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楔子:相提并论的唐宋两朝

唐宋唐宋,在中国的史书和名人作品中,唐朝和宋朝这两个时代总是会被人同时提起,对此其实很多人都是不理解的。

唐朝,作为世界历史中都少有的强盛国家,曾有万国来朝的美誉,服蛮夷之民,收塞外之地,最鼎盛之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依靠修长城而据胡的大一统王朝。

反观宋朝呢?虽有南北两宋,历时足有319年,更胜唐朝。可北宋之时就一直先后陷于和夏、辽、金之间的征战之中,始终未能实现民族和土地的大统一。而到了南宋,更是被金人打的只能难逃江南偏于一隅,最后更是被后来居上的蒙古国所灭。

宋朝发于五代之际,世人大都认为宋朝之所以如此无能,是因为先祖以武篡位,而后人多畏惧于此,所以重文轻武,导致军力落后,方才有如此结局。且宋朝皇帝多“软蛋”无能之辈,辜负了先祖留下的偌大河山。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呢?史学家肯定不会比我们傻,连普通人都能看出的问题他们又如何不知?岂会只因为宋朝是位于唐朝之后的“统一”王朝就将其于巍巍大唐相提并论?

其实宋朝也曾有过鼎盛之时,也曾有过千古名君,他的成就或许并不弱于唐朝时的任何一位帝王。而今天我们说的这位皇帝,并非开国太祖,也并非守业高宗,而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

一,荧幕里的赵祯和历史上的仁宗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赵祯便以主角的身份粉墨登场了。在电视剧里面的赵祯是一个及其温柔的人,丰神俊朗,克己守礼,生活节俭,广纳谏言,脸上常带笑意,让人如沐春风。其实历史上的赵祯也是如此。

赵祯十三岁即位,二十四亲政,在位四十二年,留下了“千古仁君”的美誉——《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其死后葬于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仁宗之仁,千古罕见。仁宗死后,不仅是后宫,就连整个北宋,不用朝廷要求,百姓们全都自觉为其哀悼:“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可见这个皇帝有多得民心,多受爱戴。

连他国之人听闻仁宗去世的消息,都伤痛不已:“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道宗耶律洪基更是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嚎啕痛哭,还专门为宋仁宗建了一座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如此待遇,千古无二,可见仁宗的仁慈,真的是到了骨子里,不然何至于如此深入人心。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二,仁宗盛治下的北宋,其繁荣程度能惊掉人的下巴

仁宗在位时,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他亲政三十多年,也正是在他的手下,宋朝才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真正“大宋”。

他为北宋这个饱受风霜的朝代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真正安稳强盛,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所以后人称呼仁宗在位的时期为“仁宗盛治”亦或者“仁宗时代”。“仁宗盛治”甚至还有超过鼎鼎大名的“开元盛世”,因为“仁宗盛治”只是的商税货币收入就是“开元盛世”的全部货币收入10倍以上。

据《宋史》记载,庆历年间北宋最高时的货币收入达到四千四百万缗,而唐朝极盛的开元盛世时,最高的货币岁入也只有二百万缗。而在人口上,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户,开元盛世最高也只有780万户,反观仁宗盛世之时,却足足有一千多万户。四大发明中的两项,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也是在仁宗盛治时出现的。

其实从我们都知道的国画《清明上河图》看,对仁宗盛世的了解就可见一斑:车水马龙的汴京,昼夜不息商贩,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出现过的盛象,所以从种种迹象来看,仁宗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最为昌盛的一个时期。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1,仁宗为政,哀民生之艰,以身体力行

仁宗即位时,北宋正是风雨飘摇之际不仅有“三冗问题”如鲠在喉,土地兼并问题更是日益严重,最后形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见百姓处于如此局面,赵祯也严令后宫不得铺张浪费。甚至因为他的过度节俭,导致后宫中的妃子都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因为后宫诸位妃子都因为而很久没有升迁,俸禄不足。

而仁宗与此时上位,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做一个安稳的享乐皇帝,必须力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明主。而仁宗也没有让世人失望,成功的让北宋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复苏,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无人能出其右。

仁宗为了针对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发动了后世争议极大的“庆历新政”。任用范仲淹与富弼为首,以“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主张为核心目的,希望能从根本上瓦解腐蚀大宋根基的问题。

虽然最后因为旧贵族官僚势力的巨大阻挠而最终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2,仁宗为战,定西夏之兵,平岭南之乱

赵祯在位期间,正是西夏李元昊即位之时。李元昊即位后,立即就改变了其父亲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不仅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更是屡屡犯境北宋。

而此时北宋因为长期的重文轻武,导致兵力大减,面对西夏的侵犯接连失利。而就是此时,宋仁宗一改北宋长期看不起武人的思想,反而大力开始编修起兵书,练兵备战。他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40卷,这部兵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

此后他以范仲淹、韩琦为将,终于成功的平定了西夏之乱,为北宋西北边境的稳定,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至皇祐四年(1052年),岭南(今广西),僮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狄青、余靖为将率兵南征。公元1053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也正是在仁宗之后,宋朝武将的地位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三,仁宗之时多贤臣,仁宗之后多奸贼

仁宗之时,是北宋很显著的一个两极分化时间点。仁宗之时,北宋还算的上极其强盛,平西夏,定岭南,和大辽,四十二年百姓不见烽火。可仁宗之后的北宋,便是真的一日不如一日,愈发的走在下坡路上。

其实不难发现,北宋时期的名臣,大都处于仁宗时代,有晏殊,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富弼,包拯等等,就连后来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也是在仁宗时代入朝的官员。可在仁宗时期出现的这一批人之后,北宋便再没有几个可堪大用的人才。神宗变法时,也启用的是王安石为相,而不见有能力的新人。

而王安石、司马光之后,更是出现了以蔡京为首的八贼,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可见仁宗时期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一事上,都要远远优于北宋的其他时代。这离不开宋仁宗的礼贤下士和宽厚待人。

不然,听不进去逆耳忠言的皇帝,如何能够发现真正有能力的贤臣,并且听之用之?只会任用那些巧言令色,谄媚奉承的奸臣。如此一来,大宋岂有不亡之理?

《清平乐》:电视里的谦谦君子,历史上的千古明君

最后我们更要知道的一点:封建社会,高度集权,如果遇到宋仁宗之类贤明的君主,因为自身的以身作则,以及广纳谏言,数十年如一日,很大概率可以使当时社会取得较大发展。

比如两宋之前的五代第一明君柴荣也曾有“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远大抱负。仁宗其人也是如此,一生辛勤执政四十多年将两宋文治经济推向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峰。

继续阅读