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文|赵立波

无论古今,夫妻离婚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无论是谁的对与错,彼此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古代离婚是一件相当慎重的事情,每个朝代几乎都会用多种办法进行制约,以此维护正常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法律答问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题的秦暮竹简中,发掘了一部《法律答问》,首次让人们知道,在秦代如果夫妻感情破裂,男子可以选择休妻,显然女方是处于被动方的。但是也有了一定限制,“弃妻不书,貲二甲” 就是男子一旦选择休妻,必须向官府报备,否则就要罚两套皮甲,尽管这个惩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却从两千年以前便可窥看到带有“中国式离婚”的影子。

东周列国时期,礼法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战国各国变法中,对婚姻都有涉足,并且将他们镌刻在鼎中,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左传》中有这样记载,女子被丈夫休回家中 就骑着出嫁时的马回到娘家,男子离婚时返还妻子家马,表示夫妻关系彻底结束,因此这种情况被称作“反马”。到了汉朝时期,礼教的全面约束进一步形成,加之日趋成熟的条文,对女性的规范做了非常严格的准则,如《烈女传》等作品的渲染和班昭的《女诫》无疑都成了宣传女子三从四德的教科书。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相关画面

其实在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是不希望男子休妻的,他们希望能够家庭美满,从而实现“父子笃,兄弟和睦,夫妻和,家之肥也”的目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家和万事兴”。

秦始皇在各地巡游时不忘留下一些对当地百姓的教诲,往往是临走时在石头上刻画大字,比如在绍兴时就留下《会稽石刻》,记载了“有子不嫁,倍死不贞”,就是要告诫有了儿子还要改嫁的妇女加倍死罪,以惩处她的不贞。同时对男子提出要求,如乱搞作风问题,“杀之无罪”,因此可以看到《大秦律》充满了秦始皇的个人色彩,因为他就是从这种不幸的伦理中长大成人。

在汉代,男子要休妻,有七个最直接和硬气的理由,即所谓的“七出”。如东汉时有个叫鲍永的,对他的继母都十分孝顺,只是因为妻子在母亲面前骂狗,鲍永就把她打发回娘家,彻底休了。此外还有妻子未能及时给母亲打洗脚水也遭到休妻的,由此在汉代婚姻是为孝道服务的,公婆永远是最大的强者和赢家。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除了七出外还有一个“三不去”,算作保护了女人一定的婚姻权益。当时东汉光武帝的姐姐看上了大臣宋弘,由于此时宋已经有了妻子,可是公主还是希望弟弟亲自出面以高官厚禄作为他休妻的条件。没想到,这个宋弘竟然是不做渣男的陈世美 还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成了温暖千秋的一句好男人的经典之语。

到了晋朝,“离婚”二字才逐步形成,按照《晋书》记载,有个叫毋丘简的人犯罪要被处死,按照律法妻子也要连坐处斩 由于这位女人娘家有些背景,于是向皇帝请求和他解除婚约,这样便可以保全性命,最后皇帝批准了,这么成了有史记载的一次离婚事件,但却不具备许多代表性,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自保。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休书

到了唐朝时期,离婚二字逐渐成了常用词汇,比如《唐书》就记载:“固安公主,与嫡母未合 诏令离婚。”此后一些权贵阶层也是由于感情不和而互相离,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离婚属于上层社会的事,很少有老百姓可以这样。这些产生的背后是由于皇室的脸面,以离婚方式结束女方的屈辱和不平。

这种形式的转变算是贵族权力阶层女性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击,因为从周代开始,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有被“七出”的份儿,如《礼记》中有:“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可见这七个理由大部分都是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规范,主观色彩太浓,由此这些所谓的“罪名”就可以让为这个家庭付出的主妇离开,确实够让人寒心。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相关文献

幸好还有一个对应的“三不去”,即妇女被丈夫所弃,依照礼制应当回娘家,但是如果娘家没人,夫家就不能抛弃妻子。妻子在公婆去世后,依照礼制要为他们服丧三年,不能弃去,丈夫原先贫困,娶妻后因为妻子原因而富贵的,妻子对丈夫有恩,不应弃去。

到了大唐时,又有针对地对男女离婚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如果妻子没有犯罪“七出”,男子不能随便休妻,如果休了,官府介入后会判处无效,而且要求男子必须去女子娘家赔礼道歉,把妻子请回家中,以求破镜重圆。但是,如果妇女患有恶疾或者有了婚外情的话,即使具备“三不去”的情况,也依旧按照男子的意愿将其休掉。其实还有另外比较难受的分散,就是两个人感情很好,可是被父母不看好,甚至是因为所谓“辈分”原因也不能在一起。这里面就包括宋朝的大诗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因为家长的拆散最终造成了莫大遗憾,由此多年后,陆游写了一首《钗头凤》祭奠那份真挚的爱恋。

到了北宋时期,著名的离婚事件莫过于李清照了,因为她的时代,女子离婚需要坐牢。对于李清照的再度婚姻和遭遇成了其身后被热议的话题,甚至超越了对其艺术的研究。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要求女性绝对依附于男性,所以,便从婚姻的角度对女性提出了 ”从一而终 ”的性别不平等要求。”夫死不嫁 ”成了妇女的伦理道德规范标榜。李清照不愿面对寡居的冷清生活迈出改嫁的大胆一步。

古人是如何离婚的?每个朝代规定不同,李清照离婚曾为此坐牢

李清照

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晚年岁月和让她陷入巨大的争议中来。

刚认识时,张汝舟就觊觎李清照船载车满的贵重文物。此时他看李清照不顾世俗看法,毅然选择再婚。然而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看重的其实是那些文物古董,而不是她这个人,于是她便"讼其妄增举数",告发张汝舟谎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骗取官职,张汝舟随即受到惩处。但依照当时的刑律,妻子告发丈夫需服刑二至三年。亏得赵明诚的姑表兄弟搭救,李清照才在狱中待了数天后被放出来。她的这次婚姻,也随着牢狱之灾的结束而结束。这种举止在当时自然显得惊世骇俗,引起后代学者屡次疑问。

李清照此前迈出的一步,已经意味着得罪了所有赵明诚的亲戚,由此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广泛对其不利的舆论,于是关于李清照 ”晚岁颇失节”、 ”晚节流荡无归”几度甚嚣尘上。按照他们的想法就是,李清照只有孀居而死才是唯一 ”正路”。甚至到了明代,许多文人还在对此进行嘲弄,说李清照 ”德甫逝而归张汝舟,属何意耶?文君忍耻,犹可以具眼相怜。易安更适,真逐水桃花之不若矣。”《古今女史》,如此对李清照身后进行攻击,可谓真歹毒也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