车要如何平稳过冬?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充电站吗?

你听过凌晨四点在洛杉矶练球的科比,但可能没见过凌晨四点在北京抢公共充电桩的电动汽车车主。

2021年,电动汽车充电难的话题屡上热搜,在“凌晨四点抢充电桩”之前,国庆期间“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的事情也让全国人民真实体会到了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焦虑”。电动汽车正受到市场热捧,但“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摆在面前,潜在的车主很难有勇气说服自己。

当前,充电和换电是电动汽车最重要和最主流的两种补能方式。相对而言,换电模式有着更高的补能效率,尽管冬季的到来提升了车主的换电频次,部分换电站也少见地排起了队,但问题并不严重。充电模式则主要分为公共充电和家用充电,在多数充电站的配比中,平均充电速度在1-2小时的快充桩仅占一小部分,而慢充桩则需要耗费车主大几个小时,这无疑拉低了充电站的补能效率。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公共充电桩

家用充电桩的现状又如何?它比公共充电桩更令车主头大。目前在许多小区,尤其是老旧的小区,出于消防、安全以及电容等问题的考虑,家用充电桩并不具备安装的硬性条件,与此同时,物业往往也是安装路上的拦路虎。在绝大部分车企的购买政策中,家用充电桩的服务是赠送的,这本是一件利好消费者的事情,但种种因素影响下,车企的“家用充电桩”无法正常送到用户手中。不久前的12月20日,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在微博上就此事进行“吐槽”,他透露,“每次听车主向我抱怨充电桩安装难的问题,心情都很沉重。2021年,威马交付了4万多台车,但随车配送的充电桩,却有近2万根送不出去。”威马并非行业个例,据媒体报道,特斯拉、蔚来和比亚迪等品牌的数万车主也面临家用充电桩无法安装的困境。

补能效率低下、家用充电桩安装受阻之外,充电设施建设跟不上节奏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电动汽车发展时间较长,充电设施建设周期也更长。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的车桩比约为1.2:1,几乎达到了“一车一桩”的标准。但随着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极速扩张,充电矛盾也开始突显。在一些新一线、二线城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充电桩数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比例,但充电问题尚不突出。可以管中窥豹的是,在笔者潜伏的车主群中,充不上电的话题很少被提及。而在笔者老家所在的四线末尾城市,充电设施建设速度也超出了预期,甚至出现了充电桩数量超过50根的大型充电站。在1月3日晚间6点,笔者查询充电软件后发现,这些充电桩的闲置率非常高,且使用频率也较低。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家用充电桩

综合来看,全国车桩比数据仍然不乐观。中国充电技术设施联盟给出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38.5万台,同比增长55%,车桩比大约为3:1。更大的问题在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是快过充电桩建设速度的。智车派获悉,去年前11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0.4万台,与之对比,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299万台,车桩增量比为4.2:1。简而言之,由于国内充换电设施的建设速度跟不上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这放大了充换电矛盾,也加剧了车主的充电焦虑。

一车一桩是终极良方?

以此看来,加速建设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将车桩比做到1:1,就能消除现有的矛盾吗?

先不说家用充电桩建设的现实困难有多大,即便真的做到了“一车一桩”,也很难直接解决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焦虑,甚至有资源浪费的可能性。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国内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充换电设施建设进度不一,车桩比数据也不尽相同,在车桩比接近1:1的上海,同样会出现充电难的情况。而在充换电设施不算完备的四线城市,充电桩的利用率却低出想象。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认为,解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充电难题需要多方出台相应的具体指导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重点推进小区充电桩建设及补能设施完善,才能方便和满足用户体验。所以说,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车企身上,在充换电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车企和充电桩企业的确是主要力量和主要实施者,但没有配套的政策等进行推进,恐怕问题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充电难和充换电设施少并不能画等号,目前来看,小区充电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家用充电桩能够正常推进安装,那么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问题将大大改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新能源车桩车比在达到5:1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足够,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整体结构应当以私人充电桩为主、公用充电桩为辅。具体来看,家用充电桩占比应为90%,公用充电桩占比应为10%。要将家用充电桩比例提升至9成,车企和充电桩企业当前能做的似乎并不多,此时政府的政策显得尤为关键。

去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与改造;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不得阻挠用户建桩。推进既有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并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配建要求。新建居住社区要落实100%固定车位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与此同时,鼓励充电运营企业或居住社区管理单位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社区充电桩“统建统营”,统一提供充电桩规划、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鼓励“邻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据智车派了解,英国在近期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发布了新规:2022年起不论新住宅、超市、卖尝办公大楼或大规模装潢更新,只要拥有10个以上停车位的建筑物,将一律强制规定配置充电设备。官方估计,此规范将使英国每年增加14.5万根充电桩。对于我们而言,这项法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压快充或许能“曲线救国”

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充电难”的问题并没有出现过,这得益于智能手机便携的设计以及成熟的充电环境。但随着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长,续航弱、充电慢等问题也开始浮现,在手机电池技术迟迟得不到革新的背景下,快充、超级快充等技术先后问世,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用户心中赢得了掌声。如果将电动汽车比作智能手机,更快的充电速度或许也可以成为解决充电难题的新思路。

国外有一项测试值得思考:在525英里(1英里=1.6公里)的旅程中,普通燃油车只需要加油一次,总耗时8小时23分钟;续航200英里50kW的直充电动汽车需要充电四次,每次充电耗时40分钟,累计耗时10小时48分钟;续航300英里120kW的直充电动车需要充电1次,每次充电耗时68分钟,累计耗时9小时16分钟;而续航300英里400kW的直充电动车单次充电仅需23分钟,总计耗时8小时31分钟。可以看到,随着充电功率的增长(意味着充电速度的加快),车主的充电时间在缩短,最终的用时也趋于燃油车的水平。

2021年,我们看到不少车企在充电速度方面努力探索,综合来看,高压快充成为了大家不约而同的研发方向。原因在于,提升充电功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升电压,二是提升电流,但后者会产生较大的发热问题,因此将电压提升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实际上,在智能手机上,高压快充方案也比较主流。

时间往前推,保时捷在2019年发布的Taycan上便全球首发了800V高电压电气架构,搭载800V直流快充系统并支持350kW大功率快充。时间来到2021年,高压快充技术在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的声音,国际车企中,现代、起亚等发布800V平台,国内车企中,比亚迪、长城、广汽、小鹏等品牌也纷纷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平台。

例如小鹏在去年11月发布的旗舰SUV——小鹏G9,搭载了XPower 3.0动力系统,号称是国内首款基于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预计在今年便会上市。其充电效率让人非常期待,可实现超充5分钟补能超200km,同时,电驱系统最高效率可达95%以上。据悉,为了充分发挥800V平台的超充技术优势,小鹏还将铺设国内首批量产的480kW高压超充桩,充分释放补能效率。

“看鉴”2022:让电动汽车“活着”过冬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小鹏800V高压SiC平台+480kW高压超充

长城汽车子公司蜂巢能源发布的800V超级快充电池系统,最大充电功率可达480kW,充电15分钟续航100公里,有望于2022年在机甲龙上首发;比亚迪基于e平台3.0打造的新一代800V闪充技术,可以做到充电5分钟行驶150km,冬季续航里程至少提升10%;岚图汽车发布的最新800V高压超级快充技术也极为先进,在360kW超级充电桩的支持下,充电速率可提升125%,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长达400公里,不过相关车型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量产。华为在2021年也确立了新的技术路线:到2025年将推出电压平台超1000V、功率600kW的快充方案,5分钟即可实现30%-80% SoC充电性能。

即便不考虑在2022年发布高压快充技术的车企,小鹏G9和机甲龙等支持高压快充技术的车型也将在2022年扰动市常虽说800V超级快充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实际体验后才能给出答案。但,高压快充的商用对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大大缓解车主的充电焦虑,间接改善充电难的问题。

总结

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人看到了一片光明,但在通往光明的路上,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并且,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涌现出特殊的问题,以前电动汽车价格太贵、续航太短,如今这些问题正在被逐一化解。而充电难的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解决它的办法有很多,但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如何推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如何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如何释放小区充电桩资源、如何提升充电效率等等,当这些问题被各个击破后,我们的电动汽车才能安然地行驶在冬季。好消息是,2022年我们就会看到故事发生转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